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从早期狭小简单的手工作坊,到今天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巨型公司,企业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生产组织和经济单位,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企业的产权制度也经历了多次破茧化蝶的蜕变,变化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是企业产权日益分散化、多元化和社会化。由于这些深刻重大的变化,西方现代企业的产权安排与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他们所看到的产权明晰的业主制企业完全不同。在大多数现代企业中,已经找不到控股的股东,企业的股权分散在无数机构和个人手中,其中越来越大的部分为社会化的机构股东所持有。其结果是在西方的现代大型企业中资本所有权、资本经营权(即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在管理层面上与这种产权演化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则是所有者职能的替身化,即由职业的产权经营者作为替身来运作终极所有者的资本和行使企业股东的职能[2]。
根据西方现代企业产权演变的趋势。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基于产权社会化与所有者替身化的国企产权改革新战略。这个战略应该既有助于保持和增加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又能够保证国企的财富造福全社会和实现全民共享,进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持久永续的经济基础。
一.现有改革思路的问题
1. 民营化与现代企业产权的社会化趋势相悖
在主流产权学派看来,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是由于所有者缺位,因此,解决国企效率低下问题,民营化是必由之路。所谓民营化或私有化,是把国企产权通过承包、拍卖等途径转制为产权明晰的私营企业。这样的民营化对中小国有企业还行得通,但对大型、特大型国企就行不通了。因为很显然,民营化与现代企业产权社会化的趋势相悖。如前所述,现代企业多元化社会化的产权安排是对经典私人所有制的历史扬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私有制狭小的产权框架无法适应和容纳现代企业和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日益增长和扩张的各种社会化因素。大型国企的民营化必然会加剧私有产权安排与现代企业中社会化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与国企改革的目标南辕北辙。一方面,民营化不利于改革成果的社会共享,从而不符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公平目标。另一方面,民营化企业在短期财务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通常更重视前者,这必然会削弱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从而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竞争力。
显然,在产权多元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中,所有者缺位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要提高企业效率,不应缘木求鱼,片面强调产权明晰,企求所有者归位,而应该是为企业寻找有效的替身所有者。
2. 国资委作为国企产权经营者是无法承担的使命
自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成立以来,国资委的改革思路与民营化的主张虽然在政策层面截然对立,但两者的理论前提都是从主流的产权理论出发,希望通过明晰产权来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问题。到目前为止,国资委出台的政策涉及到国企的企业重组、资本预算、利润分红、董事会建设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聘任等一系列企业的重大决策问题。我们把这些政策统称之为“国资委新政”,并把这些政策所宣示的改革主张称之为“国资委化”。国资委新政和国资委化的核心是,国资委把自己定位为国有产权的运营者。因为上述政策涉及的各项工作,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中,都属于资本经营公司的正常职能。
但是,为其本身性质所决定,国资委不可能有效承担国有产权经营者的职能。因为第一,作为政府机关,国资委是不能从经营产权的增值中分享收益的,否则与它作为政府机构的本质属性相矛盾。我们知道,替身所有者激励的核心是分享受托产权的增值,从而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了真实所有者。对国资委而言,放弃分享资本增值的激励,其工作人员能否像真正的替身所有者那样来管理受托资产就缺乏制度上的保证。第二,产权经营是一项高度专业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非常专业的训练,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长期参与企业的治理。这样的人才与出任政府官员所要求的素质截然不同,不能靠行政任命,只有靠市场来筛选。第三,产权经营所涉及的企业兼并、重组及重大投资都是高度机密并要求迅速决策的工作,必须限定在企业董事会的小范围内进行。按照国资委目前的规定,这些企业决策都要国资委来审批,其结果,不是泄漏机密就是贻误机会,根本行不通。
