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最好的顺应规律的表现是假装不顺应规律 这是真的顺应规律
次等的顺应规律的表现是表现出顺应规律 这是真的不顺应规律
最好的顺应规律的表现都是暗中的发挥作用的 不用刻意去做
最好的同情心的表现是刻意去做 然后再暗中的发挥作用
最好的社会义理道德的表现是刻意去做 然后还要再宣传才能有作用
最好的社会制度表现是刻意去 然后还要再宣传也没有人回应没有作用 这些都要断然抛弃
因此不能运用规律才只能顺应规律 不能顺应规律才依靠同情心 不能依靠同情心才依靠义理道德
不能依靠义理道德才依靠社会制度 而制度 是很不可靠的 是混乱的开始 前面这些 都是规律的表面现象是愚蠢的初始 因此大丈夫要亲近可靠的 不要亲近不可靠的 要亲近实际的 不要亲近表面现象 因此进行取舍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以前顺应规律的 如 天 地 神 谷 万物 侯王 都会得到满足 但过度顺应规律其实是不顺应规律
如果 天 地 神 谷 万物 侯王 不顺应规律 就得不到想要的并受损害 因此贵依靠贱 高依靠下
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这难道不是依靠贱吗 不是吗 因此事物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转化的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事物之间的矛盾转化是规律运动的形式 假装弱小求强大是规律的用法
天下万物都是有 有通过无来体现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聪明人听说规律 经常运用规律 一般人听说规律 可能运用也可能不运用 愚蠢的人听说规律 嘲笑规律 愚蠢的人不嘲笑规律 就不符合规律了 因此我建议 明白了规律要假装不明白 这是真明白
顺应规律要假装不顺应规律 这是真顺应 运用规律要假装没运用 这是真运用
最会顺应规律的人如同山谷一样深不可测 最大的恩宠如同污辱 过于顺应规律其实是不顺应规律
自已认为自已在顺应规律其实是浅薄 抵押好的真的东西其实是让别人怀疑 角落最多的图形没有角落
最大的东西不会出现 最大最美的声音寂静无声 最大的景象没有形状 规律隐藏着没有立场
只有规律 善于借入或借出成就事物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规律是事物间联系的方式 万物都有相反的两面 并互相体现
人所讨厌的 如孤、寡、不谷,但王侯却用来自称 因此事物中看似有损害的可能有益 看似有益害的可能有害 别人教的 我也教 顽固不知变通的人不会以他想要的死法死 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的 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自由地穿来穿去 没有形状的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我因此知道了相反状态转化的好处 相反状态转化的教导 相反状态转化的益处 天下人很少能够做到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望与身体谁更重要 身体与财产谁更重要 得到名利与死亡谁更糟糕
因此过于喜爱必须付出很多 为了多收藏必然会损伤身体
知道满足就不会被污辱 知道适可而止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 好似有残缺,但不影响使用 最充盈的东西 好似是空虚 但作用不会穷尽
最公正正直的结果是变通行事造成的 最精巧复杂的机械操作起来使人笨拙 最卓越的辩才可以把人说傻 急躁就不感到寒冷 冷静就不感觉炎热 冷静才能统治天下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顺应规律 就太平 不顺应规律 就有战争 灾祸错误没有比不克制主观感情更大的
因此知道是为了克制情感的克制 就能经常克制保持冷静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门 就能知天下 不看窗 就能掌握规律 出行的远近与智谋的多少没有关系
因此圣人冷静 不出行而有知识 不现察而能明白 不行动而能办成事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每天都过于显示自已想学习以获得成功的动机 就每天在违背规律 经常违背规律 就会导致目的无法达到 想要某种状态要做相反的事 能取天下通常是因为不被猜疑 等到被猪忌时 取天下的好形势就不成熟了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的心思总是不固定 用来猜测别人的心思 有利于我的 我利用 不利于我的 我也利用他对我的不利 这是顺应规律的利用 信任我的 我信任 不信任我的 我也信任他对我的不信任 这是顺应规律的信任 圣人治理天下 能容纳天下人的心思让天下人甘心被利用 百姓都成为他的耳目 而圣人就像小孩一样在玩耍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一出生就步入了死亡 长寿的人 有十分之三 短寿的人 有十分之三
人在活着时 由干自已的举动非正常死亡的 也有十分之三 这是为什么 因为有的人活着时会生存
听说善于生存的人 走路不会经过有野兽的地方 入军打仗不去敌军多的地方
野兽敌军找不到他就不能加害他 为什么这样 因为他不去必死之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运用规律产生形势 顺应规律培养形势 再加上物质条件 目的就达成了
所以万物没有不重视运用规律和顺应规律的 对运用规律和顺应规律的重视
不是被命令的而是万物自然具有的属性 因此运用规律产生形势 顺应规律培养形势
形势的各种发展都因为规律 所以形势的产生不受个人控制 操作形势而不要依赖 培养形势不能随意中断 这是顺应规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译文 世界刚开始出现 规律就是世界的母亲 掌握了世界的母亲 就可以用来知道世界
顺应规律这个母亲 生存就没有危险 隐藏自已 一生都不劳苦 不隐藏自已 一生的灾祸都救不过来
观察细节就能圣明 假装弱小就是强大 让规律发挥作用 就要注意细节足够圣明
培养不要留下细节而惹祸上身的日常习惯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译文 即便我很聪明 行事运用规律 只是我还有担心 运用规律很简单 但人们喜欢捷径
不愿正常起居 田地荒芜 仓库空虚 却穿锦衣华服 身佩锐利宝剑 厌恶寻常食物 财产很多
这是盗贼 不是运用规律的政治家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筑的人不会让建筑不稳固 善于拥抱的人不会让被抱的脱离 后来的祭祀不会轻易停止
个人 家庭 城市 国家 天下 顺应规律 都会得到相应的好处
因此相同的事物都具有普遍性 顺应规律就有好处 我怎么知道天下的状况 因为这一点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顺应规律的人 就像小婴儿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身形瘦弱而拳头却非常坚硬 不知性交 男根却勃涨 终日哭叫而嗓子却不哑
这就是婴儿假装怜爱引起成人注意照顾他的表现 是最大的相反状态的结合
知道什么是相反状态的结合就知道平常该怎么做 知道平常该怎么做就是圣明
有利于生存的才吉祥 心不能平静就会勉强 事物发展没有分寸就会衰落 这是不会运用规律 不含规律早灭亡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译文 知道的人不说 说的人不知道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是隐藏自己 也隐藏了规律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显示自已 企图改变规律 但这两者的表现很相近 是玄妙的相同
因此不要让别人感到 亲近或疏远 有利或有害 贵或贱 因此这是最可贵的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用政治手段治国 用欺骗打仗 用不做事让人猜不透取天下 我怎么知道这些的 用这个
获得天下的人多猜忌 人们的想法就会贫乏 人们多猜忌 国家就会混乱 人们多技巧 稀奇的东西就会多 法律太多 盗贼也会多 因此圣人说 我总是假装一种状态来转化成另一种相反的状态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政策不明朗 人民就不敢有不好的行动 政策太具体 人民就会抱怨 祸福是相互转化的
就知道其中的极限 转化是不固定的 正会变奇 好会变坏 人迷惑其中很久了
因此圣人做事都有尺度分寸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做政治 没有比收割庄稼更像的 收割庄稼 就要早早行动 早早行动就是最重要的顺应规律
顺应规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 没有克服不了的就无法估量他的极限 无法估量极限 就可以稳固国家
国家顺应规律 可以长久 这叫做根深祗固 符合长久维持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