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7-10-5 21:01:00
以下是引用statax在2007-10-5 8:44:00的发言:


我明白斑竹所说的意思. 同时, 斑竹可能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呵呵..

1、我所说的条件(A)和条件(B)正是在MWG Chapter5的范围之内所得到的条件,也就是你说的:“在单独考虑厂商问题是,产品的价格以及要素的价格全部是外生给定的(price—taker),

2、现在我们要将单个厂商纳入一般均衡分析,这时我加了一个条件(C),也就是p=p(X),这个函数p就是消费者需求而导致的价格的决定函数,或称反需求函数。

3、斑竹说一般均衡中没涉及到厂商对要素的约束,那么,一般均衡的结论(指的是数学结论)就是不涉及厂商要素的变量约束了,但斑竹顶楼只给出了两个规划,一个是效用最大化,一个是厂商的最优生产,前者属于消费者理论的内容,后者在厂商理论里有,但斑竹提出的问题却是一般均衡的价格,所以,给我们接下来的讨论造成不少困难,斑竹能不能将一般均衡价格的决定的推导过程的数学公式也粘到顶楼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围绕着这个均衡价格的决定来展开论述了。。。




呵呵,先不讨论一般均衡,那样问题就更不好把握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23:08:00
生产理论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使用了相同的分析方法“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对应了厂商的等成本线。资源约束同样存在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23:38:00
以下是引用rainlall在2007-10-6 23:08:00的发言:
生产理论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使用了相同的分析方法“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对应了厂商的等成本线。资源约束同样存在啊。

利润最大化问题和成本最小化问题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资源约束并不是指等成本线,厂商购买要素并不是靠已有的禀赋,而是靠产出来支付给生产要素

这里的禀赋就是我想要加入的资源约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23:52:00

现在看这道题好像没有那么大的意义,因为本身是在静态的框架下讨论,那么就不用考虑厂商购买要素、生产产品和将产品卖出以实现收益之间这一系列过程的时滞问题

不过,正是因为厂商没有像消费者那样的一个约束,导致了供给法则无条件的成立,也就是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供给量的变动总是同方向的

但是需求法则却是有条件的,或者是Hicks补偿(维持相同的效用水平不变),或者是Slutsky补偿(维持刚刚可以支付得起相同的消费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需求法则——商品价格和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是反向

进而,对于厂商来说,无论是其供给还是要素需求,只有价格效应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有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

不过,我又想出一个问题,如果将劳动引入效用函数,那么,对于消费者来说,其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00:35:00

转换函数应当包括资源,即y1=F(y2,K,L).这个可以参见杨晓凯《数理经济学基础》里面的2*2*2经济的例子。

至于IRS,这个经济动态基本上都是发散的吧。

觉得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离开函数形式和参数范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11:00:00
以下是引用jerryliu在2007-10-6 23:38:00的发言:

利润最大化问题和成本最小化问题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资源约束并不是指等成本线,厂商购买要素并不是靠已有的禀赋,而是靠产出来支付给生产要素

这里的禀赋就是我想要加入的资源约束

明白你的意思了,这里的约束是动态的,非厂商的初始禀赋,而且是由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共同决定的。这么考虑就复杂了。

不过,我认为“厂商在长期动态中规划,短期静态中决策”是不是可以把问题弄得简单些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11:14:00
以下是引用rainlall在2007-10-7 11:00:00的发言:

明白你的意思了,这里的约束是动态的,非厂商的初始禀赋,而且是由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共同决定的。这么考虑就复杂了。

不过,我认为“厂商在长期动态中规划,短期静态中决策”是不是可以把问题弄得简单些呢?

如果是考虑动态问题,就涉及到差分,如

斑竹有奖问答之一:新古典体系中的厂商为何没有资源约束?
这里就要求对生产要素x的支付必须在t期期初后者说是t-1期期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7 11:14:4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3 11:03:00
见贤思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4 20:46:00

    好久没来这里了,我只是扫了几眼,没太认真去看,但见两位版主讨论的热烈,不过我还是觉得你们的思路走歪了,这样讨论下去不是越来越清晰,而是越来越讲不清的。

    我换个角度跟你们交流一下想法:

    1.请问经济学最大的特点为什么是喜欢假设?答:世界太复杂,要想使自己的论证严密,必须将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东西理想化。这一点你们不会不同意吧。由此,可以容易理解,消费者行为分析,有收入约束,有产品价格约束,但其他的条件,比如:偏好、消费习惯、政策、厂家产品供给能力等诸多因素均不考虑或是理想化了。如果这些理想化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消费者理论无从谈起。

    同理,厂家的生产理论,从易到难,教材上先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种要素变动,比如劳动;再到两种要素变动,比如劳动和资本;再到加入更多的要素变动,比如技术等,越来越复杂,但加入的要素不可能无限增加。版主所问的资源(资本)之类的约束条件应该是宏观上去考虑的,不是企业考虑的。这里暗含的理想条件是:微观上,只要有利润,企业可以无限制地贷款;宏观上,社会上有可以充分满足厂家任何规模生产的足够各类生产要素。如果一定要把这些暗含的生产要素拉出来讨论,这类的讨论范围可以扩大到你无法进行下去。(不要幻想这样的讨论能够像科斯产生一门新制度经济学那样的伟大事情。理由有二:一是科斯在先已经提出这样的问题,指出了微观经济学的关于理性人、生产者与消费者及二者间打交道没考虑成本等这些暗含假设过于完美,由此创出了新制度经济学这门学科,你这问题提出的晚了;二是科斯的质疑是针对微观经济学整个学科的,你这问题是针对厂家生产一个方面的,意义不如他的大。)

    2.如果无视这些理想化的前提条件,而把它们挖出来讨论,或是你不承认这些暗含的假设,那么也就可以不承认那些前辈相关理论。我看贴子,还有些人在问版主关于转换函数的问题,要版主先把函数详细化一下。我认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就有不同的函数。既便是同样的前提假设,也可以有不同的函数出现,所以从抓函数和均衡这样的想法去考虑,本身的出发点就偏了。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千万别搞人身攻击。呵呵。相互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14 21:11:00

    正如版主的讲,你要是扯到一般均衡上,怕是会讲不清。但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到至少一个悖论:厂家不存在资本(资本)之类的约束是厂商理论中本身暗含的假设。但讨论题的提出是不承认这个或是这类的假设,这体现了敢于突破书本教条的思维和勇气;另一方面,我看到以上人等在讨论的时候又是非常辛苦(也是非常敬业、非常用功)地在引经据典地用书本的理论来作为自己的证据。动不动就在说参见某某书。

    可是,不知道你们赞不赞同我上面的说的这个观点:既便是同样的前提假设,也可以有不同的函数。你一定要说某某书上关于某个生产函数是怎么怎么说的,难道就没有别的生产函数?条件在变,假设在变,函数就会变呀。就算条件相同,函数也可以不同呀,版主开始说的转换函数,本身就是高度抽象的东西。如何能细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7 01:51:16
顶上去,有用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2 18:59:4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3 10:53:48
技术是外生变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9 09:15:11
路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