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007-10-7 21:5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0-7 16:00:00的发言:

其实,你不也是想用“新古典”的套子来讨论这个问题吗?否则你何以摆出那么一堆符号与说辞?别人不用新古典的套子,你会认为别人在认真对待你的问题吗?

你非要同时坚持三者,我们就会说,你这种做法与“理性”不符。

如果你也同意这点,我们会说:

1)要么你选择“非理性”;2)要么你抛弃你关于“吃饱”的某个理解。

新古典可以提出自己“吃饱”的理解,你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解。不过,你若想用这个撼动什么,似乎也不对路。因为,你直接攻击“理性”假设就可以了(比如完备性与传递性),不必兜这么大的圈子。

  sungmoo版主,我对你的学术精神与经济学理解能力很佩服。你清楚地指出了我们讨论问题的实质在于公理体系的选择问题。这确实是很有水平的。

  不过,我仍然得发言说点不同的声音以活跃论坛气氛。

  实际上,理性本身的定义也是值得研究的。如果效用理论把符合比如说具有传递性、局部非厌足性等特征称为理性的话,这当然也不是不可,但是这样定义的理性却只是逻辑理性的一种。我猜测,还存在着其它从逻辑上来定义理性的办法,也即还可能存在着其它逻辑理性。这是其一,其二,逻辑理性并不是所有的理性,除了逻辑理性之外,还有直觉式的信仰理性。

  我们可以举囚徒困境两(多)败俱伤的结局这个例子来说明。囚徒困境通常认为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而我们当今世界的各种战争,人类社的各种争斗,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类似于囚徒困境的两败俱伤的结局。盛洪在他的《为万世开太平》的论文集中,清楚地指出了这种理性的危险性。因为人类有可能爆发核大战。

  实际上,本人认为,与其说囚徒困境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不如说是个人理性局限性。因为从个人到社会,再从社会到个人,其中利益的传递链条实在太长,系统实在太复杂,博弈过程实在太复杂,人类的认识能力根本无法精确地证明与分析,现有的计算机与数学工具根本无法有效解决。从理论上讲,假设人类的能力是万能的,那么个人就能够预测到从个人到社会,再从社会到个人的各种利益传递链条与博弈的各种结果,能够认识到全世界其人所有人的利益得失或者说知道其它所有人的类型(博弈论里面把对方的情况称之为类型),那么人类社会应该不会如此动荡。

  但是人类的所谓逻辑推理理性达不到社会和谐、人类和平的认识,不等于说其它理性比如说信仰理性达不到。比如说佛教对于人类社会有其深刻的认识,如果按照佛教所主张的方式生活,人类的和平指日可待。从某种意义上讲,佛教这种直觉、信仰式的理性,实际上是在逻辑推理理性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对于逻辑推理性的一种直觉的把握。从个人到社会的推理过程实在太过于复杂,于是我们干脆不要去讲推理了,直接用一种和平的、利他主义的、天人合一的信仰来代替这种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这难道不是一种理性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22:09: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0-7 21:39:00的发言:
比较一下,都不知道该怎么对话了。到底该按(你的)什么样的理解对话?

前一个是微观经济学对于消费者理性的标准定义,后一个是我自己杜撰的(可能与hgxyzp所说问题联系紧些),可以全当时效用最大化的代名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22:12:00
以下是引用jerryliu在2007-10-7 20:02:00的发言:

这里讨论的问题关键还不是局部非厌足性问题,而是消费者的“理性”到底该如何定义。(这里的理性不是指偏好的完备性和传递性,而是指消费者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1、坚持局部非厌足性

此时问题就好处理的多,因为在局部非厌足性下,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时,其MU一定是严格大于零的,此时不存在所说的悖论,具体的证明在上个精华帖中讨论的很详细,这里不再赘述。

2、放松局部非厌足性

如果放松掉局部非厌足性,这就意味着消费者一定存在着厌足点。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在hhgxyzp所说的三个条件下,消费者的厌足点一定在预算约束集之外。这是因为,如果厌足点在预算约束集之内,就意味着消费者在达到效用最大化时仍有收入没有花光,那么剩余的收入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用一定为零,则与hhgxyzp所说条件3矛盾。

因此,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时一定在预算约束集的边界——预算约束线上取到。

但此时,消费者的理性(追求效用最大化)就和hhgxyzp所说三个条件矛盾。以下为证明:

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时,一定意味着消费者最优的配置了资源。然而,消费者将所有收入全部花光(上文已证明)时,其收入的边际效用仍为正,将收入视为除食品之外的其他复合商品,这就意味着复合商品的边际效用为正,那么消费者总可以减少在食品上的支出,而增加在复合商品上的支出,从而增加总效用,也就是说,消费者没有最优的配置资源,或者说,消费者没有达到效用最大化,亦即,消费者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从而推出矛盾。

