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舒尔茨医生不厌其烦地用好几分钟,给姜戈讲他老婆名字的寓意Broomhilda是被众神之神奥丁关在山顶的女儿,最后被英雄救了出来。寓意非常明显。我就去查了查其他的几个名字。
Django Freeman. Django是一个吉卜赛名字。是awake的第三人称单数。除此之外,Django是1966年一部西部片的名字,导演昆丁似乎对这部电影青眼有加,曾经在旧作中向他致敬。
Dr. King Schulz. 舒尔茨是个典型的德国姓氏。在古德语中,Schulz是一种职业,指的是帮别人追债收租子的人。这和舒尔茨的赏金猎人职业不谋而合:从通缉犯那里帮ZF收人命债,然后拿佣金。同时,他也帮Django收别人欠他的债。
Calvin Candie 名和姓都是来自法国。讽刺着这个又蠢又暴力,法语都不会讲,却要人家叫它Monsioer的反人类分子。除此之外,没查到什么。
除了名字以外,有一个很有趣的变化,在舒尔茨医生死之前,Django整个人是很严肃的,时时刻刻都很紧张。舒尔茨医生死了以后,Django仿佛继承了他的个性,杀起人来轻松愉快,话也稠了。导演还怕大家看不出来,专门设计了一场Django骗看守的戏,那一场中Django的台词、动作、兜里的通缉令,都跟舒尔茨医生一模一样。
舒尔茨医生对Django的意义,除了解除他的枷锁之外,更重要的是,教给他怎么自由。
舒尔茨是一个德国人,还是个牙医。安安稳稳的小日子不过,跑到美国来搏命。随随便便就搞了个黑人当伙伴,还为了这个黑人的老婆以身犯险。最后死也死的十分传奇:他实在是不愿意和讨厌的人握手。叫他破费一万刀可以,逼他握手就不行。
所以最后Django看见舒尔茨医生的尸体,并没有哭天抹泪,也没有钢牙紧咬,更没有发誓我要给你报仇。他拿了老婆的卖身契(也是舒尔茨医生教的),亲吻了一下他,就走了。舒尔茨医生是他的亲密伙伴,却不是他的恩人。
我一直在想,是舒尔茨医生这样的人比较伟大,还是Django这样的人比较伟大?都挺不容易的。我想了又想,觉得还是舒尔茨医生这样的人伟大。Django的反抗,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和自由,还是一个动物本能的极致。但是舒尔茨医生的牺牲,却是只为了“我讨厌奴隶制”,可以说他是为了价值观而死的。为了价值观而死的人,总归会伟大一点吧。
电影的配乐真好。最后的片段简直让人忍俊不禁。
———————————————————————————————————————————————————
2013-01-30 10:57:59 袁桔浓 (我存在了很久)
人只有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
2013-02-12 14:19:15 reiger
楼主本文把本片的值得影迷玩味的焦点放出来了。价值观、人性的碰撞、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
本片的长处就是这些昆丁电影中的新鲜的元素,导演回归正统价值观的尝试。想起某些人总是把昆丁钉死在恶搞、混搭、主题不靠谱,没正统审美的讨论价值云云的看官可以闭嘴了。以下是百度材料:
2007年,昆汀·塔伦蒂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表示说他想拍摄一部意大利通心粉式的西部片,然后用这种类型片的要素来拍摄一个讲述美国南部腹地的故事。后来,昆汀撰写了一个发生在南北战争之前的故事,讲述了奴隶史、战争史和种族问题。昆汀说:“我想拍摄一部关于美国最黑暗的历史的影片,在这个历史中,最令人无法忍受的就是奴隶史,包括对奴隶的买卖和虐待。但是我又想把这种题材放在意大利式的西部片的情况下讲述,我觉得这样会很有意思,而且也没有那种大电影、大题材的限制。我觉得,我想要拍摄的这部电影,是很少会出现在美国电影中的东西,很多美国人会对这个题材感到羞愧和难过,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去拍摄这么一段故事。而别的国家也没有拍摄过这种内容,因为他们没有必要拍摄。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制作这么一部电影,起码用这种西部片的方式做出来,会很有意思。”
