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570 11
2007-10-06

清冷的湘江水里,双手和双脚都被布带和绳子捆着,女孩只能用脚使劲地蹬水游动。昨天,一名10岁女孩就这样在湘江里游了3个小时,从杜甫江阁一直游到了轮渡码头。其父母称,这次训练是为了锻炼女儿的水性,因为女儿梦想游过英吉利海峡,挑战吉尼斯纪录(《潇湘晨报》)。

  清冷的江水,一个被布带捆着双手的小女孩,3个小时的游泳时间,这种连成人都难以忍受的游泳训练方式,竟然发生在一个只有10岁的小女孩身上!用其父母的话说,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水性,实现女儿游过英吉利海峡的梦想,并挑战吉尼斯纪录。但谁都知道,如果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某种潜能,科学的方法是结合其身体发育实际,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并实行科学而严格的锻炼。这种清冷江水中被捆绑双手的长时间训练,分明已经超出了女孩的身体发育实际和承受能力。所以,这种残酷的行为,实质上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对孩子梦想的积极帮助和诱导,乃是为了挑战吉尼斯纪录!这种残酷行为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和锻炼孩子,而是为了家长疯狂的出名冲动!

  家长为了疯狂的出名冲动而对孩子施加残酷的训练,这种行为表面上看是家长为了孩子成名,进而拥有一切,但这种行为最终只能害了孩子。首先,这种行为是超出孩子身体极限的不科学的残酷折磨。不管孩子拥有任何发展的天赋,都只是一个孩子,都需要健康的成长做铺垫以成就未来。而家长的这种为激发天赋而实施的残酷训练方式,不仅不能使孩子对天赋的发展拥有兴趣和信心,反而只会拥有麻木、病态的专注和失去兴趣的机械重复,在这种心态下,如果稍有发展的不顺或者成功希望的暂时消逝,孩子都将难以承受和面对,这种过高的期望和疯狂的成名冲动,催生的是只能接受胜利不能面对失败的机器,如果一个孩子成为这种机器,那么孩子的一生就相当于被提前到来的定位给毁灭了。这种生理被残酷所摧残、心理被偏激所左右的孩子,不是毁了又能是什么呢!

  其次,任何一种残酷训练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不安全的隐患。就象清冷江水被捆绑双手的小女孩一样,腿脚抽筋、呛水、溺水、体力衰竭等等的意外随时都可能发生,虽然有父母的照顾,但没有科学的救护措施,没有可以控制的有效条件,孩子没有适合发育特征的生理应急承受条件,使孩子时刻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这种残酷的训练,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发育而言,也时刻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所以,这种疯狂成名冲动下的变态残酷训练,只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杀手,只能从生理上害了孩子,并可能为孩子今后的健康埋下不可挽回的隐患!

  疯狂的成名冲动只会害了孩子,但生活之中类似的冲动却在接二连三的上演,女童张慧敏为实现父亲的伟大计划,从海南一路长跑进京;年仅2岁半的双流女童颖颖还将在父亲的安排下,于明年6月北京奥运会之前,完成五岳的登高之旅,等等。这些疯狂的成名冲动背后,往往就是残酷的折磨和惨无人道的训练计划。我们绝不能让疯狂的成名冲动害了孩子!这些疯狂行为不仅需要有关部门依照《未成年人保护法》予以严惩,而且还需要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对家长丧失理性的教育理念进行拯救性质的积极干预。这些不仅亟需,而且非常必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们赶紧行动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0-6 09:11:00

冲击吉尼斯 家长的美梦孩子的噩梦

今年8月,海南8岁女孩张慧敏徒步从海南跑到北京。无独有偶,10月2日的湖南长沙,10岁女孩黄澧双手双脚被布带捆着,在清冷的湘江水中“游”了3个小时。其父母称,这次训练是为了锻炼女儿水性,因为女儿梦想游过英吉利海峡,冲击吉尼斯纪录。(10月3日《潇湘晨报》)

  所有这些举动,都假以梦想的名义。可以想象,黄澧这次“到中流击水”,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张慧敏的“千里长跑过暑假”,曾引发广泛质疑,可事后,“太阳”照常升起,还升得更高了。张慧敏的父亲已经宣布,明年会带着女儿跑步去拉萨。目前还无从得知,他对可能的高原反应如何应对,也许他从没考虑过此问题。

  有部电影叫做《兵人》,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未来世界的战士,一出生就被植入电脑晶片,没有所谓的个人身分、性格,只奉惟一原则……我突然觉得,这些为此等梦想所累的孩子,很像是一个个兵人,单一的梦想、单一的童年、单一的未来……

  我更愿意把这些家长的行动,看作是匪夷所思的实验,他们未成年的孩子成了实验品,付出的是这些孩子的健康和童年的代价,收获的是也许并不存在的梦。我真的在这些事例中。看不到任何梦想的影子。相反,魔鬼式训练是这些父母常用的手段。这一切,都是假以梦想的名义。