那么,hhgxyzp所说的“吃饱、穿暖(不是吃好、穿好呀!)意味着MU=0是常识”,这一点我觉得根本没法说,因为“吃饱、穿暖”完全是消费者的内心感受,你怎么就知道消费者对于吃饱穿暖的定义一定是MU=0呢?这也是sungmoo版主之前发帖与你争论的关键所在,进一步论述见下文。

3、规范分析VS实证分析

我记得之前说过这里有一种道德标准在里面,因为吃饱、穿暖本身就是对消费者福利的一种度量,这是规范分析(nomative analysis),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是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本身并不涉及任何的福利测度问题,因此,你如果非要加进一个福利标准进来,自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悖论。

但是,加入福利标准也绝不是不能处理,无非是在原来的规划下加入几个反映福利标准的约束罢了,比如说像hhgxyzp想要说明的问题,不如就定义每个消费者每天消费的粮食必须不低于10斤(也就是吃饱,这要比MU=0实在得多),加入这个约束后再重新解效用最大化问题,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当然就同原来不一样,这里关键一点是,加入的这个约束是一个福利标准,是规范分析,这与之前的问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1、在新古典的框架内最优化的含义咱们理解,与你并无不同!

2、吃饱怎么又扯到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法上哪?吃饱至多也就是在效用上如何定义的问题,和应该不应该有何关系呢?难道吃饱与否要用价值观来判断?如果我们不是学了这些经济学的话,大概谁都知道吃饱是怎么回事,而且大家也都能相互理解别人的饱是怎么回事!版主你说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22:24:00
以下是引用hhgxyzp在2007-10-7 22:12:00的发言:

1、在新古典的框架内最优化的含义咱们理解,与你并无不同!

2、吃饱怎么又扯到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法上哪?吃饱至多也就是在效用上如何定义的问题,和应该不应该有何关系呢?难道吃饱与否要用价值观来判断?如果我们不是学了这些经济学的话,大概谁都知道吃饱是怎么回事,而且大家也都能相互理解别人的饱是怎么回事!版主你说呢?

你没理解我的意思

无论你是否同意,我都坚持“吃饱”是一个带有价值的判断,效用函数本身并没有“吃饱,吃七分饱”这种含义,效用最大化只关心最优时消费者的消费量是多少,最优的效用值是多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7 23:25:4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22:27: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7 21:58:00的发言:

    但是人类的所谓逻辑推理理性达不到社会和谐、人类和平的认识,不等于说其它理性比如说信仰理性达不到。比如说佛教对于人类社会有其深刻的认识,如果按照佛教所主张的方式生活,人类的和平指日可待。从某种意义上讲,佛教这种直觉、信仰式的理性,实际上是在逻辑推理理性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对于逻辑推理性的一种直觉的把握。从个人到社会的推理过程实在太过于复杂,于是我们干脆不要去讲推理了,直接用一种和平的、利他主义的、天人合一的信仰来代替这种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这难道不是一种理性吗?

如果按照佛教所主张的方式生活,人类的和平指日可待。但那种社会还能有什么发展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与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22:31:00
以下是引用hhgxyzp在2007-10-7 22:12:00的发言:

1、在新古典的框架内最优化的含义咱们理解,与你并无不同!

2、吃饱怎么又扯到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法上哪?吃饱至多也就是在效用上如何定义的问题,和应该不应该有何关系呢?难道吃饱与否要用价值观来判断?如果我们不是学了这些经济学的话,大概谁都知道吃饱是怎么回事,而且大家也都能相互理解别人的饱是怎么回事!版主你说呢?

再比如你之前将经济学和佛学作比较,实际上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里面

佛学是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在里面,没有这个道德标准,佛学的内涵也就失去了

但经济学则努力去除主观的标准,比如像效用最大阿,利润最大阿,Pareto最优阿,这也正是Positive analysi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22:42:00
以下是引用jerryliu在2007-10-7 20:02:00的发言:

这里讨论的问题关键还不是局部非厌足性问题,而是消费者的“理性”到底该如何定义。(这里的理性不是指偏好的完备性和传递性,而是指消费者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

1、坚持局部非厌足性

此时问题就好处理的多,因为在局部非厌足性下,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时,其MU一定是严格大于零的,此时不存在所说的悖论,具体的证明在上个精华帖中讨论的很详细,这里不再赘述。

2、放松局部非厌足性

如果放松掉局部非厌足性,这就意味着消费者一定存在着厌足点。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在hhgxyzp所说的三个条件下,消费者的厌足点一定在预算约束集之外。这是因为,如果厌足点在预算约束集之内,就意味着消费者在达到效用最大化时仍有收入没有花光,那么剩余的收入所能带来的边际效用一定为零,则与hhgxyzp所说条件3矛盾。

