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 财 富 规 律
http://liude321.nease.net.
Email:liude321@sina.com
财富规律要解决的问题:
````1、为什么邓小平要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2、为什么有贫富差距?
财富规律的意义和作用:
````财富规律的发现是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又一次胜利,财富规律的研究成功,丰富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看法,证明了先前任何人类社会发展学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邓小平文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尤其是在精髓部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部分,不乏有许多创新之处。这些创新思想撕破了大锅饭,平均主义的陈旧思维方式。在我看来,这也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之所以特别伟大之处吧!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得人心,取得举世瞩目的业绩是有目共睹的。
````读完《邓小平文选》,最使我过目不忘的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说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令我费解的是为什么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纵观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作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治抉择是何等的艰难,是千百年来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
````太平天国提出了“均平富,等贵贱”,多么美好,多么完美。可是,均了吗?等了吗?没有。最伟大的理想社会主义家欧文一手执导了“乌托邦”。社员各尽所能,全部社员能够享受医疗保险,老有所养。瞬间,五湖四海的人云集而来。结果,人走鸟飞,一片荒芜。最精彩的故事还数中国的大锅饭。实行大队一级统一,统一分配,统一劳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造反有理,革命无罪。似乎达到了自由、平等、无限民主的局面。据说当初所有社员的情绪是火热朝天。最后出现了“吃饭打冲锋,做事磨阳工”的怪状。随着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见,不管什么样的平均主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平均主义的否认、批判和终结。
````种种平均主义的消失,引起了阿德的思考。在阿德个人看来,平均主义的提出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能力的转换和传递关系。
````人的自然欲求性和人的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最简单的说,人的自然欲求性表现为我要,要我所需要的东西,以至于活得更好,以至于下一代活得更好等。人的社会性表现为血缘关系、产业关系、地缘关系等。人的自然欲求性就是通社会性来实现的。我们不难看出,个人作为社会的细胞都向社会伸出贪婪的手,我要。我能够要到多少,能够给我多少。所有的个人都在给社会这个“大老板”打工,个人为“大老板”付出劳动、智慧、以及个人所能够付出的所有的能力,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换取自己所需财富。在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石头、木棒等工具,这样的能力换来的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能力一日千里的改变,换取的回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的高低,具体的说是创造财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财产继承实质就是一种能力的传递关系。这里所说的财产继承主要是指财产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财产为什么要继承?简单地说,是人的自然欲求性的必然要求。
````人的自然欲求性是个人意识最基本的源泉,基本行为的准则。换句话说,人的自然欲求性是人的任何行为的出发点。人的自然欲求性得不到满足,意识就会受到压抑,行为就会扭曲。
````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个人行为是有目的的。个人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想得到所需要的,所需要的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需要的能力,一种能够让个人生存的能力,让个人延续生存的能力。
````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关系。每天几乎所有在工作的人都在辛勤努力的工作,但是每个人换取的劳动报酬几乎都不一样。这个富裕,那个贫穷,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穷的依然贫穷,富的依旧富裕。在种种现象的背后,好像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指挥,不可逾越,早已注定。这就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规律----财富规律。
`
``````````````````````````一、财富概述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各种形式的财富,例如:人们生活需要衣服、食品、房屋、车辆等财富。衣服具有遮蔽身体御防寒冷的能力;食品具有提供热量排除饥饿的能力;房屋在空间上能与外界有一定程度的隔离,具有提供休息活动场所的能力。生产需要电灯、煤、电动机等财富。电灯、煤具有发光发热的能力,煤燃烧发出大量的热,具有提供熔化铁矿石的能力;电动机具有使机器转动的能力。可见,凡是具有某种形式能力的物质,统统称为财富。
````财富是指具有某种形式能力的物质。这里所说的能力有两种,使用能力和生存能力。劳动力商品是财富,具有使用力,能够满足资本家的需要,劳动力能使厂房冒烟,机器转动,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等等。劳动力同时也具有生存能力,劳动后获得生存资料,维持生命的存在。家畜具有生存能力,从外界摄取食料维持生命存在,当遇到敌害时,又会很快的躲蔽起来,以致不受伤害。可见,生物既具有使用能力,又具有生存能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是上等好菜,为什么孟轲舍鱼而取熊掌呢?原来财富存在能力差异。鱼虽然鲜味可口,但是十分俗气,唾手可得,熊掌就不同了,是珍稀佳肴,能够突出饮食者身份。可见,鱼和熊掌的能力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总之,财富是客观实在的,财富的能力大小差异也是客观实在的。
`
`````````````````````````二、财富规律
