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贴了汪涛的一篇文章,讨论中国会不会像90年代末,这里贴一下申万在去年11月份的报告摘要,供各位参考~~
作者:孟祥娟/李慧勇
结论和投资建议:
从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看,中国经济更象1998年。经济触底之后并没有回升,而是在底部持续了5年的时间。现在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更多关注的是经济什么时候见底,而真正的应该重视的是经济在底部持续的时间。我们认为在找到的新的增长动力之前,今年中国经济7上8下的状况可能代表了未来的常态。去产能、消化金融风险、转变增长方式需要时间,上次用了1998-2002年近5年的时间,这次也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更有可能是底部徘徊。中国经济要真正走出当前的困局,不能靠短期逆周期调控,要靠对制约经济增长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这次的制度红利将集中在收入分配改革、金改和破除垄断三个方面。制度红利效应的释放有望推动未来中国经济再次上行。
内容摘要:
之所以把这轮宏观经济调整与1998年相比,并且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经济走势将类似1998-2002年,主要的原因是,从表面看,外部危机是导致国内经济下滑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首先从需求侧看,都面临产能过剩。从1998年开始,中国经济由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同时在进行房改、医疗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一方面,加大了公众未来支出加大的预期,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了大量下岗职工的出现,消费需求因为职工悲观预期以及收入减少而收缩,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而目前的情况也基本相似,支撑过去10年高增长的两大引擎双双调整,房地产市场增速放慢,出口受到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经济调整而放慢,中国急需要新的增长动力。
其次,从供给侧看,大量的产能过剩导致出现通缩。从1997年6月至1999年12月,PPI持续负增长,从1998年2月至2000年4月,CPI负增长,呈现明显的通缩走势。从当前的物价看,尽管受国内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以及粮食的供求紧平衡影响,CPI仍然在1%以上,但作为更能反映中国经济供求状况的PPI已经从2012年3月开始连续7个月负增长,已呈现明显的通缩状态。
第三,从金融领域看,这两轮调整都可归结为资产负债表性质的调整。从企业的角度看,当前企业的盈利能力好于1998-2002年,并且资产负债率明显低于1998-2002年,去杠杆压力较小。当前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明显好于当时,因此银行资产负债表调整的压力也较小。资产负债表调整压力较大的是地方ZF。1998年时期,主要是经济下滑带动财政收入下降,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比重降至历史低点,导致ZF对实体经济的调控能力明显下降。而当前虽然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比重有所提升,但是这几年地方ZF面临大规模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到期压力,加之经济增速下滑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带动财政收入和卖地收入均大幅下滑,导致地方ZF资产负债表恶化,需要时间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