因此,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时一定在预算约束集的边界——预算约束线上取到。

但此时,消费者的理性(追求效用最大化)就和hhgxyzp所说三个条件矛盾。以下为证明:

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时,一定意味着消费者最优的配置了资源。然而,消费者将所有收入全部花光(上文已证明)时,其收入的边际效用仍为正,将收入视为除食品之外的其他复合商品,这就意味着复合商品的边际效用为正,那么消费者总可以减少在食品上的支出,而增加在复合商品上的支出,从而增加总效用,也就是说,消费者没有最优的配置资源,或者说,消费者没有达到效用最大化,亦即,消费者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从而推出矛盾。

那么,hhgxyzp所说的“吃饱、穿暖(不是吃好、穿好呀!)意味着MU=0是常识”,这一点我觉得根本没法说,因为“吃饱、穿暖”完全是消费者的内心感受,你怎么就知道消费者对于吃饱穿暖的定义一定是MU=0呢?这也是sungmoo版主之前发帖与你争论的关键所在,进一步论述见下文。

3、规范分析VS实证分析

我记得之前说过这里有一种道德标准在里面,因为吃饱、穿暖本身就是对消费者福利的一种度量,这是规范分析(nomative analysis),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是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本身并不涉及任何的福利测度问题,因此,你如果非要加进一个福利标准进来,自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悖论。

但是,加入福利标准也绝不是不能处理,无非是在原来的规划下加入几个反映福利标准的约束罢了,比如说像hhgxyzp想要说明的问题,不如就定义每个消费者每天消费的粮食必须不低于10斤(也就是吃饱,这要比MU=0实在得多),加入这个约束后再重新解效用最大化问题,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当然就同原来不一样,这里关键一点是,加入的这个约束是一个福利标准,是规范分析,这与之前的问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我认为吃饱是MU=0,是早于序数效用理论生成时间的,更早于偏好理论成型时间;所以,我们若使用边际效用理论,应当认可这个约定,除非找出边际效用理论的矛盾之处而抛弃使用这个概念。我想“常识”大致就是指认可前人的观点。

对“吃饱”的概念,我不认为属于规范分析,还是一种实证分析,仅仅表明消费者一种欲望满足状态,这属于“是什么”的概念,是生理等非预算约束下的一种消费极限。这是一种存在的事实。

回到hhgxyzp的问题,hhgxyzp是在陈述非餍足假设下的理论结论与自己认知的现实的矛盾。

非餍足假设下的理论结论只承认理性(最大化)与MU>0,逻辑内洽,没有问题;

hhgxyzp则坚持事实存在吃饱,且吃饱与MU=0同涵义;可他还要坚持这是理性(最大化)的。于是逼迫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中选择一个:

1)承认偏好理论的理性有缺陷,理性应可容纳MU=0;

2)承认事实有吃饱,但吃饱不等于MU=0;

3)不承认吃饱这个事实。

我选择第一条。斑竹等人选择了第二或第三。

但选择第一条后,仍然没有完结,因为hhgxyzp还添了一个乱:他还坚持收入(钱)的MU>0,这样,即便认可了以上第一条,也仍然存在问题:当MU(食品)=0是,MU(钱)可能大于0吗?如果大于0,意味着另有欲望未满足,而这样就一定不是最大化(理性)选择,与理性又矛盾;只有当所有欲望都满足时,才符合理性。

所以,1)如果坚持理性,又坚持MU(食品)=0,就必须否定MU(钱)>0;2)如果坚持MU(食品)=0,MU(钱)>0,就必须否定这是理性选择;3)如果坚持MU(钱)>0,坚持理性选择原则,就必须否定单一品种的MU(食品)=0。

所以,我的观点是: 让理性容纳MU=0,同时上段三项中选择其一。这样理论内恰且与事实相符。

hhgxyzp自己需要做的是:放弃三个坚持之一:吃饱选择是理性的;是可以吃饱(MU食品=0)的;钱还是稀缺的(MU钱>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23:10: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0-7 21:47:00的发言:

如果理性理解为完备与传递,看不出为什么就排斥餍足点;如果理性理解为效用最大化,那么过餍足点的预算线也在餍足点上达到最大化,也不排斥。只有将理性理解为非餍足,才能排斥,但非餍足是理性(无论以上哪种理解)的必要条件吗?

“局部非厌足性保证了全局的非厌足”,保证的具体逻辑是什么?

