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学界的一种看法是,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经济学要排除价值判断,是一门实证科学,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关系,其目的在于揭示阶级利益对抗性,政治经济学包含价值判断,是一门规范科学!事实上,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但都未见成功,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二者是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也常常是同义互用。在有代表性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也常常是同义词,例如,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中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提法,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有“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提法。还值得注意的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也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看作同义词:“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名词都还存在。自他们产生以来,涵义有所变化,然而,两者基本上可看作同义词。”
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是从古希腊 oikonomia一词演变而来,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分第一次用该词,他的著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政治经济学”一词首见于法国重商主义者A.de蒙克莱田(约1575~1621)1615年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蒙克莱田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用意在于以此来说明他这本书所论述的已不是家庭管理问题,而是涉及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1755年J.卢梭(1712~1778)为法国《百科全书》写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条目,区分了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在英国,配第在 1672年写成的著作《爱尔兰政治剖视》中使用了政治经济学一词。但以政治经济学为名称的第一部英文著作,是1767年J.斯图亚特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或自由国家内政学概论》。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 (political)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 politikos,这个字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多种含意。在17世纪出现政治经济学这一复合名称时,正是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逐渐分离开来,形成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的时期,它的论述范围,包含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大部分领域。因此,这一名词并不具有政治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含意。在西方,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期,政治经济学已经习惯地被用作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只是在德国和奥地利,有时以国民经济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同义名称;在北欧国家,有时以社会经济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同义名称。K.马克思和F.恩格斯最后都是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
在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科学。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反映在它的内容中,而不是反映在这个复合名称的政治一词上面,
到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有所转变,即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的研究,而不侧重国家经济政策的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学背离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把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仅仅局限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角度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抛弃对人与人关系的研究,从而有些经济学者感到有必要把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加以改变。英国的W.S.杰文斯在1879年再版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一书的序言中提出,应当用“经济学”(economics) 这一名词代替政治经济学。1890年英国的A.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改变了长期使用的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这是从名称上企图表白资产阶级经济学具有“超政治的”、“超阶级的”性质。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在题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的论文中,第一次正式地把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规定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他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目的和具体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的科学。”从此资产阶级经济学正式抛弃了人与人的利益对抗关系研究,由于人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而产生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成为了研究对象,即在完全抛开人与人关系的前提下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为了体现他们的经济学体系的超阶级性,学科名称“政治经济学”的“政治”一词也被彻底抛弃。事实上,资产阶级经济学想从这个角度抛弃经济学的政治涵义是根本上行不通的,任何现实的资源配置机制都不是抽象的一般的资源配置,而是具体的特定生产方式下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性质取决于生产方式的性质。不同的生产方式有不同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方式是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在奴隶制生产方式中,资源配置表现为会说话的工具和不会说话的工具在不同用途间的配置,目的是满足奴隶主的直接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源配置表现为雇用劳动和资本在不同用途间的配置,支配这种资源配置的,不是直接满足社会需要,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用劳动从属资本,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决定资本的分配,资本的分配再决定雇用劳动的分配。抛开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无法研究任何一种现实的资源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