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和股份公司能挽救资本主义吗?
——学习为马克思辩护的两篇文章的体会(16)
28,资本主义适应性的概念
伯恩斯坦坚持社会改良,反对社会革命。社会改良,就是在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通过各种民主制度进行日常的实际斗争,也就是通过斗争引导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达到掌握政权和废除雇佣劳动制度的目的。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社会改良是手段,而社会革命是目的。
伯恩斯坦的谬论是,放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把社会改良从阶级斗争的一个手段变成阶级斗争的目的。他说“在我看来,最终目的算不得什么,运动就是一切。”
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的问题,最终目的和运动的问题,从另一方面看,就是工人运动的小资产阶级性质还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问题。
伯恩斯坦认为: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表现出更大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越来越分化,资本主义由于本身的发展而发生崩溃的事,看来越来越不可能了。这种适应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由于信用制度、企业组织和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普遍性危机消失了。2,由于生产部门不断分化,也由于无产阶级中有一大批人提高到中间阶层的地位,并表现出顽强性。3,由于工会斗争的结果,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提高了。因此,社会民主党的策略,不是去掌握国家政治权力,而是去提高工人阶级的地位,不是通过一个社会政治危机去实行社会主义,而是通过逐步扩大社会控制、逐步贯彻合作的原则去实行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出发点将是一个普遍的、毁灭性的危机。这里的根本思想就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将由于自己的、由于本身的矛盾使革命的时机成熟,那时它将崩溃,它将不可能再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后果是危机发生的依据,第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增长的无ZF状态,这是它的崩溃成为不可避免的后果。第二,生产过程的迈着大步走向社会化,这替未来社会制度创造了确实的出发点。第三,无产阶级的组织和阶级觉悟,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积极因素。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主义的三个基石。伯恩斯坦所拔掉的是第一个基石,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走向一个普遍的经济危机,而是提高了适应性。
伯恩斯坦把卡特尔、信贷、完善的交通工具、工人阶级的提高等等现象当作资本主义的适应的工具,这些现象的意义何在呢?显然是在于这些现象废除了或者至少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内部的矛盾,防止了这些矛盾的展开和激化,由此可见,废除危机,就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废除生产和交换之间的矛盾,而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部分作为工人阶级来提高,部分升到中间阶层,——就是指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的缓和。这样在伯恩斯坦看来社会主义革命就不需要了。
摆在伯恩斯坦面前有两种选择:非此、即彼。或者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矛盾,这个制度发展了,矛盾也就发展了,在某种形式上,在某一时候,崩溃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如果是这样,那么,适应工具也是无能为力的,而崩溃论是正确的。或者,适应工具真正能够防止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因而是资本主义能够生存下去,因而它的矛盾能够废止,如果是那样,那么社会主义就不再是历史的必然性,它就成为人们愿意它怎样它就怎样,这是以唯心主义为根据的!唯独不是社会物质发展的一个结果!而唯物主义看到的是物质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可见,伯斯坦面临两种选择:要么修正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看法是对的,那么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个乌托邦,要么,社会主义不是一个乌托邦,那么适应工具论就必然站不住脚。问题就在这里。
资本主义能适应吗?