前面一段说得极是。

  第二段,局部非厌足性是能够保证全局非厌足性的,因为在非厌足性的定义中,选择任意的正数e为很大很大,求极限就可以覆盖整个消费集,从而得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23:16:00
学者好斗.呵呵.精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8 06:28:00

大家讨论的比较激烈。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的关注。

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一个理论的空中楼阁

消费者选择理论中,有三个基本问题,需要人们认真思考和认真回答:

A,效用函数是一个单目标函数吗?B,效用最大化时边际效用为0吗?C,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吗?

西方经济学对这三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地回答,或者给出了肯定的假设。而现实中的消费者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从而,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就成了一个理论的空中楼阁——它很完美,但很荒谬、没有任何用途。

一、效用函数是一个单目标函数?

从“顶层设计”的思想来分析消费选择行为,构建消费者选择理论时,我们要问的问题是:对于消费者,是否存在一个单目标的效用函数?也即消费者最求的是效用最大化,但是,这个效用函数是一个单目标函数吗?

比如,张三是一个消费者,张三有两个需求,吃饱喝穿暖,从而,张三的效用函数可能是maxU,其中u是一个2维的向量。

从现实的观察来看,消费是追求的多个目标同时效用最大化。而是不是单一目标的最大化,也即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效用最大化。

二、满足最大化时,边际效用为0吗?

现有的主要经济学教科书往往都倾向于消费者满足最大化时,边际效用为0。可是,现实生活中,边际效用为0的情况不多,几乎没有。个人觉得,效用最大化时,边际效用为负值的情况比较多。

比如,任喝水时需要喝4杯水,那么,第5杯水带来的边际效用为负值—水喝多了对身体有好处。而第4杯水带来的边际效用为正值,第4杯水对身体有好处。

三、边际效用递减吗

边际效用递减往往也是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假设,问题是,边际效用是否递减,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有谁严格证明过边际效用一定是递减的?边际效用难倒不能递增,或者不变?

大家喝水时,确实感觉每一杯水的感觉有差异,但是这种感觉是否可靠?比如,一个杯子需要装100ml的水,一次往里倒10ml,每一个10ml的作用都一样。

我个人认为,构建消费者选择理论,要有先回答上述三个问题。西方经济学对上述三个问题大豆给出了肯定地回答,或者给出了肯定的假设。可实际上,现实中的消费者却给上述三个问题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者,他追求多目标的效用最大化,他的效用最大化时的边际效用为负值,他消费商品时的边际效用不一定递减。

而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他追求的是单目标的效用最大化,他的效用最大化时边际效用为0,他消费商品时的边际效用递减。

四、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一个理论的空中楼阁

西方经济学对消费者作出了现实相去甚远的判断或者假设,结果,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就成了空中楼阁,它很荒谬,没有任何用处,从来不能够指导实践。

学过西方经济学消费者选择理论的人都会深有感受,就是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选择理论从来都不能用于实践,从来都不能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也许它从来就没有打算用于指导实践。

五、西方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主观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结合

经济学研究久了,越来越觉得门格尔、杰文斯、希克斯、帕累托、马歇尔、费雪、萨缪尔森、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色彩太浓了。

他们首先认为人的总体感觉是决定消费者行为的源泉(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做法),然后认为边际效用递减、效用最大化时边际效用为0(这是典型的主观主义的做法)。最后,西方经济学家把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和主观主义的观点结合起来,构建了西方经济学解释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大厦,并持之以恒地用该理论来误导世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8 10:08:0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8 09:09: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7 23:10:00的发言:

  第二段,局部非厌足性是能够保证全局非厌足性的,因为在非厌足性的定义中,选择任意的正数e为很大很大,求极限就可以覆盖整个消费集,从而得证。

局部(local)非餍足假设可以保证全局的非餍足假设,这能够理解;但“局部假设”有没有“符合实际”的问题?有没有在某个区域(part)符合,而又在其它区域(part)不符合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8 09:28: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0-8 9:09:00的发言:
局部(local)非餍足假设可以保证全局的非餍足假设,这能够理解;但“局部假设”有没有“符合实际”的问题?有没有在某个区域(part)符合,而又在其它区域(part)不符合的问题?

  假设就是假设,本来就不符合实际情况嘛,这还有什么谈的呢?

  我早就说过,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厌足性情况,难道你有很多钱,你就得买一大堆土豆,每天吃几十吨土豆吗?新古典为了能够使得消费者决策有解,并且是有唯一解,才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假设啊。记住,这是假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理论推导的严密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8 10:52: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8 9:28:00的发言:

  假设就是假设,本来就不符合实际情况嘛,这还有什么谈的呢?

