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2840 0
2007-09-19
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及对策
2007-2-15

  摘 要: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传统循环农业已丧失生命力,必须发展一种有别于传统循环农业的新的现代循环农业。作者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概括为种养大循环、工农大循环、城乡大循环、区域大循环、循环产业化、操作机械化、系统开放化等,并就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取向、重点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循环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

  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三种发展型态,目前正在向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型态发展。我国的传统农业是典型的循环农业,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循环经济型态,它存在了数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可称之为传统农业循环经济。但从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传统农业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必然地向石油农业转变。

  然而,石油农业虽然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能够与现代社会经济条件相匹配,但它与传统工业一样是一种线性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我国发展石油农业的时间不算长,但造成的危害却已十分严重。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非自然物质和农业废弃物直接向环境排放,我国的农业已逐渐形成了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立体污染。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N2O形式逸失到大气当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等造成目前全国至少有1300万~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污染,每年因污染减产粮食1000万吨,农业经济损失每年达200亿元。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大量垃圾与粪便,未经处理便施于农田和排入沟渠,污染了农田和水体,导致人畜共患疾病20多种。每逢春秋之际,农田产生的6.5亿吨秸秆有30%焚烧,10%丢弃沟渠。畜禽粪便和秸秆的不合理处置都要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我国每年农用薄膜用量达120万吨,覆盖面积967.4万公顷,白色污染随处可见。更为严重的是,各种农药和含有激素的饲料添加剂、各种重金属微量元素侵入土壤和水体中,通过食物链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食品安全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不可持续的石油农业已走到尽头,现代农业发展路在何方?不少人自然想到了我国曾经发展存在了数千年的传统循环农业,于是在学界各种重新回归家庭和村庄种养结合,家家猪牛羊、户户沼气池的传统循环农业模式的主张成为流行。然而思想的流行并不能唤回东逝的流水,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强烈冲击之下,传统循环农业还是无可挽回地渐行渐远。伴随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家庭养殖逐渐被规模养殖取代,以家庭为基础的种养业物质循环通道已被切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可获取能源种类增多,使家庭沼气在多数地方也已失去基础。可以说,传统循环农业即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

  既然可持续的传统循环农业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到底何在?我们认为,出路就在于必须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重新建构新的现代循环农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所谓新的现代循环农业,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之上的循环农业,是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社会化相适应的循环农业。这种新的与现代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循环农业,就是当今需要发展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

  建构新的现代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关键在于重新建构新的农业物质循环通道或链条体系。这需要充分正视当今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充分认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从而把握住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重点与对策。

  一、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

  毫无疑问,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与传统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是迥然不同的。传统循环农业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现代循环农业的基础则是商品交换的市场经济。传统循环农业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现代循环农业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传统循环农业没有获取系统外部物质和能量补充的条件,现代循环农业可以利用系统外部物质和能量进行适当补充。传统循环农业凭借人畜力来维持,现代循环农业凭借机械力来维持。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我们认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至少应有以下一些不同于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取向。

  1.种养大循环。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无论对圈养畜牧业、水体养殖业,还是种植业,规模化、产业化都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和村落层次小循环的基础趋于丧失。在这种条件下,要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在产业体系中补充农业内部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链条,建构新的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物质循环通道,形成农村社会层次的种养业大循环体系。

  2.工农大循环。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大特征,大量农产品经过加工以后才送往城乡市场,供消费者消费。农产品加工环节会产生数量巨大的废弃物,如果直接排放到环境当中,不仅会严重污然环境,同时还中断了农业物质循环通道。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废弃物重新返回农业生产体系中去,形成工业和农业之间物质大循环体系。

  3.城乡大循环。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又一主要趋势与特征,70%以上的人口将会生活在城市当中。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农产品主要将在城市当中被消费,消费以后产生的废弃物(如粪便、餐饮垃圾等)也集中在城市。这些废弃物如不返回农村利用,会部分中断农业生产体系的物质循环。即使是集中净化和卫生填埋,实际上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并占用不小的填埋空间。如果做到返回农村利用,则会两全齐美。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应当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构农产品消费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链条,使城市农产品消费产生的废弃物重新返回农业生产体系中去,形成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物质大循环体系。

  4.区域大循环。区域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在一些区域,某种生产相对集中的现象将会越来越趋于普遍。这意味着在一些区域范围以内要完全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物质循环是难以做到的,需要在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物质循环关系。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有必要建构不同区域之间的物质大循环体系。

