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称地方债总体安全 须警惕个体风险 宏观经济财新网
中诚信创始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今天(5月28日)在北京表示,无论从总量、结构还是机制上,中国地方债务风险依然总体可控,不存在系统性风险。
他认为单个债务违约是有必要的,有助于行业规范发展,助于全行业思考。他是在“穆迪-中诚信国际第六届风险年会”上表达上述观点的。
中诚信国际研究部副总经理张英杰在做专题演讲时预计,以2010年审计署口径为基础,从城投债余额、代发国债、融资平台贷款及其他项目口径估计,2012-2013年地方ZF债务规模在13万亿至15万亿元。
张英杰认为,地方ZF的债务规模不是风险考量的唯一关键指标,目前看,资金需求与债务投向相匹配;财政与债务规模相匹配,财政税收能够支撑债务;信贷规模与融资环境匹配,因此,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未来两三年偿债高峰,地方ZF将继续借新还旧,但债务规模总量仍在安全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方ZF债务没有风险,张英杰表示,由于地方ZF、融资平台与影子银行通过信托等方式相互关联和渗透,而房地产市场受到调控压力,地方ZF又有较为严重的地方财政的依赖,这加大了融资平台风险。
他提醒,需要警惕个体信用风险。债务与经济增长的背离,结构转型也遇到阻力,实体经济波动已经传导到地方融资平台,加大了违约风险。
他解释称,当前的融资平台模式,缺乏清晰的法律构架,地方ZF没有成为真正的法律主体,应当清晰法律责任,使地方ZF真正成为债务的主体,减少中间环节交易成本,从根本上解决风险不对等;可以发行市政债,以通过立法加强监管和信息披露。
他还建议,如果通过利率市场化,将错装在ZF身上的手换成市场之手,金融体系控杠杆、实体经济去产能平稳进行,则风险不会聚集,也不会叠加上移,系统性风险可控。就近期而言,应该增加信息透明度,使得债务显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