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7-11-15 18:43: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18:41:00的发言:收入法Y=C+Sf+T ,因为T=0,C=M,Y=0(因为没有生产),Sf=-M

如果允许“储蓄”是负值,通常所说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又该怎么理解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8:47: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18:41:00的发言:支出法Y=C+I+G+X-M,因为I=0,G=0 ,X=0,因此Y=C-M。由于完全靠进口生活,C=M,因此,Y=0

如果本国也要靠国外转移支付来实现投资与政府运营呢?

收入法与支出法,各自怎么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8:50: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5 18:43:00的发言:

如果允许“储蓄”是负值,通常所说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又该怎么理解呢?

我们就是负投资。即接受别人的投资,成为资本输入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8:52:00

个人以为,只考虑y=c+i+g+x与y=c+s+t,其中各符号均表示关于本国产出的项目(从而两式中c相同),可以实现非常简洁、清晰的处理。且不必考虑s<0这类概念。

面对前面的问题,也可以很清晰地清算各量。毕竟,支出法与收入法,我们想了解的是,本国产出是如何使用与分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8:53: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18:50:00的发言:我们就是负投资。即接受别人的投资,成为资本输入国。

投资为负的话,形式上还要扣减进口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8:5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5 18:52:00的发言:

个人以为,只考虑y=c+i+g+x与y=c+s+t,其中各符号均表示关于本国产出的项目(从而两式中c相同),可以实现非常简洁、清晰的处理。且不必考虑s<0这类概念。

面对前面的问题,也可以很清晰地清算各量。毕竟,支出法与收入法,我们想了解的是,本国产出是如何使用与分配的。

我觉得,储蓄<0这个概念应该是必要的,表达的是收不抵支。难道版主的概念系统里的储蓄都是大于等于0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9:01: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18:57:00的发言:我觉得,储蓄<0这个概念应该是必要的,表达的是收不抵支。难道版主的概念系统里的储蓄都是大于等于0的吗

跨国的“收不抵支”,如何理解?

难道外国转移支付给你的东西,不算你的“收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9:02:00
正是为了避免种种似是而非的概念的混乱,才提出y=c+i+g+x=c+s+t,这样才更清晰一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9:06:00

承认y=C+I+G+x-m=C+S+T(注意大小写的区分),如果给我们计算与分析带来若大的歧义与麻烦,从理论构建上说,就应该放弃这样的概念(这也是我反对宏观经济学中“储蓄”一词的原因,既然总有一个变量不代表自由度,就让最麻烦的概念充当这个变量好了)。

经济学里其实还有不少这样的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9:10: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5 18:47:00的发言:

如果本国也要靠国外转移支付来实现投资与政府运营呢?

收入法与支出法,各自怎么算?

算法没有什么不同。

支出法:Y=C+I+G+X-M,因为X=0,同时C+I+G=M(进口满足了国内的消费,投资及政府购买),因此Y=0

收入法:Y=C+Sf+T,因为T=0,Y=0,Sf= - C。即家庭的私人储蓄为负。

政府的公共储蓄Sp=T-G=0-G=-G.政府的公共储蓄也为负。

国民储蓄Sn=-C-G。同样为负。并且有Sn=I+X-M成立。

----------------------

这里同样是根据本国的投资,消费,政府运营靠外国借贷处理的。在此说明一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6 12:01:4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9:11:00

还有一个例子。

“IS曲线”不如就叫作“不存在非自愿存货增加时的利率-产出曲线”。这样可以避免大量关于投资/储蓄/计划/实际等等概念的困惑;在理解经济增长模型时也不必给自己增添烦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9:12: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19:10:00的发言:收入法:Y=C+Sf+T,因为T=0,Y=0,Sf= - C。即家庭的私人储蓄为负。

请问,此时家庭私人的“可支配收入”又是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9:14: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5 19:01:00的发言:

跨国的“收不抵支”,如何理解?

难道外国转移支付给你的东西,不算你的“收入”?

这种收入不是国民收入。换一句话说,不增加一国的国民收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9:18: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5 19:12:00的发言:

请问,此时家庭私人的“可支配收入”又是多少?

为0,根据定义计算DPI=Y-T=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9:20: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19:14:00的发言:这种收入不是国民收入。换一句话说,不增加一国的国民收入。

既然不是“国民收入”,那么又何以表述为“收不抵支”呢?你支的仍然也是你收的——只不过它们都是外国的。

如此说来,“负储蓄”是否要表达“减少”国民收入的意义?

“可支配收入”可否包括国外转移支付?

如果不可以包括国外转移支付,为何“储蓄”却又可以是负值?——这似乎有些厚此薄彼。

(这时,表达的“收不抵支”又该如何理解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9:25: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19:18:00的发言:为0,根据定义计算DPI=Y-T=0

这说明,你认为“可支配收入”只表达关于本国产出的项目,既然这样,“储蓄”又可以表述成不仅包括本国产出的概念,是不是有些厚此薄彼?

