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C1
S1 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 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在马歇尔之前,是同义的,至少在大多数经济学者的著作中,是按同义词使用的。确切地讲,在马歇尔之前,孟克莱辛之后,只有“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而没有“经济学”这门学科,因为政治经济学,是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专门研究国家财富,尤其是国家财政和税收的。
如果我们从词源学方面,考证“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组,我们就更
能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了,“政治”在故希腊语中,等同于“城邦
治理,”和“家庭治理”相对应,从而“政治经济学”名正言顺地
就成为研究国家财富的学科了,和“家政学”相对应,后者是研究
如何最经济的利用家中的开支的学问。
所以,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政治学和经济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从学科形成史的角度讲,完全是错误的。相反,从理论发展史的角度看,“政治经济学”产生在前,“经济学”产生在后,甚至可以说“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母亲。
当然,如果我们从分类的目的的角度,来看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两个概念,显然,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应比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要窄。尽管它被看成是经济学中的“皇冠”,但毕竟是和家庭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在孔德使用的意义上)等相同等级的亚科目的系列中的一员。
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把“政治经济学”定义为“富国裕民”之学,和汉字“经济”二字(起源于短词“经邦济世”),实在是同义词,这都是从研究的主观目的,进行立论和分类的,所以,汉语中的“经济学”原意,实际上等同于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而和马歇尔的“经济学”相差深远。
“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之前,是个中性词,等同于经济科学,由于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将其理论中的科学部分和伦理部分搅和在一起,将科学性和阶级性相统一,从而使“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转变成具有感情色彩的字眼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革命色彩,使一部分经济学家避之不及,从而导致马歇尔试图去掉这一学科的道义色彩,这种努力的结果,就是将“政治经济学” 改名为“经济学”。这并非全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因为对于一门学问,一旦具有太强的感情色彩,就难免使人怀疑它是否已失去科学性或没有科学性,变成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主观价值判断和说教了,
马歇尔,去掉了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二字,既是对原来的导源于英国古典学派的政治经济学的复归,又是试图创立新的具有科学内容的理论体系的努力的起点。从此之后,西方经济理论体系,一直步着马歇尔的脚印前进,提倡经济理论的科学性的一面,而否定经济理论的伦理性的一面。
与西方经济学正相反,以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经济理论为宗旨的高度一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走向了另一极端。即将政治经济学改造成了政策学,其内容全无科学性,几近于完全的形而上学和定性诡辩。以至于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初期,都必须进行理论上的空白补充,只好走“摸着不石头过河”性的实践。
大概在80年代初,曾读到黑龙江大学一位名叫熊映梧的学者写的一本名为《理论经济学若干问题》的小册子,我对他甚为欣赏,因为该学者已认识到: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课书,已成为了纯粹的说教,全无学术价值;“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在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内容毫无科学意义,而且连名字都需要抛弃。为此,这位学者建议将“政治经济学”改成“理论经济学”。其实,这样做毫无必要:经济学,通常意义就等同于“理论经济学”,以和“应用经济学”对应,这位学者倡议将“政治经济学”改成“理论经济学”,和马歇尔当年将“政治经济学”改成“经济学”,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强调这门学科的科学性,这位学者的这本小册子,在中国经济理论拨乱反正史上,是有其地位和价值的。
S2思想史 学说史与理论史