先说信用,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有多方面的职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生产的扩张能力并媒介和便利交换的进行。在资本主义生产要求超越私有制的界限而无限扩张的内在倾向同私人资本的有限规模发生冲突的地方,信用就插进来,作为用资本主义方式解决这个限制的手段,把许多个私人资本融合为一个资本——股份公司——,并让一个资本家能够去支配别人的资本,——工业信用。另一方面,当作商业信用,它加速了商品交换,因而使资本更快地回到生产,加速了生产过程的整个循环。信用的这两个最主要的职能,对于危机形成有什么影响,是容易看得出来的。既然危机是从生产的扩张能力、扩张趋势同有限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产生的,那么信用恰恰是使得这种矛盾尽可能经常爆发的特殊手段。首先,信用把生产的扩张能力提高到极大,造成促使生产不断超越市场界限的内在动力。而它又是从两方面着手的。如果它一度作为生产过程的因素召来了生产过剩,那么在危机过程中,它又以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资格把自己所唤起的生产力打击得更加彻底。销路滞塞的现象刚刚露出苗头,信用就紧缩了,它在成为必须的地方遗弃了交换,而在它还提供的地方,则证明自己没有作用也没有目的,因而在危机过程中,把消费能力缩减到最低限度。信用除了上述两个重要后果以外,还有许多影响。由此可见,信用虽不是排除危机的手段,也不是哪怕减轻危机的手段,恰恰相反,它对于危机的形成倒是一个特别有力的因素。因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只能因信用而易于发生和加深,这是非常明显的事。
那么信用究竟怎样能表现为资本主义的一个适应手段呢?通过信用来达到适应,它的本质只能是平衡资本主义经济的某种对立关系,消除或者缓和它的某种矛盾,因而在某一点上把束缚住的力量解放出来。可是,在现今资本主义经济中。如果有一个手段是它的一切矛盾发展到极頂点的话,这个手段恰恰就是信用。信用加强了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之间的矛盾,因为它使得生产变成极端紧张,但是使得交换稍为遇到些什么就会瘫痪下来。它加强了生产方式和占有方式之间的矛盾,因为它使生产脱离所有权,因为它使生产中的资本变成一种社会的东西,而利润的一部分却采取利息的形式,因而资本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财产权。它加强了财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为它通过剥夺许多小资本家的办法把巨大的生产力结合到少数人手中。它加强了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因为它使得国家参与生产(股份公司)成为必须。总而言之,信用把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主要矛盾复制出来,推动它们达到极端,加速了它走向自己的灭亡、崩溃的过程。因此,如果说要在信用方面提资本主义找一个适应手段的话,那么,它首先应该是废止信用,撤销信用!
其次看看企业主的联合组织。显然,只有卡特尔、托拉斯等公司变成近乎包罗一切、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形式的时候,才说得上通过企业主联合组织防止资本主义无ZF状态。但是卡特尔本身的性质就排斥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企业主联合组织的最终经济目的和作用,就是在一个部门内部禁止在分配世界市场利润方面的竞争,以便提高这个工业部门在世界市场上所得到的份额。而这种组织要提高这个工业部门的利润率,又只有牺牲别的部门才行,因此,它恰恰不能变成普遍性的组织。如果它居然包括了一切重要工业部门,它的作用也就消失了。
企业主联合组织,就在它实际应用的范围内所起的作用,也是同废除工业无ZF状态恰恰相反的。卡特尔为了在国内市场达到上述提高利润率的目的,通常用那部分为满足国内需要还用不上的闲置资本为国外生产,而所要求的利润则低得多,就是说,它的商品在国外销售时价格比国内低得多。结果,在国外剧烈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出现更大的无ZF状态,就是说同愿望相反。
卡特尔本来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手段,是用来制止个别生产部门中利润率的致命的下降的。但是卡特尔究竟用什么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本地说,不过是把一部分积累起来的资本闲置起来,这就是说,用的方法同危机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对于疾病正是半斤八两,到一定期间为止,比如对小病,那是有效的,但是在往前就不行了。当世界市场十分成熟,给竞争着的资本主义各国占完了地盘——不可否认,这样的时机迟早会来到的,——因为销售市场开始紧缩的时候,把一部分资本勉强闲置起来的情况就会增长到这种程度,以致连医生自己也病倒了,由这些组织大大社会化了的资本就翻过来变成私人资本。每个私人的资本部分,就要凭自己的本领用变小了的财产到销售市场上去为自己找一块小小地盘。到那个时候,这些组织必然同肥皂泡一样破灭,再让位于加强了多少倍的自由竞争。
总而言之,伯恩斯坦的利用信用和扩大企业规模来使资本主义适应生产,来制止经济危机只不过是一种梦想!一切迷信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者们至今仍在全世界宣传资本主义的适应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碰得头破血流!
我们的结论是,要相信马克思的崩溃论,不要迷信伯恩斯坦的适应论!
劳动者201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