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拟开展研究的课题名称:
中国宏观金融效率研究
 
 
 
 
2、拟开展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现代市场经济归根结底是一种信用经济、金融经济,金融作为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重要方式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果,绝对不可以忽视金融的重要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主要体现在金融数量和规模的扩张上,对于金融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本身是否有效运作值得我们思考。长期以来,在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选用的关于金融发展的指标也都以金融规模和数量指标来进行代替,但是金融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加是否一定准确表示金融的发展水平?无法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要素,而是一种资源——金融资源(王振山,2000)。如果金融的发展缺乏效率的提升,那么这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对金融效率的研究应运而生。
(一)关于金融效率的研究
金融效率在传统金融理论中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与定义,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专注于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论(Goldsmith,1969)以及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McKinnon Shaw,1973),还有诸如赫尔曼等的金融约束论(Hellmann,Stiglitz),在这些理论中虽然没有明确对金融效率的研究,但是都已经体现出金融效率的基本涵义。我国学者白钦先(2001)率先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化,指出了金融的资源属性,金融效率的概念正式被提出。但是在金融效率的涵义上并没有得到统一,王振山(2000)将金融效率定义为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白钦先等(2001)则认为,金融效率是金融资源在经济系统与金融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内部子系统之间配置的协调度;沈军(2004)则将金融效率看作一种适应性效率,即金融系统对环境(经济、社会)的适应程度。
对于金融效率这样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概念,一般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便于研究。王广谦(1997)将金融效率分解为金融机构效率、金融市场效率和金融宏观效率三个方面;王振山(2000)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上来考察金融效率。微观角度,金融效率就是指各经济活动主体所支配的金融资源(货币和货币资本)的配置状态;宏观角度,则是金融资源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周升业(2002)指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考察,可以将金融效率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金融功能效率,指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般作用;第二个层次是金融配置效率,指金融体系中资源的配置状况;第三个层次是金融管理效率,指具体金融机构内部投入产出的效益。总体来看金融效率大概可分为微观金融效率与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主要指金融机构效率,宏观金融效率主要指整个体系的效率或者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本研究所指的宏观金融效率即是按照这种办法来进行的划分。
(二)关于微观金融效率的研究
由于DEA方法(数据包络分析)的应用,微观金融效率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实,而微观金融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效率的测度。Ranganet(1990)运用DEA方法检验了215家美国银行的技术效率;Casuet (1999)运用DEA方法与Tobit回归模型检验了欧盟一体化进行与欧洲银行系统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Sathye(2003)对印度的银行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国内学者(魏煜和王丽,2000;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张健华,2003;王艳颖,2004;刘汉涛,2004;朱南等,2004)借鉴国外研究的先进成果,运用DEA方法(及其改进)、Tobit回归模型对中国银行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
(三)关于宏观金融效率的研究
在宏观金融效率方面,张宗新(2003)就融资效率进行研究,提出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低效主要体现在ZF主导下的资源逆向配置与“共同财产”下的银企关系。Wurgler(2000)提出资本配置效率可以用资本关于GDP变化来表示,并提出资本测度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法。韩立岩(2002)借鉴此方法通过对中国工业部门39个行业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中国的资本配置效率处在低水平的结论。
对于宏观金融效率研究的关键在于宏观金融效率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相对于微观金融效率研究中财务指标的应用,宏观金融效率研究还处在定性和指标罗列阶段。沈军(2006)根据系统性、简明性和相关性原则建立了包括金融相关比率、M2/GDP等指标的指标体系;周国富、胡慧明(2007)则从储蓄动员能力、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投资投向效率等方面构建反映宏观金融效率的指标体系。其他学者在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构建了反映金融发展或者金融脆弱性的指标(毛一文,2002;刘卫江,2002),这些指标对于宏观金融效率指标体系建设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其他方面,康蕾(2000)通过货币经济比与投资储蓄比两个指标分析宏观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中国的储蓄动员能力较强,但是储蓄资金的运用是低效的。王辰华等(2006)则通过对金融结构变迁的分析了比较了中印的宏观金融效率,发现印度在资金结算效率高于中国,而中国在储蓄动员、产出水平等方面则更有优势。云鹤等(2012)根据金融活动作用于经济的不同效应,从Pagano的金融增长联结机制中将金融效率切分为分置效率、转化效率和配置效率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蕴涵着这几种效应的经济增长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求解、分析和估值,发现我国金融部门的资金转化效率与资金分置效率大约都在60%左右。