````1964 年 10 月 16 日,在东方巨龙的西部戈壁荒滩上“轰”的一声巨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二天,法国外长会见中国客人说:“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蓦然发生改变”。从法国外长的话,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现实社会是一个讲究实力的社会,落后就要挨打。核武器是军事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以核武器为讹炸手段,逼迫他国听命摆布的梦想。从昨天的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等不难看出:拥有过硬的核武器军事力量就强,能力就大,那么体现出来的能力大,国家可以独立自主,人民可以安定生活;没有核武器,军事力量弱,能力就小,那么体现出来的能力小,国土被列强侵占瓜分,人民被奴役。
````可见,在能力的转换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小。
1、地理资源不平衡
````从地球上出现人类到现在,已有二三百万年了,人类无时无刻没有向自然界伸出饥渴、求援之手。虽然大自然对人类无比的钟爱,但是给予人类恩惠是有限的、不平衡的。
````在南太平洋上有一个岛国,名叫瑙鲁,面积只有 21 平方千米。 18 世纪末期,岛上居民约 1000 人,以薯类、热带水果和鱼为食物。岛上五分之三以上的地面覆盖着深厚的磷酸盐矿石。这些矿石是海鸟的粪多年聚集变化而成。瑙鲁人原来不知道这种矿石的用途和价值。 1900 年被来到岛上的新西兰人发现以后,外国公司便来这里用廉价取得磷矿开采权,把这种优质的磷肥原料运到国际市场上高价出售,牟取暴利。 1968 年瑙鲁获得独立,建立瑙鲁共和国,收回了磷矿石的开采权和销售权,国家的收入大大增加。到 1978 年按人口平均国民收入,瑙鲁已成为世界上很富裕的国家之一。现在瑙鲁人口增加到 8000 多,主要出口磷矿石,进口淡水、食品、工业口等。不过岛上磷矿石能够开采年数是有限的。据 1976 年估计,按当时每年的开采量计算,只能再开采约二三十年。因此,瑙鲁政府对当地人民未来的出路作了安排。他们在海外投资,并花费巨款,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城建造了一座高 50 层的“瑙鲁大厦”,计划在磷矿石开采完后,将瑙鲁人全部迁往澳大利亚,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瑙鲁人们开采磷矿石变富,西亚开采石油也能变富。西亚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石油输出量约占世界石油总输出量的 60% 。西亚人口不多,本地区消费的石油少,绝大部分石油出口。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西亚人民的宝贵财富。出口石油给西亚人民带来了巨额利润,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这里也成为世界上很富裕的地区之一。
````矿产资源人们有目共睹,容易理解,地理位置资源人们其实也不陌生。优越的位置资源同样可以给人们带来多方面巨额财富,同样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东南亚处于“十字路口”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各国人民相互交往的要道。尤其是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它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新加坡共和国位于马来半岛的南面,马六甲海峡东口,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是著名的城市岛国。新加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转口贸易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本国的对外贸易、航运业和旅游业。新加坡已经成为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香港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也离不开优越的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政治资源都是冠冕堂皇的。
````资源给人们带来财富,带来幸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灾害给人们带来损失,带来苦难,阻碍人们正常生活。从 1982 年起,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连续几年遭受特大旱灾。在这个干旱的国家里,土地龟裂,河水断流,草木枯黄,牲畜死亡。 1985 年闹大饥荒,有 1100 万人的生活受到威胁,约有 100 万人死于饥渴。近年来,非洲东部又有若干国家遭受严重旱灾,上百万灾民缺水又缺粮。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发展起来的。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均开发利用的资源越多,那么人均国民收入就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越高;相反,人均开发利用资源少,人均国民收入就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低。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资源是有差异的,这就是造成经济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澳大利亚和蒙古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资源丰富,而蒙古资源贫乏,当澳大利亚早已成为南半球发达国家了,蒙古还是落后的内陆山国。
````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核心是资源力。资源能够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帮助,提供物质或有利条件。资源差异导致经济显著差异。资源力大,社会财富就多,国家就富裕,综合国力就强;资源力小,社会财富就少,国家就贫困,综合国力就弱。同样,资源丰富的国家,人均开发使用的资源越多,人均国民收入就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越高;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开发利用的资源少,人均国民收入就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低。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综上所述,资源开采利用的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的过程。资源销售换取的过程是能力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货币购买所需用品的过程是能力从一种形式传递给另一种形式的过程。在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2、历史发展不平衡
````1974 年 2 月毛泽东谈到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是第一世界;亚(除日本外)、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法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历史,是财富聚积的历史。根据财富聚积多少不同来划分。影响财富聚积多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发展的时间长,聚积的财富多。
