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一个伟大“误会”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 重庆理工大学
(说明:本文纯系自己突发奇想,不是学术论文,也并不严谨;未完整参考他人文献,有零星片段且用“有学者指出”等做标记)
“Ma”,妈,最动听的音节,温暖一生。各国语言差异甚远,但“MaMa”发音却惊人一致。为什么呢?
一、“Ma”的发音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即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
(1)从韵母看,a音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发a音,从生理看,开口音,最为自然。因为舌位低的a比舌位高的i 、u 、ü容易发,不圆唇的a比圆唇的o 、u、 ü更省力,容易发;最响亮清晰,效应最大。一些学者证明,在最早婴儿哭声中,只有元音。在1岁前,且多为a音(有人统计, 最初发音中a音占2/3。)
(2)从声母角度来看,发m音最符合“成本效益”
从发音部位看,辅音双唇音m和鼻音m比舌根音相对最容易发出,容易掌握。发m音时上下唇闭紧,打开鼻腔通道,从鼻腔冲出成声,是最为自然的发音。
(3)“Ma”音,最符合成本效益
两个最为自然地音,凑到一起,如啼哭,发自然长音a,吮乳时口腔封闭,气流由鼻腔冲出,自然发出m,所以,“Ma”音是最自然而简单的发音,是“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不是语言影响的结果,并不真正叫“妈”,是个美丽的误会。
“Ma”音符合婴儿发音特点,也是其本能上体力精神上的“自然偷懒”,口腔呈自然张开,最易发出, 无需费力,无需意识,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可以解释,全世界妈为什么都叫“Ma”。
(4)“MaMa”属于叠音,也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有人统计,1岁时,其发音中有47%是叠音;“MaMa”恰恰符合这一特点。
从这个角度,不可小视婴儿,一开始发“Ma”,最更符合发生学与发音学的规律。
二、“Ma”在“沟通功能”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从上可知,“Ma”音起初没意义,是误会。 婴儿没有足够的意识进行创造。“Ma”作为张嘴吐气自然结果,无意发出“ma”音,但最先听到的是哺乳的妈妈,听到这个音,妈妈便会看小宝宝。重复数次,婴儿本能地懂得,只要发出mama音,最经常接触到的物体(如“人”或“乳房”)就会来身边。(据查,英语mamma,西语的mama,德语Mamma、法语mammelle均为“乳房”之意)。而妈也就会“主观”地认为宝贝在叫自己。有专家说,因为婴儿很可能将Ma音与面前的人或乳以条件反射的方式联系起来,逐渐固化了婴儿认识。
也有学者解释:因饥饿而大哭叫时,唇呈闭合,软腭向下,这样便发出了ma音。也有人认为,吃奶时伴有轻微鼻音,ma是吃奶时能发出的唯一的,即满足的声音。嘴里没奶时,m后就自然跟着一个最容易发出的a音,“Ma”。
站在从沟通功能来看,也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Ma的出现,也是表达的需要与自然偷懒(最小代价)的冲突结果。“Ma”音可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消耗; “m-a” 发音与以条件反射的方式与最近的“妈乳”对象关系, 强化最终达到稳定。这种自然构建,比认为构建要省力的多。当然母亲对这一音的应对也很重要。不可小瞧婴儿,“Ma”叫一声,代价最小,但效应多多。
三、“Ma”符合婴儿认知本能甚至生物进化中的“成本效益原则”
语言是具有意识智能的人创立的,婴儿不具备。但只要是活物(包括植物),都会有一种“趋利避害(即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且回避风险)”的本能。连单细胞生物都会“趋利避害。“成本效益原则(取决于对利和害认识及趋避行为) ”是婴儿(这个生物)的本能,当然,也是人性的本能。
当然,灵长类的认知机制也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即用最小的努力认知最多的信息。国外有学者指出,婴儿具有惊人吸收能力,接受各种刺激,形成与之适应的能力。 也有学者指出:但“m-a” 发音并不是在认知之后再记忆语言的,仅当做一种声音存入其潜在的意识之中,认知力增强后就会一下子明白起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成本效益原则”是最大的潜在驱动力,使生物优胜劣汰向高级进化。 随着婴儿成长,认知和分析能力增加,能更高效地指导趋利避害行为。
“m-a” 发音恰是人出生干的第一件最富有“趋利避害(即能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收益,且寻得安全与温暖)”的事情。
我想,“Ma”是最小代价的发音。对至亲至爱的人,也许只有最省力的词才能表达出最真挚的感情吧(想起了赵本山的小品,一对老夫妻,老头每次说话就1个字,但那是夫妻默契,是人生精华吧)。
(说明:本文纯系自己突发奇想,不是学术论文,也并不严谨;未完整参考他人文献,有零星片段且用“有学者指出”等做标记) (作者 重庆理工大学 何雪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