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3559 7
2005-05-25

这几天旁听了我们系研三毕业生的答辩。很值得深思,对其中的无奈就不说了,说说学术大锅饭背面的负激励影响

下面只说我们专业的研三答辩:

答辩委员会是否规范,我不清楚,清楚的是5个成员中4个是专业老板+一个外校的所谓教授(从他的提问题看,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轻松答对)

每个毕业生对自己论坛阐述一遍,然后委员会提问,不马上回答,等所有学生阐述完后再依阐述次序回答(也就是说,对问题可以下来准备,而且时间最少的都有近半个小时,最多的3个小时)

委员会的问题,参差不齐,问基础概念的有,问论文中一个知识点的有,反正都是常识性问题

委员会对所有论文采用了除论文名不同外,完全相同的事先写好的评语“XX同学,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能完满回答答辩委员会问题……符合XX硕士研究生水平……”

这些都不是有趣的,最有趣的是,其中有一个学生,被问了一个企业资产增值保值的问题“一个企业如果年初投入资产1000万,年终资产还是1000万,这算不算保值,1000万零1元算不算增值?”姑且还是称之为师兄吧,他回答“算”(这就是准备了2个半小时的答案!我给他算了时间)(大家为我默哀吧,……),结果是什么呢,同样是“XX同学,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能完满回答答辩委员会问题……符合XX硕士研究生水平……”

这是一个最有趣的,再说说其他人的问题。我的评价是“选题老生常谈,观点没有新意,论证没有理论工具,”这是对整体的评价,但还是有一篇是比较不一样的,可惜“眼高手低,没有掌握必要的理论工具,关键性数据(一个必须自己严密推导证明的数据)想当然提出”

背景阐述完了,大家来分析分析,这种负激励的作用(之所以定为负激励,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导师,是我的师兄师姐,是我的表率,是我的前事之师,欲哭无泪!强颜欢笑。心里恭喜师兄师姐们生对了制度环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5 1:59:1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5-25 02:01:00

这种事哪里都一样,不必强颜欢笑

这种负激励的作用源头我看在另一向制度,即某导师带的学生如果不能毕业,该导师将面临很大的损失(好像是几年不能带研究生之类的),虽然这原本是个好知道,但却导致这样的结果,我看制度设计者是始料不及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5 11:14:00

事实上是没有任何悲伤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们去。我贴出来的目的,只是磨磨刀,让大家用经济学去思考我们身边的事

首先来说说完全一样的评语对激励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好的评语看作是稀缺资源,那么如何正确有效的配置这个资源就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根据现实,人的行为受到自身知识、能力、身体、天赋、努力程度的约束,因此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套用经济学术语,叫做“产品存在差异”,质优价廉的产品,在竞争中必然脱颖而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一批论文中,无论怎么样都会出现差别(相对好,相对差),完全一样的评语抹杀了其中的差别,在平均分配稀缺资源中,激励了偷懒的人和知识能力相对差的人,压抑了创新和努力

作为抛砖引玉,暂时分析到这里,谁来用NIE的几大基本前提假设接着分析,有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25 11:19:2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5 12:30:00

提供一些基础东西

1、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组行事规则的集合,这些规则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有关,支配和约束社会各阶层的行为。可将制度划分成两个范畴: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

2、制度环境是一系列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规则的集合,它是制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规则的基础。在这些规则中,支配经济活动、产权和合约权利的基本法则和政策构成了经济制度环境。

3、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和竞争的规则的集合。制度安排可以理解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游戏规则导致人们不同的激励反应。尽管从长远看,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会互相影响和发生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将经济制度环境作为外生变量给定,而经济制度安排(如市场制度安排) 则根据所要研究或讨论的问题,可以看成外生给定也可内生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5 13:33:00

昨天看了邓正来先生研究hayek过程中写的一点文字,其中讲到个人主义方法论时提到“推延”这个词语。我想用到制度的形成上面,应该算是制度形成源头与根本吧:制度不是人特意安排的,而是本身逐渐形成的。

推延:处于同种情景中的个人行事时往往看别人怎么做,别人的动作表示什么意思时,他表达同样意思时就做这个动作。当一个导师看到别人做这种动作时,更何况以往的环境积习早就慢慢了,他通过观察习得了这个动作,于是大家都是同样的话:“XX同学,文章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能完满回答答辩委员会问题……符合XX硕士研究生水平……”

有利的习得是正导向,有害的习得与模仿从而推延至自己与他人,是负导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5-28 13:09:00

高校内部的答辩机制究竟属于什么范畴?

关于答辩机制,应该看到的是,不单是经济学系,其他各系大概都是走同样的程序。在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育体制下,类似的不经济、低效率的细节何止一二?然而我们这类学生,只有选择哪个学校哪个导师的自由(有的连选导师的自由都没有,替之悲哀一下),根本没有选择其他制度安排的自由啊!因而,长此以往,在博弈双方必然诞生一种均衡状态,且不说这一均衡是否最优,均衡本身就是一种稳定,不易变更,更是反对创新的。原因很明显,创新会不同程度地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自然受到双方的共同抵制。

只是,我们还是应该寄希望于高校制度改革,寄希望于萌生自个别院校个别领导对这个整体制度安排进行的微型手术,星星之火,也可燎原嘛!并且,我认为学生给校领导提关于自己学校的改革意见是十分“经济”的方法。因为只有置身于特定制度环境中的人才最了解该制度的利弊,所以,我想warsky可以把自己的意见用匿名的方式投给有关领导^_^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_^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