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范围来看,在新增的货币供应量上,中国已连续4年贡献约一半。根据渣打银行2012年的报告,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2009-2011年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在2011年贡献率更是达到52%。这样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2012年,中国继续“巨量印钞”,新增M2达12.26万亿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达46.7%。尽管全球2012年新增货币量再度创新高,但事实上,多数国家在新增货币供应量上比2011年有所控制。据部统计,美国2011年新增8713亿美元M2,2012年新增M2下滑12.17%至7653亿美元;日本2011年新增25.3万亿日元M2,2012年新增21.6万亿日元M2,下滑速度达 16.19%,更甚于美国。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之所以高出2011年,主要源于欧元区2012年新增货币供应量扩大2174亿欧元,约1.82万亿元人民币。欧元区比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急需释放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复苏。作为全球最大的“印钞机”,中国虽然对货币供应量也有所控制,但无论从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来看,都未太放松马力。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97.42万亿元,突破百万亿元已没有悬念。且该数据已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成为全球货币存量第一大国。这一数据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多出20多万亿元。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货币大部分是在最近几年堆砌而成。2000年时,我国M2余额约为13万亿元,至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元。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自2009年起,货币存量每年跨越一个“十万亿”级台阶,在这几年上演出“狂飙突进”一幕。客观地讲,货币的迅速飙升并非某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结果。
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货币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美元作为全球货币,其历次大规模超发均给全球美元持有者带来灾难性后果,故有尼克松时代美国财长康纳利的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但美元可以流通至全世界各个角落,对于我国来说,在人民币“出海”仍不成规模的背景下,在国内凝聚起来的货币存量无疑加剧了国内经济运行的风险。按照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的比喻,中国拥有如此大的货币存量,就如同头上顶着一个堰塞湖。“规模过大的货币存量会带来相应的风险,比如高通胀、资产价格泡沫或资金外流。从中长期看,更为严峻的后果是,迅速飙升的货币存量将我国经济货币化倾向暴露无遗。目前我国M2与GDP之比接近190%,这一数字较前几年呈现加速度增长态势,折射出投资效率明显下降的事实,以资金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正日渐走进死胡同,指望靠资金拉动经济的想法可以休矣。
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货币发行国都推出了量化宽松政策,以抢救其本国陷入困境中的经济。但是,由于这种以“加印货币”为特征的量化宽松会直接导致流动性泛滥,容易催生通货膨胀,因此各国对此的使用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谨慎的。但尽管如此,由于美国等西方的国家的货币已经实现全球通兑,因此它们推行的量化宽松势必会影响到全球,其流动性泛滥的后果会波及其他国家,因此这种量化宽松政策被视为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而受到各国批评。以中国来说,对于近几年出现的通货膨胀,主流舆论认为主要是由全球流动性泛滥所带来的输入性通胀,这种说法也曾经得到认可。其实仔细一想,在中国仍然对外汇进出实行管制的当下环境,外汇对中国国内经济运行能够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导致国内出现通胀的真正原因,只能是国内货币的严重超发。而且,由于中国的货币不像美元那样在全球流通,因此超发所产生的影响基本上都只能在国内循环。
周小川指出,在中国,“货币超发”这个说法,接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所谓“非经济发行”的概念。非经济发行指超过实体经济需要量的货币供应,经济发行则指货币供应量正好符合实体经济需求。由于过去中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所以,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及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货币超发”。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是满足实物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 的需要。此外,由于多数研究和实证检验证明,调控货币供应量与中央银行保持物价稳定的目标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在西方学术界基本上已被弃用。 周小川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指出,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主体预测经济现象时,会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所有能得到的信息来作出判断,不会犯系统性错误。因此,中央银行能够预测的指标,公众也能预测。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周小川则指出,将政策利率作为单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想法面临着挑战。因为这一做法的理论假设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畅,但现实的货币政策传导与此存在差异。有券商分析师以“M2总量超过GDP已是全球普遍现象,且M2/GDP排名靠前的多数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为由,认为中国不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