  企图让孩子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父母,即使孩子某一天真的成功横渡了,上了吉尼斯纪录,又如何?一口一个为孩子圆梦,有时我真的不知道,这到底是谁的美梦,谁的噩梦。

  只有一声叹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09:12:00

疯狂的家长和小人物的梦想

  很不悦,又看到一个中国父亲的疯狂计划。据《华西都市报》9月29日报道,一名年仅2岁半的双流女童颖颖就将在父亲的安排下,于明年6月北京奥运会之前,完成五岳的登高之旅。

  在一个月前,海南长跑女童张慧敏刚刚实现了他父亲的伟大计划,从海南一路长跑进京。这个计划把中国女孩的潜能推到了极致,也许真的能称得上是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不过,在我们的神经已经被小慧敏父女俩震撼的麻木之后,这位成都的父亲仍然又给我们来了一次猛烈的冲击。颖颖还只是一个幼儿,两岁半的年龄实在是太小了。以如此之小的年纪就要征服五岳,这位父亲的想法真是太出格,也太离谱了。古人云,自古英雄出少年。现在看来,中国的父亲们打造新一代英雄的野心,已经让他们等不及让自己的孩子长成为少年了。既然目标只有一个,既然早晚都得成名,那么何不就从幼儿开始,何不就从襁褓之中的婴儿开始?

  这位疯狂的父亲也试图向媒体回答这个计划的合理性。他的理由是,颖颖对攀爬这项运动有着一种本能的喜好。他说:“我女儿非常喜欢这项运动,从小看到楼梯、台阶就很兴奋。我们对女儿的培训其实也是一种玩耍。”我们不否认,孩子对攀爬运动会有偏好。记得前一段时间看过一个关于著名的法国“蜘蛛人”阿兰·罗伯特的纪录片。他曾经徒手攀上过上海的金茂大厦。这部纪录片印象深刻的一段镜头是,他的几个孩子也喜欢攀爬,喜欢在家里爬上爬下,片中他的一个只有两三岁大的孩子竟然徒手爬上了衣柜的顶部,触到了天花板。也许,就攀爬的基因和天赋来说,法国蜘蛛人的孩子可能比成都的小颖颖更有优势,可是,阿兰·罗伯特并没有这样的计划。小“蜘蛛人”们享受着攀爬的乐趣。可是对我们的小颖颖来说,这一爱好已经变了味,这与其说是一个壮举,倒不如说是一场荒唐的生物试验。

  在家长制的浓厚社会氛围中,和一位固执的家长谈《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很不着边际的一件事。也许在这位家长看来,法律是为了孩子好,他这样做也同样是为了孩子好。他并不讳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的女儿出名,是为了她的将来。这位家长似乎有充分的理由能够说服自己,去干这件事情。

  在这个时候,我们也许应该尝试去理解这位家长的复杂心理。我们应该看到,每一个人都想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都会为了能够拥有一份光荣而产生梦想。可是我们这个社会能够让人有尊严生活的机会是如此的供求失衡。因此,对于当今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来说,依靠更加极端的自虐和强迫孩子从事某项运动,是他们从济济无名、庸庸碌碌、穷困潦倒的生存状态中摆脱出来的并不多的选择。当然,这还要将自己的行动和奥运、国家、民族等宏大概念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行为具有了神圣的属性。这样在逻辑上也就相对圆满了,不但可以说服自己,而且可以吸引媒体。

  这位家长也许正是这样一位社会普通人士,这一生似乎除了中大奖,改变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手段也不多。也许正是出于这种生存的焦虑,所以要替他的女儿未雨绸缪。这种良苦的用心不止是小颖颖的父亲有,小慧敏的父亲也有,杨丽娟跳海自杀的父亲也有。他们都是三个女孩的父亲。从这些事情来说,我们不是要否定这些社会小人物的追求光荣与梦想的正当性,而是要看到,在当今社会,穷人成名的代价太大了。

  在这一个个父亲们疯狂的计划中,都赌上了健康和生命。这么做到底值不值?杨丽娟的父亲已经无法回答了。也许在其他两位父亲看来是值得的,但是对于那些在当今生活得特别有尊严的人来说,他们也许更会嘲笑这种穷人登龙术的笨拙。

  只是那个可怜的孩子还要每天步行20里,谁能从他父亲的计划中拯救出来?但愿,我们的药商们能够发明一种特效药,可以让人由疯狂变成理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09:32:00

确实有些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6 10:17:00
现在有些家长思想存在问题,出生几个月就参加各种各样的选秀活动,到处拉票,还美其名曰锻炼孩子,不知道这样的活动究竟有多大的锻炼和教育意义。媒体在有些问题上面也应该负责任,感觉 一些的娱乐媒体纯粹是在误导观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8 15:23:00
国家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该对此进行制止,不要让这些所谓的父母继续对孩子进行摧残。看来,我们的人权保护意识还是很薄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