读者时常可以看到经济思想史(如罗尔著)及经济学说史(如国内陈岱孙、李宗正著、法国的吉德和里斯特著)之类的研究经济学发展史的著作和教科书。专业学者,还能看到诸如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及其它类型的(如断代史)著作,至今,还没有一本经济理论史,我想,就此谈一下我本人对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和经济理论史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思想相对于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是较原始低级的范畴,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经济思想是人们最早对经济现象进行认识的观念上的表现,有非文字说明的,也有很久以前就有的关于经济思想的文字历史及其记载;二、经济思想,是较低级的层次的认识结晶,它通常是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总结上,例如,中国有句谚语,“谷贱伤农”,就属于经济思想的这个层次,它可看成是多次感性经验的总结。
经济学说比经济思想,层次又高了一级。表现为:一,具有一定结构,有一定因果关系,看上去可以自圆其说;二,起源晚于经济思想。我们知道,古希腊、古罗马及古中国,就有了经济思想,但经济学说,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各种经济学中的“主义”,最早也不过产生于14-16世纪。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思想,正在系统化的重商主义,就是从那时,开始萌芽的,但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以及此后的各种主义和学说相比,还有个非常不规范的不成系统的痕迹,因此,我们可将重商主义看成是尚处于过渡阶段的经济思想,是刚萌芽时的经济学说。
经济理论是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它是人们对经济关系的理解,是理性认识的观念体现,它通常有个复杂的逻辑结构,有着完全的因果关系。例如,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就是一种非常系统的经济学说,它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经过逐步论证,得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必然灭亡的逻辑结论。又如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也是这样,它以三大心理定律,作为基础,经过论证,得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中,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从而国家需要进行宏观调节的结论。
经济理论与经济学说相比,后者明显具有主张的性质,即具有政策性的特征和说教性的外观,而前者则距离这类应用部分远一些,纵使结论有政策含义,也是隐含的。与上述相对应,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和经济理论史就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历史时间取向。为什么只有人写经济思想史及经济学说史,而没有人写经济理论史呢?对这个问题,三言两语也讲不清楚。读者看完本书,就会明白,除上述三类著作外,还有经济学史或政治经济学史这类名称的著作。其实,上述三类著作,都属于经济学史,或政治经济学史的范畴,他们是后者的亚种,是依据研究的层次而加以分类的,
经济思想史,即对经济现象认识较低级的观念结晶的历史,起源于古希腊,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然,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代起,也有类似的思想流传至今。通常学者写这种类型的著作,都是从古希腊写起来的(从苏格拉底开始)。经济学说史,即对经济现象认识有较高层次的观念结晶的历史,起源于14世纪,至今也有600多年德历史,一般写这种类型的著作学者,大多是从重商主义开始写起的。而经济理论史,即对经济现象认识最高层次的观念结晶,起源于17世纪,英国从古典学派中的配第写起,法国从重农学派写起,至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而理论体系史的起源,就更晚了,我认为它起源于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间有马克思的《资本论》,终结于凯恩斯的《通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2 8:03:27编辑过]
与当今卖弄符号“模型”的经济学相比,我更喜欢政治经济学。不过我所说的政治经济学并非是“学”者们的那一套东西。
经济学的符号模型,只是一种自我满足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不知所云的多余的东西。在用文字表达后,为了表示高深与专业,再用什么符号模型来表达,这种双重表达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浪费而无实际意义。它想象物理学那样通过代数符号的表达方式来获得象发射卫星那样的精确数值,但经济学符号模型却从来都没有给予人们以精确的预测数值,这些数值(比如货币发行量的数值)还需要当局利用试探性的方式去摸索。
对于所引用的数值,很难看出它的正确性,就算世界级刊物在接到一篇带有引用数值的投稿后,也难以判断这些数值的正确性。比如我们就看到当前房地产相关数值方面的各种矛盾。另外,就算最常看到的GDP,它的数值也是不知正确还是错误的东西。
我这里的“低级”,是指朴素的非系统化的关于经济存在的思想,它有时侯还可能处在非文字说明(如前辈或老师口头传授江湖艺人口头演义)状况,它大多是个体的经验总结,没有经过论证和科学检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13 8:18:22编辑过]
符号不仅仅是为了预测,预测也不仅仅使用某一种符号。自然语言同样是一种符号。
有人用语言骂人,有人用语言思考,有人用语言作诗,有人用语言“胡言乱语”……自然语言难道没有“精神上的浪费而无实际意义”的情形吗?这是人的问题,还是语言的问题?
“为了表示高深与专业”的人并不懂数学。“高深与专业”也不是以用不用数学符号来评判的。
据个人了解,“微观经济学”自马歇尔开始(他实现了“第二次大综合”),经济学从此也进入了一段“静态的插曲”。
马歇尔“向英国古典学派的政治经济学的复归”,这句话不太理解;而“又是试图创立新的具有科学内容的理论体系的努力的起点”,这句话更不理解。“科学”的标准是什么呢?什么叫“经济理论的科学性的一面”呢?