2007年之后,昆汀没有着手制作这部电影,而是拍摄了另一部风格混搭的影片《无耻混蛋》。在《无耻混蛋》获得了奥斯卡的提名之后,昆汀开始了这部电影的剧本的写作。昆汀说:“要处理这个题材,一定要非常小心,因为种族主义、黑奴在现在的美国依然是一个敏感词。而且,我还把这个题材混搭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之中。这是挺好玩的一件事,因为很多人会觉得这就是一部讲述复仇和杀人的西部片,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却了解到了美国的那段荒蛮的历史。”
2013-02-27 20:00:11 reiger
刚看了奥斯卡85届,结果实在是意料中事。不是说感叹学院媚俗大众如同昆丁媚俗铁杆的昆粉。。。。。。而是很可能应该就这么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结果是:姜戈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奖。
早前本片的豆友中有一所谓“专业”影评人给出了不客气的评论,如何如何本片昭告是昆丁的“死穴”,结果获得了当年低俗小说拿的那个原创剧本奖,还送多个男配角奖。
如果影评这东西可以当华山论剑一样丈量普通观众与专业影评人的差距,那么这个例子是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笑柄?学院派在剧本的分量上给予的肯定,显然是包括楼主在内的一些挺本片质量的观众早就押宝的事情。。。。。
不要再虚伪地跟我扯什么专业的,不专业的,究竟是奥斯卡学院奖项下降到“普通观众”的水平还是“普通观众”的水平这次事实上与专业的奥斯卡审美角度接轨了?无论某些自誉为专业影评人的家伙或是一干护卫如何旁敲侧击地贬损他人的审美能力,看来也显得十分滑稽。
本片的优点都被不少影迷分析出来,也恰恰达到了他在本年影片中应有的位置。或许它不是昆丁电影中最优秀的,但不妨碍本片能够在发挥其所长的领域中展露应有的水平。
楼主提到的每个细节都是本片获得肯定的一些关键因素,还真别说某些人可以无视奥斯卡,恰恰有人喝正彩,有人喝倒彩,每种观点都有其表达的自由,但请别过分高估个人的鉴赏力,也别过分低估他人的理解力和感知力,某些所谓专业影评人和缺乏自己见解的人,在动笔发帖之前,最好先想想如何学会谦逊地对待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标新立异地去猎取好奇心是一个良心观众的天敌。
2013-03-02 23:53:09 她说她想读书 (他们迫使自己理解而不是去评判。)
关于reiger对某些影评的吐嘈:
其实这都蛮正常。
很多说昆汀风格重于故事,形式大过内容的。也有刻意不买昆汀风格的帐的。事实证明这是他们误解以及多虑了。。。
形式至上大概是评论人的角度和自己评论内容的模样。因为他看不到主题。
之前感觉是角度问题,现在明白根本不是,电影既然已经存在了,那它的出发点,意义,特定价值等等是既定了的,存在的就是理解问题。总有许多看似形式主义的电影被人没耐心的忽略掉最重要的内容,或者是因没看到核心价值而去光明正大的误解作品,使劲诟病表演 拍摄 等等。形式是蛮重要的但还是为主题服务啊,不然电影又什么意义。
好吧这也正常。。。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极有依据逻辑性极强的分析没有合理结果时为什么就直接怀疑导演而不是自己。误解也这么趾高气昂。
挺羡慕有才华的导演,尤其是昆汀这个像是玩电影的人,也有诚意的人,编剧选角拍摄制片后期宣传等等,直到上映那一刻,他就已经站在一个高处,悠然看观众反映了。这过程有多难 好坏优缺 在讲什么他是一清二楚的,反正他想说的已经在里面了,还能怎样。我是这么想。额,我是说有才华与诚意的导演。
其实真正聪明的是一般观众,各取所需而已。难过的是死认真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