````马克思曾经说过:“时间是能力发展的地盘。”鲁迅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才害命。”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教师说:“时间就是人才。”工人说:“时间就是产品。”商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我说:“时间就是财富。”时间是财富,发展时间越长,转化的财富越多,从而聚积的社会财富多。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这样,中国现代化建设也需要时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本国的实际,确定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到 80 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上个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发达国家和超级大国发展时间相对较长,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二次大战后才独立解放的。总之,时间就是财富,发展时间长,聚积的社会财富就越多。
````其二,资源丰富,提供的财富多。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能够给人们生活或生产带来物质资料或有利的帮助,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为社会聚积更多的财富注入活力。
````下面讲影响财富聚积的第三个原因。
````亚、非、拉的近代历史,是财富大量输出的历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殖民征服的道路,接着荷、英、法等国也壮大起来。长期的殖民掠夺,使殖民地人民陷于灾难中,同时也给殖民者带来巨大的财富。大量的财富堆积出当时实力最强“日不落”的大英殖民帝国,相反,大量财富输出,本国的实力减小,造成了亚、非和拉美相对剧烈落后。掠夺的大量财富运回本国,转化为资本,大大推动了工业的发展,经济腾飞,使殖民国家的实力空前增强,殖民国家实力增强为更进一步扩张殖民地提供了条件。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扩大势力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总之,掠夺殖民地的过程,是吸收外来财富、聚积本国财富的过程。吸收外来财富多,本国的社会财富积累多,那么,实力大大加强;相反,输出的财富多,本国剩余的财富少,那么实力逐渐减小。从而造成殖民地国家比殖民国家落后几个世纪。
````可见,吸收外来财富多,本国聚积的社会财富就多,这是影响财富聚积多少的第三个原因。
````中国在历史上一向以至富至强令世人惊羡不已。从 1840 年英国轰开清王朝闭锁的国门,到国民政府迁台后,留下来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一穷二白,除了人还是人的贫穷落后局面。中国输出的财富多,发展时间短,人均资源贫乏,都表现出能力小的状况。因此,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中国目前还是世界上落后的国家,人均国民收入不高,人们生活水平低。相反,美国作为超级大国,这方面显然是十分完美的。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实质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的历史,能力从屠刀火枪转化为黄金白银,从发展时间、资源、吸收财富转化为现代繁荣,并且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能力从一个国家传递给另一个国家,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在能力的转换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3、价值不平衡
````世界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共产主义奠基者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的阐明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马克思深入研究后,发现在种种纷乱复杂商品交换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著名的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量要相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也就是说,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耗费的人类劳动多,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大;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耗费的人类劳动少,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小。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商品交换是一种买卖关系。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作为价值,千差万别的商品都可以互相比较,并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如果耗费在一袋米和 2 只羊的人类劳动是相等的,那么一袋米和 2 只羊交换就是等价交换。一袋米值 2 只羊, 2 只羊就是一袋米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如果一袋米能够交换 2 只羊,那么同样的十袋米就可以交换 20 只同样的羊。价值大,交换价值就大;价值小,交换价值就小。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货币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正如尺子是衡量物品长短尺度一样。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比如,一张桌子标价 100 元,一公斤蔬菜标价 2.5 元。这 100 元就是一张桌子的价格, 2.5 元就是一公斤蔬菜的价格。我们平时说的物价,就是商品的价格。如果一张桌子标价 100 元,那么十张同样的桌子标价就是 1000 元。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量大,价格就高;商品的价值量小,价格就低。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同理,如果 100 元能买到一张桌子, 2.5 元能买到一公斤蔬菜,那么 1000 元就能够买到十张同样的桌子, 25 元就能够买到十公斤同样的蔬菜。也就是说,货币量大,购买能力就大;货币量小、购买能力就小。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综上所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过程,能力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种商品传递给另一种商品。在能力的转换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4、剩余价值不平衡