如果大家都说自己的理论“是科学的”,怎么办呢?当“科学”成为一种为标榜自己“正确”的形容词时,“科学”一词的“情感色彩”反而更浓了。
可否给出马歇尔的原话?何以见得马歇尔没有“道义”色彩(或者其他色彩)?是不是只要没有那种“革命色彩”,就算没有“色彩”?
众多经济学说的“色彩”难道只被分成了两种:“有道义”,“去道义”?——而道义与否居然以马克思理论的色彩为标准,这种划分出于何种目的呢?
如果天然地对马克思理论戴上了眼镜,在评价马克思理论是否戴眼镜时就要注意了。你只用黑墨镜瞅太阳(而瞅别的东西时戴绿墨镜),太阳在你眼中就只能是紫红的。
符号不仅仅是为了预测,预测也不仅仅使用某一种符号。自然语言同样是一种符号。
有人用语言骂人,有人用语言思考,有人用语言作诗,有人用语言“胡言乱语”……自然语言难道没有“精神上的浪费而无实际意义”的情形吗?这是人的问题,还是语言的问题?
“为了表示高深与专业”的人并不懂数学。“高深与专业”也不是以用不用数学符号来评判的。
就应这么批判HHJ。
我这里的“低级”,是指朴素的非系统化的关于经济存在的思想,它有时侯还可能处在非文字说明(如前辈或老师口头传授江湖艺人口头演义)状况,它大多是个体的经验总结,没有经过论证和科学检验。
亚当斯密的“无形的手”就是一个思想,无论它是处于低级阶段还是处于理论化的高级阶段,都是最核心的事情,并且当理论的形体被“火化”掉以后,最终只剩下这个核心留在后世。如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当这个体系崩溃后,人们就忘记它了,但它里面的辩证法却是留在后世的思想与精神。
因此,无论是江湖技艺还是学究式的“科学检验”,都不过是思想运动的不同方式而已,不是思想运动以外的事情。
亚当斯密的“无形的手”就是一个思想,无论它是处于低级阶段还是处于理论化的高级阶段,都是最核心的事情,并且当理论的形体被“火化”掉以后,最终只剩下这个核心留在后世。如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当这个体系崩溃后,人们就忘记它了,但它里面的辩证法却是留在后世的思想与精神。
因此,无论是江湖技艺还是学究式的“科学检验”,都不过是思想运动的不同方式而已,不是思想运动以外的事情。
“看不见的手”是指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引导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是强调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无论它自身存在什么缺陷,后来的发展也只能是以此来作为一种参照系,而不存在什么所谓的脱离“个体理性”的“集体理性”,如何保证自由竞争的外部条件才是最重要的。
据个人了解,“微观经济学”自马歇尔开始(他实现了“第二次大综合”),经济学从此也进入了一段“静态的插曲”。
马歇尔“向英国古典学派的政治经济学的复归”,这句话不太理解;而“又是试图创立新的具有科学内容的理论体系的努力的起点”,这句话更不理解。“科学”的标准是什么呢?什么叫“经济理论的科学性的一面”呢?
