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民 发表于 2013-5-27 09:56 
商品价值量并不是直接计量,化学物质元素的电子量也不是直接计量,但它们都表现出实实在在量,从古 ...
V(羊)=D(2匹布)/U(4只羊)=0.5匹/只
1只羊值(价值)0.5匹布。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对上述内容做一总结。在价值公式V=D/U中,我们看到,无论是需求D,还是供给U,构成它们实体的东西是什么呢?很明显,是效用物,确切地说就是效用物的效用。如果羊对于有布的人来说,没有效用,那么他绝对不会用自己的布去换对方的羊;同样,如果有羊的人不是看中了布对自己的用处,他也不会用羊去换布。可见羊和布虽然是不同性质的物,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效用。不管现实世界中的物是如何的千差万别,但只要对人有用,它们就会被人所需要。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就会转变成需求。需求与供给是一架天平的两端,维系天平平衡的就是物的效用。所以我们找到了价值的实体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效用!
价值的实体是效用。没有用的物,不会被人需要,进而也不会被人所需求,所以它永远没有价值。那么价值的本质是什么呢?看了价值公式V=D/U,我想任何人也能概括出来,这就是:
所谓物的价值就是在交换条件下对该物的效用需求,简称为效用需求。价值的本质就是效用需求。
公式中,U 是效用物,D也是效用物,D 以自己的效用实现对U的效用的需求,所以D/U其实也是不同效用物量之比,因此价值的本质还可以看成是两物之效用比。为什么要强调价值的存在是在“交换条件下”?公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单一的物,即孤立存在的物,都无法确定价值,只有当一种物的效用被需求,并且用交换的形式来表现需求,该物才有价值。这是价值存在的真谛!
需要给读者指出的是,为了与历史发展过程相吻合,我不得不从最原始、最简单的价值基点上来展开探索,所以使用的都是属于物物交换范畴之中的例子。如果我们进一步引入货币概念,那么价值公式是否依然成立呢?我可以明白地回答,不但依然成立,而且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众所周知,货币也是一种商品,是从众多商品中分化出来的一般商品的代表。它能与所有的商品交换而不会被拒绝,说明了它具有通用或万能的效用。既然如此,货币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最后就被集中到了一个方面——需求(汇率除外)。在物物交换的时代,所有效用物都既可以充当需求的角色,也可以充当供给的角色。羊和布的交换,从一方面看羊是需求,布是供给;从另一方面看,布是需求,羊是供给。但货币一旦从社会中产生出来,在交换关系中便确定了永恒的需求角色,也就是说,公式V=D/U中的D ,在货币产生以后,永远都要由货币来担当了,而U,即全世界的各种效用物,都变成了D的需求对象。由此,所有效用物都有了由统一的货币表示的价值。如,羊的价值可以表示为100元,布的价值可以表示为200元,等等。
那么汽车的价值可以表示为多少元呢?于是我们就等着汽车制造商与养羊人什么时候有机会交换后才能知道,当然一两次是不行的。
布的价值总算知道了,千千万万的其他商品怎么办,难道都要等它们与羊交换后才能知道吗?
或者要将所有的其他商品换算成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