需求状况不但决定经济发展状况,还将决定新产品的命运。据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资料显示,美国有约80%的新产品没能在市场中站住脚。因此,市场能使有需求的新产品的生产者出人头地,但如果这种新产品因为价格等原因使市场需求尚未形成,市场也能使他一败涂地。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美国用57亿美圆搞的铱星卫星通讯系统,被评为“199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它被公认为代表最先进的通讯技术。但由于每部铱星手机价格高达3千美圆,每分钟通话费达7美圆,使其全部用户仅2万。铱星公司虽供给最新产品,但因为市场对新产品需求严重不足,仍在新世纪到来前破产倒闭。它再次说明脱离市场需求状况的新产品,照样失败。因此,如果认为通过搞新产品、升级产品,就一定能开创市场、创造需求和拥有财富,那就大错特错了。
那种认为日本经济发展低迷的原因是日本产业结构落后,日本应该用产业结构调整来加以解决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样,认为我国经济近年发展趋缓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落后,现阶段主要任务应该以开发生产新产品的产业结构调整来满足人们的消费并刺激经济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从90年代中期起,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方面也是从供给转移到需求。
当然,我们不否认新产品或升级产品对市场消费的促进作用。以耐用消费品为例,一般来说,新产品或升级产品的应用,因为能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生活,人们就愿意购买它,这就可能增大个人消费。但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它的是人们的收入状况和人们对未来收入、支出状况的预期。因此,新产品要成为消费热点,必须要有有支付能力的消费群体来支撑。否则,新产品并不能成为消费热点。例如dvd已在我国出现五、六年,它的技术性能比vcd好得多,是一种更高级的新产品。可在这五、六年中,市场对老产品vcd需求很大,vcd 销量也很大,而dvd市场却几乎没能启动。重要原因在于,相对一般人的收入,dvd机和碟片太贵。彩电中的新产品----背投电视,以及更高级的液晶大屏幕彩电,也并没能在市场中打开局面。轿车和住宅(二者虽不是最新产品,但对只有自行车和住房较差的多数城镇居民来说,也算是升级产品)能显著改善人们行、住环境,我国也想把这两种产品作为支柱产品来发展,以此促进结构调整,带动经济发展。住宅和轿车这两种产品,与dvd 、背投电视、液晶大屏幕彩电等一样,都是适销对路的升级产品,但它们为何都销售不畅呢?因为它们都没有与广大群众收入相适应的适销对路的价格,远离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所以销售情况并不好,没能形成消费热点(这部分例子的内容已显得过时。DVD、平板电视、汽车等的降价,人们收入增加已成为消费热点;住房作为投资炒作项目已使它们的现在的销售状况与2001年时有很大变化──笔者2006年注)。
在10多年前,手机这种新产品一部价格就要1万多元时,它并没有成为消费热点,只是最近7、8年,手机价格下跌到1、2千元时,它才成为消费热点。约10年前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的vcd,也只是在爱多带头降价,使其价格与一般人的收入相适应时,才成为消费热点。比vcd性能更好的dvd,比普通彩电性能更好的平板电视在10年前也进入市场,但是它们当时销路都不好,因为它们价格太高,与一般人收入不相适应。新产品只有在其价格与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适应,才可能成为消费热点,才可能刺激经济增长。这儿之所以说是“可能”,是因为要从可能转变为现实,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中日两国情况都证明,当多数人收入增长缓慢;因为企业稳定性差和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多数人对未来收入预期无把握时;当人们觉得社会福利越来越少,未来支出的负担将越来越大时,人们面对未来的风险,对一些价格与自己收入相适应的适销对路产品(包括新产品)的消费也会加以抑制。1999年5月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公布的1999年4月份乐百氏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调查显示,为子女教育、防病防老、攒钱买房被消费者列为即期消费抑制的最重要的原因。”该中心在1999年下半年对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的抽样调查中,50%以上接受调查的城市居民认为,未来5年内保持收入稳定的可能性较小。可见,企业不稳定和失业风险给人们造成不良的心理预期。卡斯特经济评价中心在2000年5月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五大城市的消费者进行调查时,47.2%的消费者认为,住房、医疗、保险、教育等要自己花钱的方面太多,消费必须谨慎行事;41%的消费者认为,现在和将来可能出现的下岗压力困扰消费。两个机构一年内作的调查惊人的相似,它突出说明人们对收入和支出的预期决定消费。产品太落伍、产品结构不好而买不到称心商品,根本没有成为两个机构的调查报告中抑制消费的因素。可以说,人们因为收入和支出状况而抑制消费,已成为制约中日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这种情况下,需求不足不仅影响消费市场,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产品结构调整。我们知道,我国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国家产业升级,只有通过加快技术开发创新来实现,而这需要加大更新改造投资。10多年前,当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方面是供给时,我国更新改造投入与基本建设投资比例约在50%以上,但随着90年代我国经济主要矛盾方面从供给转移到需求,更新改造投入增长速度越来越低,这个比例逐步下降(近几年下降更凶),91年为48.4%,98年37.5%,99年1----5月为28.19%,7月更新改造投资更出现10.8%的负增长。同时,国有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由1991年1.39%,下降到1997年1.29%。只是1999底和2001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通过涨工资等使收入有较大增加,以及近两三年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需求的拉动作用显现后,更新改造投资才有明显回升。