  我早就说过,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厌足性情况,难道你有很多钱,你就得买一大堆土豆,每天吃几十吨土豆吗?新古典为了能够使得消费者决策有解,并且是有唯一解,才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假设啊。记住,这是假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理论推导的严密性。

这就涉及方法论问题,任何一个假设都可以演绎出逻辑自恰的理论,但这个理论只有在假设的范围内具有正确性;超过假设范围就不能够应用。这样的理论用于解释与假设不符的实际,一定是不可能的,矛盾的。当谈论的焦点不是理论本身是否逻辑自恰、严密,而是是否能很好地解释现象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假设的条件与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

一个正确的理论标准如果定义为能解释现实的理论,那么评判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就不能不考虑这个理论的初始假设条件与事实在多大程度上相符,一个理论越是严密,就越能在解释现实时看出其假设条件不符合实际造成的矛盾,这时修正假设就是必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8 11:35:00
  这涉及到理论的严格性与现实性之间的权衡折中的问题,在新的数学工具出现之前,做出这样的假设也是可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8 14:43:00
以下是引用jerryliu在2007-10-7 22:31:00的发言:

再比如你之前将经济学和佛学作比较,实际上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在里面

佛学是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在里面,没有这个道德标准,佛学的内涵也就失去了

但经济学则努力去除主观的标准,比如像效用最大阿,利润最大阿,Pareto最优阿,这也正是Positive analysis


呵呵,版主啊!我对佛学一窍不通哦!所以,我连佛学两字都没提过。也难怪,几天来讨论了这么多的问题,张冠李戴也不稀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8 14:46: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0-7 22:42:00的发言:

我认为吃饱是MU=0,是早于序数效用理论生成时间的,更早于偏好理论成型时间;所以,我们若使用边际效用理论,应当认可这个约定,除非找出边际效用理论的矛盾之处而抛弃使用这个概念。我想“常识”大致就是指认可前人的观点。

对“吃饱”的概念,我不认为属于规范分析,还是一种实证分析,仅仅表明消费者一种欲望满足状态,这属于“是什么”的概念,是生理等非预算约束下的一种消费极限。这是一种存在的事实。

回到hhgxyzp的问题,hhgxyzp是在陈述非餍足假设下的理论结论与自己认知的现实的矛盾。

非餍足假设下的理论结论只承认理性(最大化)与MU>0,逻辑内洽,没有问题;

hhgxyzp则坚持事实存在吃饱,且吃饱与MU=0同涵义;可他还要坚持这是理性(最大化)的。于是逼迫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中选择一个:

1)承认偏好理论的理性有缺陷,理性应可容纳MU=0;

2)承认事实有吃饱,但吃饱不等于MU=0;

3)不承认吃饱这个事实。

我选择第一条。斑竹等人选择了第二或第三。

但选择第一条后,仍然没有完结,因为hhgxyzp还添了一个乱:他还坚持收入(钱)的MU>0,这样,即便认可了以上第一条,也仍然存在问题:当MU(食品)=0是,MU(钱)可能大于0吗?如果大于0,意味着另有欲望未满足,而这样就一定不是最大化(理性)选择,与理性又矛盾;只有当所有欲望都满足时,才符合理性。

所以,1)如果坚持理性,又坚持MU(食品)=0,就必须否定MU(钱)>0;2)如果坚持MU(食品)=0,MU(钱)>0,就必须否定这是理性选择;3)如果坚持MU(钱)>0,坚持理性选择原则,就必须否定单一品种的MU(食品)=0。

所以,我的观点是: 让理性容纳MU=0,同时上段三项中选择其一。这样理论内恰且与事实相符。

hhgxyzp自己需要做的是:放弃三个坚持之一:吃饱选择是理性的;是可以吃饱(MU食品=0)的;钱还是稀缺的(MU钱>0)。

呵呵!你们对我的问题的表述越来越比我深刻了!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2:25:00

  sungmoo三番五次地说,采用他所讲的间接效用函数或者值函数法,比用方向导数更为方便。这里再次申明,采用值函数的方式并不可取,甚至并不可行。因为在用罗伊恒等式求两个偏导以后,只是得到需求函数,根本不可能得到方向导数的概念。而他非一直要批判我为什么不用值函数,非要用方向导数。不是我不会用值函数,而是这里根本无法用值函数。sungmoo在这个问题上,坚持自己的错误,而且一向从新古典框架内部出发讨论问题,非要把新古典的东西往别人身上套。

  我早说过,学习经济学或者其它任何学科,有三个阶段,一是外行看热闹,二是进得去,能够用某一学科的话语体系讨论问题,三是出得来,逍遥自在。而我认为,sungmoo总是以为别人不太懂新古典经济学,总是以为别人都不知道那些数学细节,然后从新古典的常规逻辑出发,去讨论问题,并且认为别人只要超出了新古典框架提问,就是不正确的提问方式。

  显然,我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典型的学习第二阶段的思维方式,即只是进去了,但是远远没有出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2:35:00
以下是引用hhgxyzp在2007-10-8 14:43:00的发言:


呵呵,版主啊!我对佛学一窍不通哦!所以,我连佛学两字都没提过。也难怪,几天来讨论了这么多的问题,张冠李戴也不稀奇!