既然认为C可以正(并且只是来自外国转移支付),为何不能说此时本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为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19:31:00

可见,这个问题还是有分歧的(正如之前与别人的争论)。

我知道我的说法,很多人会不同意,但我个人认为,采用我的说法,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与歧义,而且在变量规定原则上也一致。

当然,我的说法最大的问题是,实际统计操作上几乎行不通。

但理论上的分析,含混越少越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0:0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5 19:31:00的发言:

可见,这个问题还是有分歧的(正如之前与别人的争论)。

我知道我的说法,很多人会不同意,但我个人认为,采用我的说法,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与歧义,而且在变量规定原则上也一致。

当然,我的说法最大的问题是,实际统计操作上几乎行不通。

但理论上的分析,含混越少越好。

的确,你的处理方法,在统计上不可行。因为需要对C I  G分别区分是国内的,还是进口的,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流行的教科书都不按照你的方法处理。

当然,为了便于你的分析,你采用你的方法,未尝不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0:05:00
不过,我有一个疑惑,就是按照你的处理方法,储蓄是个什么概念,跟一般百姓心中的储蓄还有联系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0:07:00
另外,我觉得你坚持你的处理方法,可能与你对收入法的理解有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2:28: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20:05:00的发言:不过,我有一个疑惑,就是按照你的处理方法,储蓄是个什么概念,跟一般百姓心中的储蓄还有联系吗。。

在我这里,“储蓄”不过是个余项,它不代表一个自由度(这一点在其他贴里不只一次说过)。

不过,宏观经济学中作为流量的“储蓄”,肯定“跟一般百姓心中的储蓄”不同。

此外,你认为的“储蓄”,跟一般百姓心中的储蓄还有联系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2:29:00

如果“储蓄”是个人见人惑的概念,理论上还是不要的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2:33: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20:02:00的发言:

的确,你的处理方法,在统计上不可行。因为需要对C I  G分别区分是国内的,还是进口的,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流行的教科书都不按照你的方法处理。

流行的教科书固然可以不采用我的方法,但关于“储蓄”及“消费”的说明如果是含混的,就并不是负责任的。

此外,即便不采用我的方法,统计上需要面对的困难仍然很大。

统计上不可行,与理论上不可行,也是两回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2:35: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20:07:00的发言:另外,我觉得你坚持你的处理方法,可能与你对收入法的理解有关。

我的理解就是,

支出法反映的是,本国本年产出如何使用,各使用多少。

收入法反映的是,本国本年产出如何分配,各分配多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2:36:00
发贴心情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5 17:59:00的发言:

假设一国某年完全不生产,本国人全靠从国外进口(国外对本国的转移支付)生活。

按照支出法与收入法,“C”是多少,各自如何计算?

我们忽略政府和企业,只看家庭。

支出法Y=C+I+G+X-M,因为I=0,G=0 ,X=0,因此Y=C-M。由于完全考进口生活,C=M,因此,Y=0

收入法Y=C+Sf+T ,因为T=0,C=M,Y=0(因为没有生产,当然就没有收入),Sf=-M。即是负储蓄。

——————————————————————————————————————

这里我犯了一个错误。没有注意到本国的进口是源于国外对本国单方面的转移支付,我在上面的计算中处理为本国是向国外借贷了。也就是说,如果本国是通过向国外借钱来进口消费的,以后本国要还,那么上面的答案就是正确的。(负储蓄的含义就是,收不抵支、欠债)

但如果是国外对本国进行单方面转移支付(如无偿援助,捐赠,以后无需还钱),那么答案应该如下:

我们同样忽略政府和企业,只看家庭。(为简化起见)

支出法Y=C+I+G+X-M,因为I=0,G=0 ,X=0,因此Y=C-M。由于完全考进口生活,C=M,因此,Y=0

收入法Y=C+Sf+T-TR ,其中TR是国外对本国居民的转移支付。(因为DPI=C+Sf=Y-T+TR,所以有Y=C+Sf+T-TR )。而T=0,TR=C=M,Y=0(因为没有生产,当然就没有收入),Sf=0。即是储蓄为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2:42: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22:36:00的发言:收入法Y=C+Sf+T-TR ,其中TR是国外对本国居民的转移支付。

这样处理,本质上与我的说法相同:c=C-T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2:43:00

因此,当本国从国外获得转移支付进行消费时,本国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但本国的国民收入不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2:51: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5 22:28:00的发言:

在我这里,“储蓄”不过是个余项,它不代表一个自由度(这一点在其他贴里不只一次说过)。

不过,宏观经济学中作为流量的“储蓄”,肯定“跟一般百姓心中的储蓄”不同。

此外,你认为的“储蓄”,跟一般百姓心中的储蓄还有联系吗?

根据一般人的理解,储蓄(流量的概念)应该是当期获得的收入减去当期消费后的余额。在扣除当期消费时,一般人是不会考虑这个消费是否是进口消费,还是国内品的消费,都要扣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3:0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5 22:35:00的发言:

我的理解就是,

支出法反映的是,本国本年产出如何使用,各使用多少。

收入法反映的是,本国本年产出如何分配,各分配多少。

对于收入法,你说的是本年产出如何分配,而不是本年的收入如何分配。也就是说,你想知道本年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最终分配给谁了,分配多少?是这样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3:25: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23:07:00的发言:对于收入法,你说的是本年产出如何分配,而不是本年的收入如何分配。也就是说,你想知道本年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最终分配给谁了,分配多少?是这样吗?

是这样的。这种分配,表明的是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配权(使用与支配是两个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