````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露了任何雇佣关系剥削的秘密,揭示了雇佣社会的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是理解雇佣社会全部经济现象的一把钥匙。在雇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工人为了补偿自身的劳动力价值所进行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工人超出了必要劳动的界限而延长的劳动叫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凝结在新产品中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超过他的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这就是著名的剩余价值规律。资本家获得的,正是工人所失去的。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资本家获得的越多,工人失去的越多;反之,工人要想获得多一点收入,资本家的收入必然会减少。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
````首先,资本家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当作资本,用其中的一部分购买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用另一部分购买劳动力。可见资本家在雇佣劳动企业中投入了大量资本,投资大。其次,资本家为工人准备好一切生产条件后,雇佣工人不需要携带任何机器、工具或原材料,独身一人投入厂房进行劳动,雇佣工人投资小。最后,雇佣工人得到的是个人微小的工资,资本家得到的是所有雇佣工人剩余价值的总和。这样,资本家手中的货币才能成为赚钱的资本,从而不断聚敛巨额财富,这才是雇佣劳动制度利润来源的真实过程。总之,在任何雇佣劳动制中,雇佣工人投资小,工资小,利润就小;资本家投资大,利润大,这就是雇佣劳动制中不可更改的关系和规律。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他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重新当作资本,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一步扩大生产的规模,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使资本更快地增值。同时市场经济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资本家只有攫取更多剩余价值,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资本家永远不会满足已经到手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剥削范围,增加剥削手段,提高剥削程度,是雇佣劳动制生产的必然趋势。
````纵谈企业、工厂有不计其数,在这些工厂、企业中,是不是每个企业、工厂的利润都一样呢?当然不是。如果雇佣一名纺织工人一天能榨取剩余价值 6 元,那么,甲资本家实力雄厚投资大,可雇佣 1000 名工人同时生产,从而一天能够榨取的剩余价值 是6000 元;乙资本家实力薄弱投资小,只能雇佣 100 名工人同时生产,从而一天能够榨取的剩余价值是 600 元。总之,一般来说,在股份制企业中,按股分红,按劳分配。在同种行业中,投资大,利润就大;投资小,利润就小。这是剩余价值规律不平衡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在市场竞争中,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的情况不是随处可见吗?一方面,不但使小商品生产者贫困破产,而且小资本家的资本也不断为大资本家所排挤和吞并;另一方面,一些资本家越来越雄厚,终于发展成为垄断资本。总之,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中,实力雄厚的企业,就生存下来,并且逐步壮大;实力薄弱的企业,就受到排挤,甚至倒闭。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的过程,能力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次竞争传递给另一次竞争。在能力的转换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5、生物进化不平衡
````达尔文是英国的博物学家,1859 年发表了《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以极其丰富确凿可靠的材料,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从而具有划时代意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达尔文认为生物过度繁殖使后代的数目急剧增加,而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食物和空间等等都是有一定限度。因此,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在争夺有限的生活条件时进行斗争。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这就涉及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问题。不论哪种生物,它们的个体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生物普遍具有变异性,但是生物的变异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即其性状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即其性状不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告诉我们适者生存。那么,哪些生物是属于适者呢?理所当然是生存能力大的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生物。在食物稀少,敌害很多的环境里,跑得快的动物比跑得慢的容易抢到食物并逃避敌害。容易抢到食物并逃避敌害的,自然是生存能力大的;相反,不容易抢到食物并且不容易逃避敌害的,自然是生存能力小的。在这种环境里,能够生存下来的,自然是跑得快的个体,而行动迟缓的则不容易生存下来,而被淘汰。可见,生存能力大,就能够生存下来;生存能力小,就不易生存下来。在缺乏青草的时期,颈和前肢长些的长颈鹿能够吃到树上高处的叶子,这样的长颈鹿生存能力大;颈和前肢较短的长颈鹿不能吃到树上高处的叶子,这样的长颈鹿生存能力小。可见,生存能力大的长颈鹿吃到了叶子,获得了食物而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生存能力小的长颈鹿,吃不到叶子,得不到充足的食物而被淘汰。在同一个环境里生长的绿色开花植物,长得快的植株容易占有广大的地盘,因而发育良好,开花结实多,这样的植株生存能力大;长得慢的植株占有的地盘小,因而发育不良,开花结实少,这样的植株生存能力小。可见,在同种环境里,生存能力大的植株适应而生存下来;生存能力小的植株不适应而不易生存下来。总之,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综上所述,生物进化过程实质是能力转换和传递的过程,抢夺地盘和食物,逃避和抵御敌害的行为就是能力较量、转换、传递的行为。能力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从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在能力的转换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6、能量守恒