呵呵,有点晕。

不过妄谈佛学,罪过罪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4:42:00
以下是引用witswang在2007-10-5 17:21:00的发言:

2、两种商品的情况

消费者最优决策写成:Max U=U(X,Y) s.t. PxX+PyY=MX>=0,Y>=0。约束条件实际上设定了预算区域为一个三角形区域。

这时候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效用函数的驻点在预算区域内,即存在所谓魇足的情况

首先我们假定效用函数存在驻点,这对应于单变量函数的第(1)种情况,即效用函数驻点小于预算所允许的最大值的情形。这种情况一般不是教科书分析的典型情况,因此一般读者可能不太熟悉,不过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是存在的。因此,消费者行为理论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例子,主要应该以数学分析为主,从数学上找出所有可能情况。

这时候效用最大化决策是内点解,消费者在达到效用最大化时,收入还没有花完,还有剩余。即最优解处于预算区域的内部,属于预算区域的内点,而不是在预算线上。这是真正的内点解。如果最优选择刚好在预算线上面,这称为边界解,它不是角点解,也不是内点解。

在效用函数的驻点处于预算区域的内部而不是边界上时,有约束最优解与无约束最优解的结果是一样的。达到最优消费组合时,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等于零,而且当效用函数可微时,在最优点,效用函数沿各个方向的方向导数都等于零。这是因为效用函数在最优点的两个偏导数都等于零,从而它沿任何方向的方向导数都等于零

当最优点是内部解时,从最优解出发,可以沿着任何方向进行调整,XY可以同时增加,也可以同时减小,也可以一个增加一个减小。

如果把吃饱定义为效用函数对于每个决策变量的边际效用(偏导数)为零,这种定义在效用函数的驻点在预算区域之内的情况下是符合理性选择的,这时候我们可以单独说每一种物品都吃饱了。即在最优解处,效用函数关于X的偏导数为零,因此我们可以说X吃饱了;在最优解处,效用函数关于Y的偏导数为零,因此我们也可以说Y吃饱了。这时候人们的理性选择即最优点,意味着人们对于每一种物品都吃饱了。

在这种定义下,我们可以不用考虑预算约束,直接只考虑消费目标即效用函数本身。也即,这时候,在数学上,有约束最值问题与无约束最值问题的解是一回事,有约束问题的解可以简化化无约束问题的解。这时候我们可以不考虑预算约束的影响,而直接考虑怎样“绝对地”在生理上吃饱。这种吃饱显然也是符合理性选择的。虽然我们把有约束情况下的最优选择定义为理性选择。

如果我们把吃饱定义为效用最大化决策对于每个决策变量的边际效用(不再是偏导数)为零,这种关于吃饱的定义在效用函数的驻点在预算区域之内的情况下也是符合理性选择的。由于最优点是预算区域的内点,因此在最优点,消费者可以向任何方向进行调整;因此当然消费者可以只增加某一种物品的消费量而不改变其它物品的消费量,即从最优点向X正方向调整与向Y轴正方向调整。这时候,在微量调整范围内,可以说XY的调整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单独增加X消费一单位(或者一个微分量),可以不减少Y的消费,单独增加Y也一样。因此,此时效用最大化决策的边际效用效用函数的边际效用是一回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效用函数的边际效用与效用最大化决策的边际效用在有多个物品的情形下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而通常的教材则并没有对此清楚地阐述,本文仔细研究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成为教材的补充。也希望这里的回答能够给许多经济学学生一个更加清晰的概念框架。

1)谁说“驻点”在预算区内,效用函数一定在驻点取极值?(驻点与极值点还是不同的)

驻点(1,1)显然不属于argmax{u=(x-1)^3+(y-1)^3+2,s.t. x>=0,y>=0,x+3y<=40}

由x与y在效用函数中的等价性,而x的价格却是y的1/3,故在预算区的某个子集上,消费者只会购买x而不购买y。(40,0)是最优解。

2)如果最优点是内部解,且最优点唯一,x与y如何“调整”,只要调整了,就不再是最优点了吧?这里的“调整”是什么含义?

3)有一点不理解:“效用最大化决策对于每个决策变量的边际效用”中,请具体指出,决策变量都有哪些且只有哪些,“价格与货币收入”算不算“决策变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4:45:00
本来,不想再与witswang讨论任何问题的。不过witswang似乎一直想说些什么。这里就再简单说几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4:56:00

witswang能再明确说明一下什么叫“效用最大化决策对于每个决策变量的边际效用”吗?