  5.循环产业化。传统农业循环经济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农户和农庄的范围与层次进行,其物质循环链条与过程不过是农户和农庄内部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没有形成专门的产业部门,绝大多数也不涉及市场贸易关系。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则要超越农户和农庄的范围与层次,在社会范围和层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物质大循环,其物质循环链条与过程已脱离了生产单位内部的生产过程,绝大多数都将在不同企业或生产单位之间进行。因此,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物质循环链条绝大多数必然是专业化的生产环节,成为专门化的产业部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关系也必然采取市场化的贸易方式来进行。

  6.操作机械化。机械化甚至自动化也是现代农业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农业物质循环过程的生产操作必须采用机械方式才能够胜任,物质循环的形式与工艺流程也必须是适应机械操作要求的。如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在充分发酵腐熟消毒灭菌后,还必须干燥成形制成无嗅颗粒有机肥,以便于农田机械施撒。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无论废弃物的回收生产环节,还是回收制成品返回农业生产的环节,其生产操作都要采取机械化或自动化的方式。

  7.系统开放化。传统循环农业是一个基本封闭的自我循环系统,它没有条件从系统外部获取物质和能量。现代循环农业则是一个与外部系统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开放循环系统,它的开放性一方面是由各种范围与层次的物质大循环所形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现代社会经济体系对农业生产系统高产出的要求所带来的,高产出必然要有高投入,因此需要从系统外部适当增加额外的物质与能量进行补充。所以,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必然具有系统开放化特征,而不能象传统农业循环经济那样形成封闭的自我循环系统。

  二、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与措施

  我国农业目前总体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并存,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并存。尤其是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北方农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更高一些,中西部地区、南方农区和远离大中城市地区传统农业的因素要多一些。不过,即便是在传统农业因素相对较多的地区,传统的农业物质循环链条与方式也已经基本瓦解或正在逐渐瓦解,前述石油农业的弊端正不同程度显现出来。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任务刻不容缓。

  1.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根据农业和农村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应抓住几个重要方面:(1)规模养殖粪便垃圾的合理处置与利用。对大中型养殖场,必须配套建设沼气站、有机颗粒肥料厂等牲畜粪便垃圾处置设施,进行沼气和有机肥料的产业化生产及商品化、社会化供给。对众多小型规模化养殖场,要通过规划建设养殖产业化生态园区,使其集中到园区进行生产,以便共同建设沼气站和有机颗粒肥料厂等循环设施项目。(2)作物秸秆的合理处置与利用。以产业化运作方式将未作为工业原料的作物秸秆进行回收利用,用作沼气、食用菌、商品有机肥料、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等的生产原料,或以机械粉碎直接还田。(3)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农膜的合理规范使用与替代。在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开展生物防治、鼓励发展有机绿色生态食品等前提下,逐步减少与规范化肥、化学农药和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通过开发可多次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材料,以替代或减少农膜等的使用。(4)农产品加工业废弃物的合理处置与利用。对各种农产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应尽可能物尽其用,通过合理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最后不能利用的终极废弃物要制成有机肥料或饲料返回农业生产中去。(5)农业节水灌溉。通过建设农业节水工程,推广农耕农艺节水技术,改变落后的农业灌溉方式,减少降雨径流损失和蒸发损失,增加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和产出率。(6)城市粪便、餐饮垃圾等的合理处置与利用。城市粪便应用来生产沼气和制造有机商品肥料,至少化粪池产生的粪渣是较容易利用的。城市餐饮垃圾中含有丰富的脂肪、淀粉、动植物纤维等多种营养物质,现有技术水平已完全可以对其进行科学加工处理,转化成高蛋白精饲料和纯净动植物油。采用餐饮垃圾处理设备,通过高温高压等技术手段,可以彻底消灭餐饮垃圾中所含的各种病毒、疫源,从而得到纯净的高蛋白精饲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2.对策措施。要推动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从立法、管理、政策、技术、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与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一样,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也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和社会及民众的广泛参与。首先,要推动立法。根据发达国家推行循环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做法,立法起着基础和关键的作用。要根据建构现代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的需要,尽快研究制定有关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加强和完善管理。要依据已有的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将要制定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与队伍,强化行政管理与法律执行力度。再次,要制定和实行有利于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应从公共产品供给、投融资、财政税收、产业准入、消费引导、行业管理等方面对推动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给予有效的政策倾斜。第四,要促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当前重点促进规模养殖垃圾粪便循环利用、作物秸秆循环利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农膜等的规范使用与替代、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业节水灌溉、城市粪便与餐饮垃圾循环利用等技术的创新推广。第五,要培育形成促进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要运用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合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与社会环境,推动现代循环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六,要加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政府、企业、社团、民众各方面树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意识和发展目标,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晖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 来源:《农村经济》2006年第10期
责任编辑:林桂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