(四)总结
随着金融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凸显以及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金融效率的研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关于金融效率的涵义,虽然具体的表述和层次划分上有一定差异,但是金融的资源属性已经得到了广泛共识。金融效率总体划分为宏观金融效率和微观金融效率也基本被认可。相对于更难量化的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在宏观金融效率研究方面,更多学者专注于金融效率的描述性研究,但是对于依然缺乏一致认可的指标体系;在金融效率与主流经济模型的结合方面也有所欠缺,这也是导致金融效率研究没有进入更深层次的主要原因;在实证研究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五)选题意义
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在于提升整个社会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萨缪尔森,1990),而金融效率则是经济效率的延伸,对金融效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对宏观金融效率的研究将进一步的完善金融理论体系,实现金融理论从强调数量和规模这种量的变化到强调效率这种质的变化的转变;在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对宏观金融效率的研究将发展经济增长理论,过去的经济增长理论将金融规模和数量当作给定的外生变量,而现在金融效率因素也将进入经济增长模型
实际意义:对宏观金融效率的研究将指导中国金融体系效率的提升,效率的改善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宏观金融效率提升这种金融质的变化对于改善金融脆弱性、防范金融波动甚至金融危机都将产生显著的作用。
3、考生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基本内容及重要观点:
根据对已有关于金融效率特别是宏观金融效率的研究,本课题试图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
(一)金融效率的系统科学视角研究
金融效率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效率,同样也包括金融体系内的各部分主动适应整个体系以及动态时序上的协调和连续。对于宏观金融效率,应该是以微观金融效率为基础,由金融框架结构、金融运行机制和金融环境共同决定。系统科学强调从主体和环境的互动作用去认识和描述复杂系统行为,系统科学思想与金融效率的动态性高度吻合。从已有研究来看,宏观金融效率的描述存在一定困难,系统科学方法的引入将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以及其效率,这对构建更加准确的宏观金融效率指标体系将起到理论支撑作用。
(二)宏观金融效率的指标体系建设
目前已有关于宏观金融效率指标建设的相关研究,但是总体来看,目前依然处于罗列指标的阶段。指标的构建将有赖于对金融效率概念的准确把握,这是问题的基础。本课题通过引入系统科学思想对宏观金融效率进行描述,将有利于构建一个符合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三)宏观金融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
金融效率分析框架建立已有时日,但金融效率分析并没有逐渐进入更深入的研究层次,其主要原因在于金融效率框架尚需要主流经济理论模型的拓展和更多样本的实证检验。将金融效率要素引入新古典增长模型、内生模型等经典模型,不仅可以从更深层次分析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也将得到关于金融效率与收入不平等、金融效率与技术进步关系的结论。
(四)金融工程与宏观金融效率
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金融工程是金融业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提高自身效率的结果,同时也促进了宏观金融效率的提升。金融工程通过给整个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使得理性投资者可以构建更加有效的投资组合,而且整个市场的价格更容易回归真实价格,促进了微观个体以及机构的效率提升,但对于金融工程促进宏观金融效率提升的内在机理依然缺乏相关研究。
(五)中国宏观金融效率的实证分析
前四部分研究内容均为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实证研究的基础,同时理论研究需要实际数据的检验。运用前面的理论分析结论包括已构建的来源于系统科学角度的指标体系对中国的宏观金融效率进行考量,得出关于中国宏观金融效率的总体评价,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六)宏观金融效率的国际对比分析    
中国用100万亿的M2总量支撑了17万亿的GDP总量,此M2值是美国的1.4倍,日本的2.8倍。从中可以大概发现金融效率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影响宏观金融效率的因素有很多,那些关键因素造成了国与国之间效率的差异?此部分的研究结论将给中国提升金融效率的措施指明放向。
4、考生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现有基础(包括已有的相关成果、研究工作的资料准备情况等)
本课题是关于中国宏观金融效率的研究,本人完成该研究计划的现有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金融效率是经济效率的延伸,作为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对经济效率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这将指导我完成对宏观金融效率的研究。
2.本人在专业研究一直集中于投资效率研究,已有关于中国投资效率评价的成果。在评价投资效率的多种方法里面,我能够做到选择最优方法进行研究,并且得出结论。此经历将有利于我完成该课题。
3.该课题研究已经有一定数量的英文文献和中文文献的准备,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效率相关的著作也都都有相当数量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