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泡沫
QE(量化宽松)有必要吗?这要看时间段。如果是危机的初期,QE的确非常必要,因为想要市场的恐慌抛售停止,需要政府注入强大的信心。央行的量化宽松托住了价格的底部,从而让去杠杆、平衡资产负债表动作由剧烈变得平缓,避免了银行倒闭潮蔓延到实体企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发生,这对稳定经济和社会秩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从此把QE当作一种实现经济复苏和繁荣的特效药,把QE常态化,并与就业率挂钩,那就大错特错了。央行将要对接下来出现的不可预知的糟糕局面承担责任。
QE是在制造新的泡沫,以新的泡沫对抗旧的泡沫怎么会成功呢?如果印钞票就能解决问题,过去一百年来数以十计的经济大危机还有必要发生吗?从根源上讲,社会矛盾是经济矛盾,经济矛盾是分配的矛盾,所以,分配是问题的核心。当然,在不触动现有分配格局的情形下,要保持稳定和维持现状,增长是唯一的办法——问题又绕回来了,现在正是因为无法继续增长了,而原因正是分配的失衡。分配的失衡导致社会资源和财富的过度集中,也就是资源错配,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这个特征可以描述为“劳动的人太少,享受的人太多”或者是“勤劳的人得到太少,而悠闲的人得到太多”。
低利率、高杠杆高负债的非理性繁荣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供给和需求的失衡达到极致,人们就会发现无法平衡收入和支出,因为每个人的期望值无限大并希望少付出,但社会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其博弈的结果就是分配失衡,收入差距极度扩大,奢侈浪费和贫困饥饿两极对立。格林斯潘的魔术早已经破产露馅了,伯南克却仍然要继续这一方法。量化宽松为复苏争取了时间,但宽松可以持续多久,却是没有答案的,所以,政策的制定者自身也是在做一种未可知的赌博——这可不是个好消息。
新泡沫催生了新的非理性繁荣,欧洲、日本、美国的宽松,都刺激了股票和债券市场,美国股票指数超越危机前的最高值,日本股票市场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低迷,短短几个月时间飙升60%,这给了央行们信心,他们相信状况在好转,但是经济数据却不配合这一点:欧元区的失业率创造了12%的历史新高,其中西班牙的失业率为27%,25岁以下的年轻人失业率为57.2%,希腊则分别为27.2%和59.3%——这已经超过了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指标,法国和德国的经济数据也开始变差;美国4月份的多组数据开始变差;中国4月份的PMI数据继续下降。稍微有所改善的唯有日本和英国,但奥秘恰恰是一段时间以来英镑和日元大贬值,这种零和游戏不可持续。
通过发债而增加的货币没有在实体企业里良性流动,却游走于虚拟市场的各个领域,在股票、债券、商品和外汇市场之间周旋,制造着超级大波动和闪电崩盘。这种零和博弈游戏,一方的利润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更多时候的波动与经济基本面无关,而与资金的宽松程度高度相关。实际上,这种波动,也给实体企业的经营带来不良影响,干扰了它们的正常备货和生产,导致企业主对未来的经营前景判断产生迷惑和失误,资金使用变得混乱。
美国的房价持续上涨,房地产市场交易和建筑开工有好转的迹象,这是个好消息,问题在于持续性和价格的支撑力。过去的繁荣依赖于房地产兴旺,现在的复苏又依赖于房地产兴旺和贷款的增加,这似乎在走同一条老路,那个问题有必要重新问一遍:银行的贷款可以完整按时收回吗?购房者有能力持续还贷吗?这个问题在2008年危机之前没有被好好的检讨过,现在问恰逢其时。房地产泡沫是经济危机之母,这很好理解,房地产属于固定资产的货币化,随着价格的上涨,可以无限放大资产负债表,制造需求假象,从而使现有的经济统计方法得到的数据失真。与其他的商品不同,房屋和土地不会消耗(房屋的期限较长),可以易手无数次,即使它被空置,没有作为新生产的要素带来新价值,却也被作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证据,反映在货币信贷量、企业利润和资产、家庭资产、财政收入中。日本、美国、西班牙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足够给中国以启示,中国有必要和迫切地反省和解决它的经济结构失衡和债务危机,检视摇摆的货币政策和过多的政治考量。
如果伯南克为代表的欧美、日本以及新兴国家的货币宽松政策,能够以新的泡沫来解决经济和社会危机,那么下一届的诺贝尔和平奖以及经济学奖应该颁给伯南克,两枚奖章并不过分甚至还少了。不过,即使是美联储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有委员明确的表示,央行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物价的稳定,过分关注就业市场会适得其反,笔者也持这一观点。对于央行来说,保持社会交易量相适应的货币供应是其职责,这是政府对于国民财富的保障责任,也是维持社会公平的要求,因为过多的货币供应和极端的低利率是在鼓励借贷和低效,并通过制造通胀掠夺普通人财富,却有利于政府和富人,是在制造新的分配失衡和下一轮的新危机。
在人口没有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和老龄化、效率没有提高(管理优化和技术革新)的背景下,通过对分配的优化,削减社会的制度成本(劳工制度、福利制度、社会组织和政府制度),鼓励创新是经济复苏和重新繁荣的有效药方,其中分配的优化是关键。倘若继续依赖和沉醉于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眼前的繁荣,很快就会酝酿成新一场的崩盘,社会危机接踵而至。
beyond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