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来这里了,我只是扫了几眼,没太认真去看,但见两位版主讨论的热烈,不过我还是觉得你们的思路走歪了,这样讨论下去不是越来越清晰,而是越来越讲不清的。
我换个角度跟你们交流一下想法:
1.请问经济学最大的特点为什么是喜欢假设?答:世界太复杂,要想使自己的论证严密,必须将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东西理想化。这一点你们不会不同意吧。由此,可以容易理解,消费者行为分析,有收入约束,有产品价格约束,但其他的条件,比如:偏好、消费习惯、政策、厂家产品供给能力等诸多因素均不考虑或是理想化了。如果这些理想化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消费者理论无从谈起。
同理,厂家的生产理论,从易到难,教材上先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种要素变动,比如劳动;再到两种要素变动,比如劳动和资本;再到加入更多的要素变动,比如技术等,越来越复杂,但加入的要素不可能无限增加。版主所问的资源(资本)之类的约束条件应该是宏观上去考虑的,不是企业考虑的。这里暗含的理想条件是:微观上,只要有利润,企业可以无限制地贷款;宏观上,社会上有可以充分满足厂家任何规模生产的足够各类生产要素。如果一定要把这些暗含的生产要素拉出来讨论,这类的讨论范围可以扩大到你无法进行下去。(不要幻想这样的讨论能够像科斯产生一门新制度经济学那样的伟大事情。理由有二:一是科斯在先已经提出这样的问题,指出了微观经济学的关于理性人、生产者与消费者及二者间打交道没考虑成本等这些暗含假设过于完美,由此创出了新制度经济学这门学科,你这问题提出的晚了;二是科斯的质疑是针对微观经济学整个学科的,你这问题是针对厂家生产一个方面的,意义不如他的大。)
2.如果无视这些理想化的前提条件,而把它们挖出来讨论,或是你不承认这些暗含的假设,那么也就可以不承认那些前辈相关理论。我看贴子,还有些人在问版主关于转换函数的问题,要版主先把函数详细化一下。我认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就有不同的函数。既便是同样的前提假设,也可以有不同的函数出现,所以从抓函数和均衡这样的想法去考虑,本身的出发点就偏了。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千万别搞人身攻击。呵呵。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