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7-10-11 23:45:00
以下是引用bluesssky在2007-10-11 23:36:00的发言:另外,您好像一直觉得我不知道在具体核算时可支配收入该怎么算。我只能说,这个东西我相当了解,之所以一直没说是因为它并没有触及到我想说的东西。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知道的话,我不理解你说的“没有必然关系”的意义。

我的理解是,本来,GDP就是表示成的可支配收入的形式的(公众与政府的),粗线条地分解——这也正是本题计算的关键,之所以实际统计的可支配收入不是这样,是因为实际统计时还有大量具体的项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1 23:50:00

如果你不愿意认为“收入法”其实表达的就是各种“可支配收入”之和——即使是粗线条地分解,你也不愿意这么认为,咱们也许不必继续讨论了。这是根本分歧所在。

再讨论下去,也不会有结果的。

重申我的观点: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外来的分享”,“收入”就是“可支配收入”,但由于有了折旧、政府等等,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小”,分离出去的部分越来越多。也就越接近实际统计层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1 23:54:00
以下是引用bluesssky在2007-10-11 23:36:00的发言:储蓄S=Y-C-G=(Y-T-C)+(T-G)。后面两个括号分别对应家庭储蓄和公共储蓄。没有所谓“外贸部门储蓄”。在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里,没有这个概念。NX=Y-C-G-I=S-I

那只能说我们看到的书不同了。如果你只把储蓄定义到这个层次,那就看楼主的书中的“储蓄”要定义在哪个层次上了。(看楼主的书中的答案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2 00:04:00
以下是引用bluesssky在2007-10-11 23:36:00的发言:我身边只有我一个人,没法找人商量。如果您没有100%地肯定您是对的(关于这道题),请您一定找一个您绝对信得过的人和您一起看一下。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就先到这时吧。我实在没有力气再说下去了。

我当然不敢肯定我一定对了。最好是能见到出题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2 10:20:00

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想两位有个答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2 10:24:00
以下是引用withbobo在2007-10-12 10:20:00的发言: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想两位有个答案

我的答案就在12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2 10:38:00
sungmoo可不可以留个邮箱或者QQ之类的,方便我向你请教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2 12:33:00
以下是引用withbobo在2007-10-12 10:20:00的发言:

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想两位有个答案

我的答案在2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3 22:47:00
发贴心情
国内生产总值的算法

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万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GDP(GNP)=C+G+I+NX

和政府预算赤字有什么关系?怎么解?

1 公共储蓄即政府储蓄是税收-政府购买,也就是你说的政府预算赤字,-200
私人储蓄是国内生产总值-政府税收-消费,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是,4100-3800=300
则整个国民储蓄是公共与私人储蓄之和,为-200+300=100
2 国民储蓄用来国内投资+净出口,净出口为贸易赤帜-100则投资为100-(-100)=200
3 政府支出就是我说的政府购买,其中,你须明白,税收+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则政府支出=5000-4100-(-200)=1100
政府预算赤字与公共储蓄有关,进而影响国民储蓄,推及国内投资,这又影响了生产,当然影响GDP,呵呵,一个题不能取代你看书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4 02:31:00

C+G+I+NX=GDP 3800+G+I-100=5000 因此 G+I=1300

GDP-T=可支配收入 因此 GDP-可支配收入=5000-4100=900

T-G=-200 因此 900-G=-200 G=1100 I=200

储蓄=Y-C-G-NX=200 曼昆的版本 算储蓄的时候把NX当做0了 这里NX=-100 应该要算上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4 23:50:00

争论很激励,但我觉得分歧其实很小。

关键在于本题里的储蓄是指什么?如果指的是国民储蓄,那么bluesssky的答案就是正确的,即国民储蓄=100。如果指的是家庭的私人储蓄,那么dubasangu及sungmoo的答案就是正确的,即私人储蓄=300。(大家在其他问题上的答案是一致的)

国民储蓄与家庭的私人储蓄的关系如下:

国民储蓄=国民收入-消费-政府购买=(国民收入-消费-税收)+(税收-政府购买)

   =家庭的私人储蓄+政府的公共储蓄

有的人会问,国民储蓄怎么不包括企业的储蓄,国外的储蓄?

现实里有企业储蓄这种说法,但企业是为家庭所有的(企业的股东一定是某个家庭的成员),因此其储蓄归根结底属于家庭储蓄。所以经济学里没有企业储蓄一说。

国外的储蓄,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就不应该属于本国的国民储蓄。尽管它为本国的投资提供了资金的来源。

国民储蓄应该是本国的当期的国民产出扣除本国国民当期消费(含家庭当期消费和政府当期消费)后的余额。(不扣除企业当期投资的原因是,虽然企业投资是当期的支出,但这种支出并没有被当期消费掉)。因此,在经济学里,储蓄是一个流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4 23:53:00
理解了这些,就不会觉得储蓄是一个混淆的概念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4 23:55: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4 23:53:00的发言:理解了这些,就不会觉得储蓄是一个混淆的概念了。

尽管如此,很多人还会栽在“储蓄”这个词上。

这个词其实可以不必过分强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4 23:57: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4 23:50:00的发言:争论很激励,但我觉得分歧其实很小。

其实更关键的分歧在于,y=c+i+g+x-m与y=c+s+t中的“c”是否一致,“m”包括哪些内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00:01:00

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歧是,关于“可支配收入”的理解,相关地,c+s是否算“收入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00:0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4 23:57:00的发言:

