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学习笔记 (2008-07-16 20:15:14) 
《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美]克雷斯威尔(creswell, j.w.)著 崔延强 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一版6月2印。
1.文献综述的目的。  “它能使研究超越时空就相关问题进行对话;它为确定研究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个框架,也为与其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提供了一个基准。”
2.定性研究的建构主义/解释主义格式。
 导言
   陈述问题(包括已有文献中关于该问题的陈述)
   研究目的
   研究的问题
   界定与局限
步骤
  定性研究的特点
  定性研究的策略
  研究者的角色
  数据收集步骤
  数据分析步骤
  证实结论的策略
  叙事框架
预计伦理问题
研究的意义
预研究的结果
预期的成果
3.导言的重要性。
 “导言作为在书面研究中为读者提供相关背景知识的部分,其目的是为研究确立一个框架,以便读者了解该研究与其他研究的关系。”
“遗憾的是,许多课题研究的作者并未能清楚地确定所需研究的问题,致使读者只能靠自己去猜测研究的‘兴奋点’。”
4.导言模式。包括五部分:
   研究的课题;
   与该研究课题相关的已有研究;
   已有研究中的不足;
   该课题对于读者的重要性;
   研究目的的陈述。
5.已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1)仍需继续探索。
  (2)很少研究。例如, “对于教育领域政策的深入研究尤为罕见,几乎从未有人涉足过这样的研究,如关于教师如何运用权力有策略地影响学校的规章,很少有研究对其予以描述或归纳。”
6.相关文献综述注意事项。
  (1)要概述多项而非单项研究的参考文献,目的是为研究建立广泛的领域。
  (2)弱化单项研究。可以安排为注释。
(3)对那些采用定性、定量和混合研究进行综述。
(4)找寻近期的文献,除非某篇较早期的经典文献已经被其他学者广泛引用,才能将该研究纳入文献。
7.定性研究的方法。 提出1、2个中心问题,后附最多5、7个辅助问题。将中心问题与具体的定性研究策略相结合。
8.定性研究方案的理论运用。
  决定是否要把理论运用到定性研究方案中;如果需要,那么确定如何运用它,例如是作先入为主的解释,还是作为一个结尾,或是作为辩护式透析;采用合适的方式将理论植入研究方案中。
9.设计定性研究步骤地问题一览表
 (1)是否提及了定性研究的基本特征?
(2)是否提及了在研究中将要采用的定性研究策略的具体类型?是否提及了此策略的历史、解释和应用状况?
(3)读者是否明白研究者在研究中的角色(过去的经验、与研究地点及其民众的个人关系、获取准入的措施以及敏感的伦理问题)?
(4)是否确认了对研究地点和个体的目标抽样策略?
(5)是否提及具体的数据收集模式以及将要运用的基本原理?
(6)是否提及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记录信息(如协议)的步骤?
(7)是否确定了数据分析的步骤?
(8)是否已有证据表明研究者已经组织好用于分析处理的数据?
(9)研究这是否已广泛地查阅了资料以获取对信息的判断?
(10)是否已对数据进行了编码?
(11)在形成描述或确定主题时有没有进行编码?
(12)主题间是否相互关联以展现更高层次的分析和抽象过程?
(13)是否提及了展示数据的方式——表格、图表和数字?
(14)用于解释分析的基础(个人经历、文献、问题、行动日程)是否已经被具体化?
(15)研究者有没有提及研究的结果(建立一个理论,或提出一个综合的主题图)?
(16)是否有多种策略被引用来确证研究结果?
10.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过程实际是从文本和图像数据中提炼认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