因此,当需求不足加重,人们对产品消费抑制加大时,企业对技改和技术开发也不那么有信心,企业对投入巨资搞技改后,生产的更便宜的产品或质量更好的产品是否能在预期获利下赢得市场没有把握。“消费无热点”是“投资无热点”的原因,而不是相反。在这种情况下,“不搞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就是企业对更新改造投资决策时的矛盾心情的表现。所以这几年高喊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但对产业升级、技术升级、产品升级意义重大的更新改造投资一直处于低速度增长状况。它充分表明在需求严重不足,从而造成微观主体没有什么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的情况下,不管ZF的货币扩张,还是经济学界关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呼吁,都得不到微观主体的积极回应。也不可能得到积极回应。因为,消费扩大为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条件;更新改造投资的扩大为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条件。消费状况如低迷将使结构调整失去足够的市场空间,并且消费下降将会引起更新改造投资的下降,从而使结构调整失去资金支持而难有进展。所以当需求不足时,如果不首先刺激需求,脱离结构调整必需的市场空间谈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只是空谈而不会得到明显改善,国家经济状况也很难有明显改善。
所以,从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的道理来看,国家在1999年和2001年两次大幅度增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各地调高最低生活保障费和最低工资;国家1998年后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都对刺激需求,刺激经济和促进结构调整起了较好的作用。2000年商品零售额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以及更新改造投资的增加也表明了这点。
我国有位主张市场经济和“国退民进”的“著名经济学家”说,近年我国“民营企业”投资增速急剧下降,重要原因是国家扩大基础实施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产生的“挤出”负面效应,挤占了“民营企业”的资金资源。而ZF使用资金效率天然地低于民间机构。在这里,“著名经济学家”总要想法找出一些国家经济干预的“负面效应”,并把他提出的定理说成是“天然”的定理。实际上,虽然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发行了国债,但我国银行的存款总余额仍然大于贷款总余额,即我国资金资源是富裕的,甚至可以说是资金供给“过剩”,而资金需求不足。因此何来挤占“民营企业”资金资源?现实说明,国家积极财政政策正是减少了资金的闲置,提高了资金的利用。90年代,日本经济需求不足严重,生产过剩加剧时,日本企业投资信心低迷,企业投资就会下降。同样,我国“民营企业”投资增长速度的下降,也是近些年我国经济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状况下“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下降的结果。日本情况还说明,当国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了需求,促使经济增长时,企业投资就增长;反之,企业投资会下降。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见“著名经济学家”所说的,国家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会抑制“民营企业”增长。这位“著名经济学家”笃信新自由主义的供给学派,他只能从资金“供给不足”来解释投资下降,却无视需求不足对投资的抑制影响。
分析中日两国1999年、2000年经济增长原因时,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积极财政政策对各自国家经济增长都起了较好的作用。而在个人消费方面,由于中国国民的个人收入增长幅度远大于日本国民的个人收入增长幅度,因此中国个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大于日本。中日两国目前都存在企业稳定性差和失业增多的现象,以及改革使福利越来越少的现象。因此,中日两国多数国民都存在对未来收入预期无把握,以及未来支出负担越来越重的担心。这种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不利于两国个人消费的增长。中国,尤其是日本的巨额个人存款总额,就是中日两国国民对未来担心的表现,也是两国国民节制消费的表现。
因此,国家除继续积极财政政策和适时适当增加人民收入外,还应在减小人民对未来担心上做工作。国家应把增加就业、减少失业,作为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主要的任务来对待;另外应加大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通过社会保障对社会成员的人身风险进行相应的社会化处理。为此,社会保险除应复盖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外,还应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上加大社会化处理力度。同时停止教育高学费政策。通过以上措施,减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担心,一定程度树立群众消费信心,以刺激个人消费,刺激经济。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则应依靠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