其实更关键的分歧在于,y=c+i+g+x-m与y=c+s+t中的“c”是否一致,“m”包括哪些内容。

y=c+i+g+x-m是支出法,y=c+s+t是粗略的收入法。

我个人觉得,二者中的消费C是一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00:09: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0:07:00的发言:

y=c+i+g+x-m是支出法,y=c+s+t是粗略的收入法。

我个人觉得,二者中的消费C是一致的。

分歧来了。这正是关键分歧。

个人以为,如认为c一样,则本题无法计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00:10: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00:20:00

晚了,明天再讨论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7:02:00

先说明一下:如果没有特别申明,以后谈到的国民收入(或国民产出)指的是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而且不考虑二者的差异。

对于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Y=C+I+G+X-M,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其中C既有对国内产品的消费,也有对进口品的消费,I、G与C 一样,同样含有进口的部分。

但是国民收入的支出法计算的是各个部门对本国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所以国外对本国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即本国的出口X)应计入本国的GDP,而本国的对国外的进口M是不该计入的。但由于C、I、G中都含有进口的成分,因此要一并通过进口项目M进行扣除。

所以,根据支出法:

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出口(X)-进口(M)。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写法:Y=Cd+Id+Gd+X(其中Cd、Id、Gd仅仅指对国内产品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为了与一般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区别,我为每一个符号加了一个下标d)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7:21:00

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是从买方的角度,核算买方购买一国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

而国民收入核算的收入法是从卖方的角度,核算卖方销售一国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收入。根据一系列原则,总支出Y必然等于总收入Y,因此,二者采用了相同的符号Y。

从粗线条说,获得的收入(Y)要扣除折旧(D),上缴税收(T),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TR),便得到可支配收入(DPI),可支配收入(DPI)扣除当期家庭消费(C)后的余额,便是家庭的私人储蓄(Sf)。注意,我们的家庭消费C含有进口消费,因此采用的是C,而不是Cd。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让家庭获得可支配收入,只能消费国内品,而不准消费进口品。

即Y-D-T+TR=DPI=C+Sf

因此,从收入法角度,国民收入Y=C+Sf+T+D-T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5 17:29:2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7:25:00

如果我们忽略折旧D,(即D=0),并把税收T减去转移支付TR后的余额称为净税收t,即t=T-TR

那么就得到通常的国民收入的收入法核算等式Y=C+Sf+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5 17:30:0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7:51:00

另外我也可以证明收入法和支出法里的C是同一个东西,都含了进口消费。

根据支出法:Y=C+I+G+NX,其中NX=X-M,注意其中C,I,G,都含进口成分。

因此Y-C-G=I+NX

根据定义,左边就是国民储蓄Sn,即Sn=I+NX。

另外根据Y-C-G=I+NX

   (Y-C-T)+(T-G)=I+NX

  其中Y-C-T就是家庭的私人储蓄Sf,T-G就是政府的公共储蓄Sp

也即有Sf+Sp=I+NX。

注意到Y-C-T=Sf。也就是Y=C+Sf+T。这就是收入法里国民收入构成。其中的C是从支出法的C一直沿用下来的,必然是同一个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7:56:00
当然以上的证明是以国民储蓄,家庭储蓄的定义为前提的。如果你承认这种定义,那么收入法,支出法里的C就应该是一致的,都包含了对进口品的消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7:56: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17:51:00的发言:另外我也可以证明收入法和支出法里的C是同一个东西,都含了进口消费。

如果这样,支出法要扣减m的一部分,而收入法不扣减,为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7:59: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17:21:00的发言:注意,我们的家庭消费C含有进口消费,因此采用的是C,而不是Cd。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让家庭获得可支配收入,只能消费国内品,而不准消费进口品。

假设一国某年完全不生产,本国人全靠从国外进口(国外对本国的转移支付)生活。

按照支出法与收入法,“C”是多少,各自如何计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8:02: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17:56:00的发言:当然以上的证明是以国民储蓄,家庭储蓄的定义为前提的。如果你承认这种定义,那么收入法,支出法里的C就应该是一致的,都包含了对进口品的消费。

你是否承认:“收入法”要表达的是,分配到了多少本国本年生产的最终产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8:10:00

支出法要扣减进口的原因前面说了,收入法中不从C里扣除进口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可支配收入要扣除国内品的消费,还要扣除进口品的消费,才是我们的储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5 18:34:5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8:41: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18:10:00的发言:支出法要扣减进口的原因前面说了,收入法中不从C里扣除进口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可支配收入要扣除国内品的消费,还要扣除进口品的消费,才是我们的储蓄。

“我们的储蓄”与“我们分配到的本国本年生产的最终产品”,有怎样的关系?之间的差额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8:41: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5 17:59:00的发言:

假设一国某年完全不生产,本国人全靠从国外进口(国外对本国的转移支付)生活。

按照支出法与收入法,“C”是多少,各自如何计算?

我们忽略政府和企业,只看家庭。

支出法Y=C+I+G+X-M,因为I=0,G=0 ,X=0,因此Y=C-M。由于完全考进口生活,C=M,因此,Y=0

收入法Y=C+Sf+T ,因为T=0,C=M,Y=0(因为没有生产,当然就没有收入),Sf=-M。即是负储蓄。

-------------------------------------------------------------------------

后面的帖子有更正。主要是上面的处理是假定本国的进口消费是通过对外借贷(也就是以后要偿还)完成的。因此,算出来储蓄为负,表明收不抵支,欠债。而版主的问题是本国的进口消费完全考国外的转移支付(即无偿捐助,以后不还)。因此,处理有不同。具体见下文。在此说明一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6 11:56:3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