有论者认为,国资委应该效法新加坡的“淡马锡”公司成为大型国企的资本运营者。国资委在给自己定位时,很可能也有这样的考量。但是,中国大型国企的规模和数量之大,包括的行业之广,举世仅有。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资本经营公司有能力来运作产业跨度如此之广,资本规模如此之大的中国大型国企。国资委给自己规定的是一项在实践上根本无法承担的使命。
另外,国资委以政府机构的角色来行使资本经营者的职能,也必然会造成政企不分、官僚主义等等弊端,这只会加剧国企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利于国企长远发展,而且会对国企经营者主权造成损害。
我们认为,在考量国资委的工作定位时,应该把产权经营与对产权经营的行业管理区别开来。前者是指包括选择项目、产权投资、选拔董事、治理受资企业以及变现退出等高度专业性的操作。而后者,即行业管理,则是指对产权资本这个行业的法规政策的制定及产权经营者监管等宏观行为。显然,国资委这样的政府机构或许应该承担某种行业管理的职能,但不应该是国有产权经营的职能。事实上,在资本市场和产权经营的行业管理这个领域,国资委是可以大显身手的。
综上所述,可知民营化和国资委化这两种思路和主张在理论上都是源于对现代企业产权多元化社会化演变趋势及其后果的认知失误。产权多元化社会化是现代企业发展演变的大势所趋,而所有者缺位是产权多元化社会化的必然产物。据此,国企改革的正确思路和战略选择就应该是产权资本化和资本社会化,改革的重点则应该落实在选择和培育有效的替身所有者。
二.关键在于替身所有者
那么,如何使企业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仍能有效运作,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呢?关键在于选择有效的替身所有者。所谓有效,指的是这些替身所有者能像真实的所有者关心自己切身利益那样积极参与企业的治理,追求企业的发展,资本的增值。那么,如何才能使替身所有者成为有效的产权经营者呢?关键是使他们的利益与真实所有者的利害一致,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涉及到三个方面,动力、压力及核算机制。
在动力方面现代产权市场激励替身所有者去追求资本增值的方法,是让替身所有者按规则分享资本增值。
在古典企业中,资本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追求的是资本增值。但在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后,如何让替身所有者也能尽力追求资本增值呢?现代资本市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产权的经营者分享资本增值的利益。目前按私募股权资本行业惯例,资本管理者可以分享全部资本增值额20%左右的利益。也就是说,终极所有者把一定量的资本委托给替身所有者经营,经过一个时期,在确认了新增值的资本后,拿出新增部分的20%左右奖励替身所有者。在这种机制下,替身所有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就必须实现全部资本的增值。这样,替身所有者就模拟了终极所有者的利益追求,从而有效地行使产权所有者的职能。
在压力方面,现代资本市场通过替身所有者之间的竞争,择优汰劣,保证替身所有者的素质。谁有资格替别人管钱?谁能管的资本更多?现代市场经济不是靠考试选拔,而是由市场说了算。一是自由创业,创办资本管理型企业的门槛很低;二是凭业绩说话。新公司所管理的资本通常很小,但随着业绩做出来,就可以逐步扩大资金管理规模。比如,美国著名股权资本公司华平投资集团 (Warburg Pincus),1971年第一次募集基金,只有4000万美元;而到了2005年的第九期基金,则一次募集了80亿美元。为什么?因为过去几十年各个基金的收益稳定,获得了日益增多的投资人的信任,规模就越做越大了。也就是说,在选择有效替身所有者时,现代市场经济靠的不是“伯乐相马”,而是市场赛马!
在核算机制方面,现代产权市场奉行“现金为王”的原则,对委托资本与回收资本的价值都是用现金形式核算,从而解决了产权价值评估的困难,保证了市场选择机制的有效性。
对产权经营者的动力与压力,都有赖于产权增值的确认与分配。但是,众所周知,这里实际的难题是如何核定产权增值。你管理几亿或几十亿资金,投资了若干个项目,过了几年,到底增值了没有,增值多少?这个问题,让审计去做,让评估机构去估值,都不管用。因为不同的评估机构可以评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而且,就算评的出“公允的”的结果,那些实物资产对终极所有者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实践中,现代资本市场确立了现金至上的原则。目前的惯例是,事前约定资本委托管理的期限,定期清盘。期满时,必须把所投项目尽可能变现,变成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然后按现金来计算期末资产的价值,确定管理资本的增值额。业绩好的就会得到奖励;而不能为所经营的资本带来增值的,或增值低于资本市场平均回报率的产权经营者就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当然,要建立健康有序的产权经营者市场,也还要一个健全的法制环境和有效的政府监管。这是不言自明的。
转自:http://www.lishiyushehui.cn/modules/topic/detail.php?topic_id=533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