个人才浅,只知道:对于既定价格与货币收入,“效用最大化决策”指各种商品的Marshallian demands(它们都是给定价格与货币收入的函数)。个人的能力实在有限,只能认为,“效用最大化决策”对于“商品量”不能再求偏导数(因为决策就是以“商品量”来体现的);而只能对价格与收入求偏导数,但这样得到的偏导数不可能有“边际效用”的意义。

退一步讲,对于既定价格与货币收入,如果“效用最大化决策”由间接效用函数综合体现(这可是witswang三番五次反对的),间接效用函数对货币收入而言的偏导数,倒有些“边际效用”的意味。

请witswang谈,什么叫“效用最大化决策”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5:23:00

请witswang睁大眼睛(对于witswang的眼睛,我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仔细看看别人与自己分别都说了哪些,再下结论。

至于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掩盖你说过的什么,你尽情采用“你的效用最大化决策”吧。

不知这次是否又会给witswang带来什么不适与火气。

(顺便提几句——既然你也愿意在此贴扯上一些别的,

我怎么感觉:在一套主题的各贴子里,你的观点可以随时变化啊?虽然这些变化好像是被迫的,而且很让你有些火气。当然,这也许正是你的可爱之处:虽然不说出“自己错了”,但可以承认“别人是对的”。

比如,最开始坚持“对于公理本身合理性的讨论属于几何学问题”——所谓“几何学是必须要讨论公理体系的选择问题的”;然后,又说这方面经济学与几何学是不同的——所谓“对于几何学,sungmoo说的是对的。但是对于经济学,则不完全一样。经济学毕竟是研究现实问题的,必须考虑一个公理的现实合理性”。

对于此,我可以明确再重申我的观点——即便已经重申几次了。

关于“经济学公理的合理性”的考虑是否仍要依据“经济学公理”?

或者,“经济学公理”的内容是否要说明“什么经济学公理才是合理的”?

不依据“经济学公理”的讨论,是否算“经济学讨论”?不依据“经济学公理”所分析的问题,是否算“经济学问题”?

如果“经济学公理”中必须有一条要提供“判定公理是否合理的标准”,那么该阐述是否适用于该公理自身?

好一个“跳出来”!如果问题的性质还没有区分清楚就“跳”,恐怕只会跳到悖论的陷阱里。

另外有一个逻辑也许需要指出:对于问题性质的区分,并不表明要反对讨论该问题,而是强调须分清要在什么样的逻辑下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5:25:00

我对我的食言感到抱歉,我对可能引起witswang不适而抱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6:4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0-9 14:56:00的发言:

对于既定价格与货币收入,“效用最大化决策”指各种商品的Marshallian demands(它们都是给定价格与货币收入的函数)。个人的能力实在有限,只能认为,“效用最大化决策”对于“商品量”不能再求偏导数(因为决策就是以“商品量”来体现的);而只能对价格与收入求偏导数,但这样得到的偏导数不可能有“边际效用”的意义。

我是这样理解(另贴中witswang没有反驳): 效用U的受预算约束最大化的值是Umax,这个解在某个“消费束”上实现,这个消费束位于一定的货币收入与价格所决定的预算线上。这样理解下,沿着预算线还有很多个消费束,U会随着这些消费束(都在预算线上)的变化而变化,于是有U对这些消费束变化的偏导数。这就是预算线方向上的偏导数,这样的偏导数有边际效用的意义。

我认为witswang的错误不在于没有这个方向导数或边际效用,而是没有必要再去求这些偏导,因为受束规划本身已经考虑过这些偏导并求得了该偏导=0的点,就是Umax点。

在求Umax=U(X)S.T. XP=M 过程中,不就是先求偏导再令其等于0求得的消费束Xmax的解吗?Umax不就是求方向偏导数的结果吗?为什么还要反过来再讨论X沿着M-P线的变化对U的影响?