如果大家都说自己的理论“是科学的”,怎么办呢?当“科学”成为一种为标榜自己“正确”的形容词时,“科学”一词的“情感色彩”反而更浓了。
如果个人没理解错的话,古典经济学中心是分工与专业化思想,新古典经济学把中心转移到资源配置上,倒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将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在一个现代躯体中复活。
如果个人没理解错的话,古典经济学中心是分工与专业化思想,新古典经济学把中心转移到资源配置上,倒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将新古典经济学遗弃的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在一个现代躯体中复活。
如果个人没理解错的话,这是杨小凯的想法。从“古典经济学”中可引申出的东西太多了。几乎谁都可以从中引出自己想说的东西。(否则可能不叫“古典”或“经典”了)
个人以为,无论谁说出“向古典政治经济学”回归,都会引来不同的声音——因为大家都可能认为自己是在回归。所以这种说法应该谨慎。
“分工与专业化”的确也是斯密的重要思想内容,但这仍属于“静态分析”吧。即使“比较静态分析”,我们也不能做一般性的处理。
杨小凯曾反复强调,总体均衡没有比较静态分析的一般解——“在不具体写出模型的函数显式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找出一般均衡的比较静态一般规律”(这里个人强调“总体”与“一般”在含义上是有区别的,我们更应该采用“总体均衡”这样的词)
个人以为,这种“不可能定理”突显了总体均衡思路的“静态性”。连“比较静态分析”都不能实现一般化处理,更不易谈“动态分析”了。我们要给出“动态性”的分析,总要给出具体的函数形式。
只要采用“个体优化-总体均衡”的思路,只有在静态视角下,才能从一般的数学形式得到一般的结论。而这种思路的首次集大成即马歇尔的《经济学》——这也正是所谓“微观经济学”的思路。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动态性”与“一般性”是不可兼得的。
我想讲讲我对楼主这两章书稿的看法,请楼主多指正。
我们现在说的经济学最早的名字是经济学,起源于古希腊的色诺芬,主要著作有《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经济economy(以前见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将其音译为叶科若密,没记错的话这个人是严复)意思是指家计管理,作者以对话录的形式将管理庄园的经验表达出来。这个词一直沿用到1615年,是年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列钦写了一本书《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法语是économie politique)取代“经济学”的称谓,这也是蒙克列钦对经济学做出的最大贡献。他之所以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是因为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应该积极扶持和保护本国的商业利益,涉及到一国的整体经济利益。这个词一直到马歇尔之前,是经济学的通用名称。英国最早的政治经济学教授是牛津大学的西尼尔(1842),之前政治经济学属于道德哲学或政治学之下,德国经济学教职则成立于1727年,叫“官房学”(德文camelist)教授,后来又叫“国民经济学”(volkwissenschaften或nationalökonomus)。到了1890年,马歇尔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为止,“经济学”又成为经济学的名称,从措词策略上看,与其说是一种新提法,不如说是复归。马歇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中可以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行为,是纯经济的问题。这也不是马歇尔向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回归,而是一种新体系的建立:将古典经济学以生产为中心和边际学派以需求为中心结合起来,从供求两方面讨论(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机制,并以均衡价格为核心,研究国民收入的在各要素上的分配,这就是新古典范式,成为后来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而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仍然坚持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并成为一种符号,即很多人认为这更是一门政治课,而不是经济理论,近来年也有人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国的“经济”一词,用张五常的语气说泊自于日本仔。这算是经济学名字措词的对楼主的一些补充。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上,楼主出现了前后矛盾。先是说“理论中的科学部分和伦理部分搅和在一起”,后又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就是一种非常系统的经济学说,它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经过逐步论证,得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必然灭亡的逻辑结论”。翻开《资本论》,马克思从一开始的商品出发,提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再从资本流通得出了资本主义的危机,这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灭亡,这种逻辑之美绝对震撼人心!这怎么成为科学部分与伦理部分搅和在一起?只是看待经济现象、探寻经济运行内在机制的角度不同。通常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那是苏联范式,苏联范式是李嘉图经济学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被政治化了,学术性被大大降低了。
