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问题了,一转帖还不错。来源:http://taoxueting.bokee.com/viewdiary.16121528.html
 理论背景
 1519年—1522年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同时也扩大了商业贸易的范围与规模,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由此开始逐渐密切。从这一时期截止到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西方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所以重商主义强调国库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为了防止本国的贵金属流失国外,重商主义要求政府鼓励出口,取消进口。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高。斯密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的财富都增加,原因是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国际分工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的增长,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斯密的贸易理论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是这一理论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斯密的贸易理论假设每一个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拥有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但假如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都没有绝对优势,那该怎么办呢?直到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基础做了更为确切的论述后,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比斯密的理论更进了一步。
  
 理论概述
 李嘉图认为,产品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产品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一国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具有比较劣势。即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具有高生产率的国家,也只能生产和出口“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来获得分工和贸易利益。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建立在以下几个假设之上:1.生产要素只要劳动一种。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3.劳动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4.规模收益不变。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下面列出一个比较成本理论的经典案例(李嘉图模型)。
 英国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 100单位劳动 ,生产一单位酒需要 120单位劳动。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 90单位劳动,生产一单位酒需80单位劳动。
 对英国而言,多生产1单位呢绒的机会成本 =0.83单位酒;对葡萄牙而言,多生产 1单位呢绒的机会成本 =1.125单位酒,对比机会成本,0.83<1.125,即英国生产呢绒的机会成本低,所以英国的呢绒具有比较优势。
 由以上事例说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只要两国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完全的劣势,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理论缺陷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着理论与现实上的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的缺陷。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所以能够成立,全然取决于两国间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度”的差异。但是,如果只是考察经过高度抽象的“2×2贸易模型”,势必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两国间在两种商品生产成本对比上不存在“度”的差异。下表所示即为“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
 一旦出现此种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即便具有相当的普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基本原则“两优择其甚,两劣权其轻”就不再灵光了。
 2.只考虑了由于自然地质条件的差别而导致部分资源分布不均产生的劳动生产效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没有考虑生产力发展水平、运输与通信手段、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生产区位、贸易政策与贸易公约、经营策略与技巧等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然而,随着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逐渐下降,而上述其他因素在国际贸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比较优势理论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4.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大都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向替代的产品。
  五、理论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的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比较优势理论
  一 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从事贸易的利益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所探讨的问题包括贸易动机、贸易方向、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国际市场的均衡,以及贸易对各国生产、消费和福利的影响等。本章主要介绍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各国应该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利用各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增加社会财富,每个国家都能得到更多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进一步提出和论证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是基于比较优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成本。即使一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成本都高于另一个国家,也就是没有绝对优势,只要两种商品的成本差异不同,两个国家依然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这也就是中国古训所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二)比较优势理论简评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表明: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利益,即在各自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品量,从而提高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这一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提出 各国应按照“两利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分工和交换,即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