````一些科学家从1250 年开始制造永动机,多么美好的愿望为什么不能实现,甚至是在干一件蠢事呢?因为这种愿望无视客观规律,违背了自然界能量转化和守恒规律,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谈到能量就得先从力说起。力具有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形状的能力,力是财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牛顿第三定律告诉了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都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作用力大,那么反作用力就大;作用力小,那么反作用力就小。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力具有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能力。牛顿通过大量的观察,总结前人的成果得出了加速度和力的关系——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由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看出:加在物体上的合力大,那么加速度就大,物体速度改变就快;加在物体上的合力小,那么加速度就小,物体速度改变就慢。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能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能是可以相互转化和传递的。大量事实证明,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这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可见,在机械能守恒中,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在动能转化为势能时,动能转化越多,势能越大;动能转化越少,势能越小。在势能转化为动能时,势能转化越多,动能越大;势能转化越少,动能越小。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小。
````在机械能守恒中,在没有热传递的情况下,消耗的机械功跟产生的热量总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在没有热传递的情况下,消耗的机械功大,那么产生的热量就大;消耗的机械功小,那么产生的热量就小。可见,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任何一部机器只能使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不能无中生有的创造能量。工程技术的任务在于设法找出合理利用能源的途径并减少机器转动过程中不必要的能量损耗,而不是去研制永远无法实现的永动机。
````综上所述,力的转化、能的传递过程,实质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的过程,能力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能力的转换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7、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又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能力的转换和传递是财富运动的本质变化。在能力的转换和传递的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这就是财富规律的基本内容。财富规律是能力转换和传递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财富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
`````````````````三、私有者客观存在能力差异
````私有就是指私人占有,使用权归个人所有。使用权归个人所有的财产就是私有财产。私有者是私有财产的占有者,同时也是私有财产的创造者。
````自从人类出现后,劳动力就是每个健康的适龄人所具有的能力。也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
````体力是指人体运动时产生的力量。人体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骨胳肌组成,骨胳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产生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转动,使人体做各种动作。解剖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剖学以客观事实直接证明了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和组成成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年龄的人,即使是相同年龄不同的人,运动时产生的力量也是不同的。当然,人体运动产生力量的大小还与心脏功能、肺活量等有关系。可见,劳动者存在体力强度差异。
````人们从事任何一项职业,都有一个了解、适应、熟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中体现出来的劳动能力是不相同的。熟练程度是衡量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适应、灵活、持久等综合能力。美国汽车大王亨·福特采用了一种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办法,这是一种用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的熟练程度来计算工资的制度,被称为“福特制”。“福特制”是一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管理方法,也是一种认可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的制度。在现代聘用劳动制度中,也有培训、实习、试用、正式聘用的过程。从事某项生产技术,也是从学徒到工人,再到技师、工程师。可见,劳动者存在熟练程度异。
````智商是衡量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深浅程度的尺度。智商表示智力高低的数字,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人的智商是有高低差异的。智商高的人,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问题,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发展,能够顺着时代的潮流前进。
````人生下来就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产业关系等。条件优越的家庭不仅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还为事业的成功扫平了道路。可见,家庭出生客观存在着差异。
````不同国家发展水平不同,工资差异是相当悬殊的。美国《挑战》曾刊登过这样一组统计数字假如 :1984 年美国制造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为 100 的话,前联邦德国工人工资则为 75 ;瑞典为 72 ;意大利为 58 ;法国为 56 ;日本为 50 ;英国为 46 ;爱尔兰为 42 ;西班牙为 37 ;墨西哥为 13 ;巴西为 9 。其他像亚洲、非洲、美洲的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就更低了。总之,地域发展客观存在差异。