楼主的做法是对了的,经济学史的著作都应该区分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经济理论史和经济分析史等概念。其实经济学说史和经济理论史都是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的中文译名,只是国内更正式地译为经济学说史罢了。楼主说:“经济理论是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它是人们对经济关系的理解,是理性认识的观念体现,它通常有个复杂的逻辑结构,有着完全的因果关系”,就像说西红柿比番茄更具有营养价值,村子的后山上的杜鹃花比映山红开得茂盛是一样矛盾的。经济思想史(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与经济学说史的区别,老一辈的经济学者已经做了比较好的区分了,以能否成为系统化的学说为分界线,西方一般从重商主义理论开始。至少楼主要弄一个经济理论史,只是措词不同。楼主要写经济理论史的原因是因为楼主认为“经济理论与经济学说相比,后者明显具有主张的性质,即具有政策性的特征和说教性的外观,而前者则距离这类应用部分远一些,纵使结论有政策含义,也是隐含的”。然而,经济学说史一般是这样的:先介绍人物或者学派的经济学说,包括理论假设、方法、具体理论要点等,然后从理论出发,介绍政策主张和措施等,最后是对附上后人的评述,包括价值和局限等。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是一体的,不能分割,楼主想专门介绍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轨迹,即经济理论史只是经济学说史一部分,这样做也是有意义的,正如国外有学者开始研究经济政策史,他们仍然是从经济学说开始,考察经济学说的变化带的经济政策的变化。作者想将重点放在经济理论历史的研究上,是想花更多的精力放在经济学说或者经济思想中“科学性”的部分吗?如果是的话,那就是经济分析史(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了。按照熊彼特据说,经济分析史是“经济思想中带有分析性或科学性这个方面的历史”。只有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理论)史、经济分析史的,三者的分析性不断增加,楼主想借经济学说史的名字做经济分析史的工作,只是名字用了一个很少用别名而已。这本没有新东西,但是国内能写经济分析史的人还真是难寻,希望楼主能填补这个空白。但是提醒一下楼主,首先要明确这几个概念,不能弄混,否则全书的价值与体系都会受到影响。以经济理论史为书名的著作有季德和利斯特《经济理论史》(1909年),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 晏智杰主编(1999) , 新中国经济理论史 赵晓雷著(1999),A 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 and Method Robert B. Ekelund,Jr, Robert F. Hebert(McHill ,1983)(《经济理论与方法史》)等。说句有些激进的话,这里的不少人只是会油腔滑调、哗众取宠的"专家",自称什么"学者"或者"思想家",这个名词像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时法国,连大字不识的马车夫都自称"philosopher",其实只是"philosophaster",在里面自吹自擂,表扬与相互表扬.真正的思想家是博览群书之后,痛苦仍坚定的思索,他们的批评来自于对旧思想的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许多人的视野狭隘又不专,水平能读硕士都不够,当然你们可能会鄙视以学历判断水平的标准.希望论坛学者专栏的改革来得更彻底更迅猛一些,而有自知之明的"学者"就应该“谦虚”地辞去"学者"头衔,免得令论坛管理为难.
说句有些激进的话,这里的不少人只是会油腔滑调、哗众取宠的"专家",自称什么"学者"或者"思想家",这个名词像启蒙运动和大革命时法国,连大字不识的马车夫都自称"philosopher",其实只是"philosophaster",在里面自吹自擂,表扬与相互表扬.真正的思想家是博览群书之后,痛苦仍坚定的思索,他们的批评来自于对旧思想的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许多人的视野狭隘又不专,水平能读硕士都不够,当然你们可能会鄙视以学历判断水平的标准.希望论坛学者专栏的改革来得更彻底更迅猛一些,而有自知之明的"学者"就应该“谦虚”地辞去"学者"头衔,免得令论坛管理为难.
本人已经向ADMIN申请,不要再将本人列入“学者专栏”,纵使ADMIN挽留,本人亦坚辞不受,并承诺不再在该专栏发表文章,本栏的姓名和文章,本人没有删除权,请各位网友见谅。
特此告知。
我想讲讲我对楼主这两章书稿的看法,请楼主多指正。
我们现在说的经济学最早的名字是经济学,起源于古希腊的色诺芬,主要著作有《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经济economy(以前见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将其音译为叶科若密,没记错的话这个人是严复)意思是指家计管理,作者以对话录的形式将管理庄园的经验表达出来。这个词一直沿用到1615年,是年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列钦写了一本书《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法语是économie politique)取代“经济学”的称谓,这也是蒙克列钦对经济学做出的最大贡献。他之所以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是因为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应该积极扶持和保护本国的商业利益,涉及到一国的整体经济利益。这个词一直到马歇尔之前,是经济学的通用名称。英国最早的政治经济学教授是牛津大学的西尼尔(1842),之前政治经济学属于道德哲学或政治学之下,德国经济学教职则成立于1727年,叫“官房学”(德文camelist)教授,后来又叫“国民经济学”(volkwissenschaften或nationalökonomus)。