从世界银行提供的截至2011年的数据来看,该比例全球平均为126%,中国处于世界第10;从绝对水平看,中国虽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最高。世界第一的卢森堡,达到489%,比中国高出一倍还不止。排名前25的经济体,既有“欧猪四国”(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希腊(Greece)、西班牙(Spain)),也有货币政策最稳健的德国,多数都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的M2/GDP均低于1,不在前25名。21世纪网数据部按比值法,给出一个计算公式:各国的M2/GDP评估系数=(M2/GDP)÷人均GDP*1000。其含义是,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的各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GDP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2010年人均GDP数值(2011年数据暂未公布,而2010年的数据并不妨碍观察结果)。
计算得出,在M2/GDP超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个国家中,中国的评估系数最高,瑞士最低。将M2/GDP处于较低水平的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4国也考虑进去,则印度的M2/GDP评估系数最高,美国最低。就各大洲情况来看,亚洲整体的评估系数最高,欧洲次之。由此可见,当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均收入与之越不匹配,就会使得这个系数扩大。我们将各国的M2/GDP及其评估系数与2012年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一对数字放在一起,可以评估一个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形态,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欧债危机的发生,与欧洲各国大肆印钞、M2/GDP比值过高存在高度的对应关系。事实上,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是财政赤字压力。
葡萄牙、塞浦路斯、西班牙这几个2012年的欧洲重债国,早在2011年,M2/GDP就已超过200%,同时评估系数也属于欧洲的最高梯队。如果观察更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货币供应量,我们会发现它们不约而同出现两位数的陡增。时至今日,这些国家的经济仍未走出低谷。2013年1月欧媒调查显示,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的2013年前景比原先设想更加严峻。这充分显示出,如果危机发生在一个M2/GDP超过200%的经济体,其危害与修复的时间将是长期的。进一步与评估系数结合,我们发现,评估系数排名较后的爱尔兰、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瑞士虽然M2/GDP比值也高达150%,但人均收入高帮助消化了很大一部分压力,而这些国家也刚好是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亮点。
美国的评估系数最低。美国虽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很快能够恢复,最近两个月的失业率已降至近4年低位,其中实体经济与M2/GDP指标稳健帮助甚大。印度虽然2011年M2/GDP只有0.68,但评估系数高达50.75,位居名单第一位。有经济学家将印度看作“新兴经济体中第一个会崩溃的国家”。去年以来,印度GDP增长大幅下滑,国内通胀严重,同时面临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困扰。总的来看,M2/GDP占比过大的国家,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杀伤力更大,只是累积效应的产生威力,需要提高人均收入来帮助消化压力。
过去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激增50万亿元,几乎翻番。其与GDP之比,也是一路水涨船高。如果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即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目前75万亿的货币总量就完全足够。但现在,货币总量已足足高出22万亿。截至2012年年末,中国的M2/GDP达到1.88创下新高。而同期美国的M2余额为10.04万亿美元,截至2012年3季度,GDP为15.81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等于是中国一块钱的货币供应,只撬动了五毛钱的GDP;而美国,一美元拉动最少1.5美元的GDP。
中国评估系数为42.25,仅低于印度,或能说明,中国在经济货币化提高的过程中埋下了不少隐患。具体表现形式有经济领域泡沫资产存在、运营效率低及落后产能过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房价与物价调控陷入两难、经济体制结构改革阵痛等。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货币化速度也过快。根据世界银行的M2/GDP数据显示,美国货币化走势曲折向下,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趋势向上,但也不如中国货币化率走势陡峭。同花顺(14.400,-0.16,-1.10%)数据显示,M2/GDP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间扩大了近6倍。
此指标也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放松。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是用信贷急剧扩张的方式维系了繁荣。但同时也埋下了货币快速贬值的隐患。当危机意识成为群体性反应的时候,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就会突然呈现出来,犹如一张美丽的画皮在刹那间脱落而露出狰狞的面容,令人猝不及防。2005年到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大涨,然后又从6100点跌到1600点,这或许跟货币超发到一定程度,而市场无力吸纳大量的货币脱不了干系。当股市无法吸纳时,楼市自然成为另一个吸纳大量货币的“海绵”。房价快速上涨,调控也紧随而至。但国家一边调控,一边却加大货币投放,难以真正抑制房价。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新增信贷8.2万亿创出了史上第二峰值。
汹涌的货币总要找到出路口。2012年中国央行已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即使在CPI下降过程中,央行几次意外地没有采取降息、降准行动。2012年末, M2同比增长13.8%,低于2012年央行制定的14%目标。但现实看来,此前流动性泛滥加之超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2013年的通胀风险仍在不断提升,这也增加物价调控的难度。最近,日本推出无限量宽松措施无疑是给全球流动性泛滥火上浇油。由于全球处于经济低迷期,日本这一举措可能引发各国进行汇率竞争,中国也面临更大的长期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