````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第一批富翁,大多是利用了当时的市场空白点,或生产、倒卖紧销商品,或投资房地产、股票等。他们捷足先登,抓住了历史机遇,因而发家致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物质商品的相对过剩,像前些年那样机会少了。许多人感叹,过去钱好赚,如今赚钱难。总之,时代机遇客观存在差异。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有志向肯动脑筋的人前面是没有难事的。爱迪生说得好:“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勤奋的一生就是很好的一例。有志者事竟成,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虚度年华胸无大志的懒惰者。爱拼才会赢,要敢于去做,敢于去拼,吃苦耐劳,力求上进,活出自己的精神。有一个美国人叫丹赛普,他只有一只脚,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喜欢足球的运动。他的父母给他做了一个假足,他就用这只木制的假足一小时接一小时,一天又复一天地练习,终于练得坚实有力,炉火纯青。当他如愿以偿地参加了专业球队,当在一场关健性的比赛的最后两秒钟内,在离球门 63 码的距离,一举破网时,整个美国为之感动了。因为这不仅仅创造了职业球队最远进球的纪录,更重要的是宣示了一种不折不挠精神的最终胜利。可见,人为能力客观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私有者是私有财产的创造者,不同的私有者在商品社会中,由于体力强度、智商高低、熟练程度、家庭出生、地域发展、时代机遇、人为能力等等的差异影响,从而导致私有者客观存在创造财富的能力差异。
`
```````````````四、撕开迷失面纱,还给人类真实面孔
`````````````````````````````—-贫富差距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
````美国哈佛大学做过研究,发现全美国 80% 的财产仅被少数的 20% 的人拥有,余下的 20% 的财产却被占人口绝大多数的 80% 的人拥有。假设将美国的财产平均分配,每人一份,那么若干年后,仍然将出现这种二八分配规律。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些人富裕,而另一些人贫困呢?
````在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创立的理论中,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什么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为什么有贫富差距?
````富就是表示财产多,先富起来的表示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等的数量多。无论是先富起来的还是所谓后富起的人称之为私人或私有者,私人占有的财产称为私有财产或私人财产。私有财产是私有者创造出来的财富,私有者日积月累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是私有财产源源不断增加的主要来源。私有者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一部分用于维持生存,另一部分就成了剩余下来的财富——私有财产。
````由于体力强度差异、智商高低差异、熟练程度差异、家庭出生差异、地域发展差异、时代机遇差异、人为能力差异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私有者创造财富的能力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财富规律告诉我们: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可见,在生产领域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分配领域客观存在差异。那么创造能力大的,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获得的财富就多;相反创造能力小的,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获得的财富就少。分配领域客观存在差异,必然导致剩余财富存在多少不同。私有者在消费同样多的生活资料后,分配获得财富多的,显然剩余财富多,私有财产就多;相反,分配获得财富少的,显然剩余财富少,私有财产就少。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私有者消费的高低是不同的,这就更加影响剩余财富——私有财产的多少。在分配获得同样多财富的情况下,勤俭的私有者消费低,那么剩余的财富就多,私有财产就多。俗话说得好“勤俭可以持家”。
````总之,私有者创造财富的能力差异是贫富差距的直接原因。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创造能力是确定的。从而决定剩余财富的变化是定向、定量的。因此,这种定向、定量变化导致某个家庭富可敌国,也导致某些家庭民不聊生。一些成为商界巨头,一些则成为需要救济的贫困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剩余财富的变化不是定向、定量的。因此,有的家庭没落了,有的家庭绝处逢生,耳目一新。 1999 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的数字:世界三大富豪的财富总额,已经超过了世界上 35 个最贫穷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未来社会学家认为:世界饥荒和世界贫困依然是未来社会面临重大问题之一。
````创造财富的过程,是财富运动的过程,是能力转换和传递的过程。不管你从事工业、农业、服务业;也不管你经营金融、商业、信息、航运、旅游、房地产等行业;更不管你是总裁还是杂工等等。这些都是财富运动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这些财富运动的本质是创造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能力的转换和利用才是财富运动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可见,各行各业生产经营的过程是创造能力利用的过程,是能力的转换和传递过程。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只要是存在雇佣劳动制,就必然榨取剩余价值。财富规律告诉我们: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能力大就富裕;能力小就贫困;总之,贫富差距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
````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是不断进步的,规律是不以任何个人意识为转移的。财富规律的发现是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又一次胜利,是当前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意识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富规律的理论是改革开放、世界潮流的前沿科学和指导思想。财富规律的研究成功,丰富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看法,证明了先前任何人类社会发展学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http://liude321.nease.net.

[em04][em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