到了1890年,马歇尔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为止,“经济学”又成为经济学的名称,从措词策略上看,与其说是一种新提法,不如说是复归。马歇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中可以以货币计量的那部分行为,是纯经济的问题。这也不是马歇尔向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回归,而是一种新体系的建立:将古典经济学以生产为中心和边际学派以需求为中心结合起来,从供求两方面讨论(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机制,并以均衡价格为核心,研究国民收入的在各要素上的分配,这就是新古典范式,成为后来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而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仍然坚持沿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并成为一种符号,即很多人认为这更是一门政治课,而不是经济理论,近来年也有人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我国的“经济”一词,用张五常的语气说泊自于日本仔。这算是经济学名字措词的对楼主的一些补充。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上,楼主出现了前后矛盾。先是说“理论中的科学部分和伦理部分搅和在一起”,后又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就是一种非常系统的经济学说,它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经过逐步论证,得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必然灭亡的逻辑结论”。翻开《资本论》,马克思从一开始的商品出发,提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再从资本流通得出了资本主义的危机,这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灭亡,这种逻辑之美绝对震撼人心!这怎么成为科学部分与伦理部分搅和在一起?只是看待经济现象、探寻经济运行内在机制的角度不同。通常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那是苏联范式,苏联范式是李嘉图经济学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被政治化了,学术性被大大降低了。
楼主的做法是对了的,经济学史的著作都应该区分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史、经济理论史和经济分析史等概念。其实经济学说史和经济理论史都是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的中文译名,只是国内更正式地译为经济学说史罢了。楼主说:“经济理论是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它是人们对经济关系的理解,是理性认识的观念体现,它通常有个复杂的逻辑结构,有着完全的因果关系”,就像说西红柿比番茄更具有营养价值,村子的后山上的杜鹃花比映山红开得茂盛是一样矛盾的。经济思想史(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与经济学说史的区别,老一辈的经济学者已经做了比较好的区分了,以能否成为系统化的学说为分界线,西方一般从重商主义理论开始。至少楼主要弄一个经济理论史,只是措词不同。楼主要写经济理论史的原因是因为楼主认为“经济理论与经济学说相比,后者明显具有主张的性质,即具有政策性的特征和说教性的外观,而前者则距离这类应用部分远一些,纵使结论有政策含义,也是隐含的”。然而,经济学说史一般是这样的:先介绍人物或者学派的经济学说,包括理论假设、方法、具体理论要点等,然后从理论出发,介绍政策主张和措施等,最后是对附上后人的评述,包括价值和局限等。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是一体的,不能分割,楼主想专门介绍经济理论的发展、演变轨迹,即经济理论史只是经济学说史一部分,这样做也是有意义的,正如国外有学者开始研究经济政策史,他们仍然是从经济学说开始,考察经济学说的变化带的经济政策的变化。作者想将重点放在经济理论历史的研究上,是想花更多的精力放在经济学说或者经济思想中“科学性”的部分吗?如果是的话,那就是经济分析史(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了。按照熊彼特据说,经济分析史是“经济思想中带有分析性或科学性这个方面的历史”。只有经济思想史、经济学说(理论)史、经济分析史的,三者的分析性不断增加,楼主想借经济学说史的名字做经济分析史的工作,只是名字用了一个很少用别名而已。这本没有新东西,但是国内能写经济分析史的人还真是难寻,希望楼主能填补这个空白。但是提醒一下楼主,首先要明确这几个概念,不能弄混,否则全书的价值与体系都会受到影响。以经济理论史为书名的著作有季德和利斯特《经济理论史》(1909年),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 晏智杰主编(1999) , 新中国经济理论史 赵晓雷著(1999),A 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 and Method Robert B. Ekelund,Jr, Robert F. Hebert(McHill ,1983)(《经济理论与方法史》)等。
首先,我非常抱歉地对给我提出一些不同学术观点的这位网友说:由于我前段时间比较忙,没有看到你的帖子,迟复望谅解。
不过,如果向你解释清楚一个问题,比如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也需要很长的篇幅,那相当于把我的论文在此再写一遍。请参阅上帖。
虽然如此,我认为你的许多观点值得注意,如果我的这本小书能够付印,将标注出该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