进一步的错误是,这个方向偏导数等于0,根本不意味着“满足”,与MU(食品)=0完全不是一个意义,只意味着受束下的最大化,是相对的最大化;一个是单品的无约束最大,一个是多品组合的有约束最大化,意义上有清楚的区别。

进一步就与sungmoo的说法吻合了。消费束的组合效用U(假定存在)在不同的预算约束下有无数个MU(对预算线上的X)=0,也就有无数个受束的Umax=U(m,p),这就是值函数。 Umax对m和p可以进一步求导,但那是Umax的一阶偏导数,是U的复合偏导数。

我个人的观点是,这Umax=U(m,p)在某个预算线(ms,ps)过餍足点时达到最大,得到:max—Umax(ms,ps)。是相对最大里面的绝对最大。只要承认U是递增收敛的,一定有这样的结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9 16:52:1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7:00: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0-9 16:48:00的发言:我是这样理解(另贴中witswang没有反驳):效用U的受预算约束最大化的值是Umax,这个解在某个“消费束”上实现,这个消费束位于一定的货币收入与价格所决定的预算线上。

经济学里,ruoyan所说的这个“Umax”就是“间接效用(函数)”,这个解在其上实现的“消费束”就是Marshallian demands。它们都是货币收入与价格的函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7:07: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0-9 16:48:00的发言:

我认为witswang的错误不在于没有这个方向导数或边际效用,而是没有必要再去求这些偏导,因为受束规划本身已经考虑过这些偏导并求得了该偏导=0的点,就是Umax点。

在求Umax=U(X)S.T. XP=M 过程中,不就是先求偏导再令其等于0求得的消费束Xmax的解吗?Umax不就是求方向偏导数的结果吗?为什么还要反过来再讨论X沿着M-P线的变化对U的影响?

进一步的错误是,这个方向偏导数等于0,根本不意味着“满足”,与MU(食品)=0完全不是一个意义,只意味着受束下的最大化,是相对的最大化;一个是单品的无约束最大,一个是多品组合的有约束最大化,意义上有清楚的区别。

先且不谈witswang的说法有没有错误,我的观点是:如果使用间接效用函数,问题的分析会很简洁:可以很直接地分析hhgxyzp的三条假设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这么简单的意思,不知witswang为什么就是看不清。witswang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不得而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7:31:00
以下是引用ruoyan在2007-10-9 16:48:00的发言:我个人的观点是,这Umax=U(m, p)在某个预算线(ms, ps)过餍足点时达到最大,得到:max—Umax(ms, ps)。是相对最大里面的绝对最大。只要承认U是递增收敛的,一定有这样的结果。

再重复一下12楼的内容:

consumption set: C

consumption bunch: x∈C

direct utility: u(x), from the preference on C

prices: p

income: m

Marshallian demands: x(p,m)∈argmax{u(x), s.t. x∈C, p'x<=m}

indirect utility: v(p,m)≡u[x(p,m)]

以上只是一般表述,并不必然要求argmax{u(x), s.t. x∈C, p'x<=m}非空且是单元素集。

经济学讨论的是:

1)什么条件下(越一般越好),argmax{u(x), s.t. x∈C, p'x<=m}非空——存在性

2)什么条件下(越一般越好),argmax{u(x), s.t. x∈C, p'x<=m}是单元素集

进一步,经济学假设可以采用微积分的方法讨论这个问题。

**************************************

To ruoyan:

“某个预算线(ms, ps)”这种说法可能不恰当。如果存在全局饱和点,预算约束“x∈C, p'x<=m”中p的各分量与m未必非要以同一比例s变化去“碰到”该饱和点,就该规划而言,它们都是外生且相互独立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21:46: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0-9 17:00:00的发言:

经济学里,ruoyan所说的这个“Umax”就是“间接效用(函数)”,这个解在其上实现的“消费束”就是Marshallian demands。它们都是货币收入与价格的函数。

是的,Umax=间接效用,sungmoo说法更规范。为回答witswang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间接效用函数”是前在的一个规划解的形式,是通过U对给定预算线上的X求偏导并令其为0得到的。无须再去讨论这个dUmax/dxxpx=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22:03: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0-9 17:07:00的发言:

我的观点是:如果使用间接效用函数,问题的分析会很简洁:可以很直接地分析hhgxyzp的三条假设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同意。但要有结论,要去掉局部非餍足假设,承认dv/dm=dU/dm=0是可能的,且在这个点上,实现dU/dxn=MU(xn)=0

否则,没有MU(xn)=0的地位,无法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22:0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0-9 17:31:00的发言:

再重复一下12楼的内容:

consumption set: C

consumption bunch: x∈C

direct utility: u(x), from the preference on C

prices: p

income: m

Marshallian demands: x(p,m)∈argmax{u(x), s.t. x∈C, p'x<=m}

indirect utility: v(p,m)≡u[x(p,m)]

以上只是一般表述,并不必然要求argmax{u(x), s.t. x∈C, p'x<=m}非空且是单元素集。

经济学讨论的是:

1)什么条件下(越一般越好),argmax{u(x), s.t. x∈C, p'x<=m}非空——存在性

2)什么条件下(越一般越好),argmax{u(x), s.t. x∈C, p'x<=m}是单元素集

进一步,经济学假设可以采用微积分的方法讨论这个问题。

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