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7-11-15 23:30: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22:51:00的发言:根据一般人的理解,储蓄(流量的概念)应该是当期获得的收入减去当期消费后的余额。在扣除当期消费时,一般人是不会考虑这个消费是否是进口消费,还是国内品的消费,都要扣掉。

按“一般人”的理解,他还会把多年的积蓄在某一期全部花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3:33: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23:07:00的发言:对于收入法,你说的是本年产出如何分配,而不是本年的收入如何分配。

如果不能明确“收入”与“产出”的关系,“收入法核算GDP”就是无意义的。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支出法。

不是所有能叫“收入”或“支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核算产出。

毕竟,支出法与收入法的目的,是要核算本国本年产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3:43: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23:07:00的发言:对于收入法,你说的是本年产出如何分配,而不是本年的收入如何分配。也就是说,你想知道本年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最终分配给谁了,分配多少?是这样吗?

是这样的。这种分配,表明的是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配权(使用与支配是两个概念)。

------------------------------------------

感谢版主热心参与讨论。

我想知道,版主如何定义使用与分配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5 23:4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5 23:30:00的发言:

按“一般人”的理解,他还会把多年的积蓄在某一期全部花掉。

对啊,如果当期的收入不够花,当然会把以前的积蓄全部花掉。这只不过表明,此人本期的储蓄为负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00:23:00

我个人觉得,只有支出法才能让我们知道本年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最终分配给谁了(或者让谁使用了)。收入法,只能让我们知道谁生产提供了这些最终产品(其实这一点也是很难的,一件简单的产品凝聚了成千上万人的劳动,我们无法一一区别),作出了贡献,从而获得了应有的报酬。获得报酬越多的人,当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配权就越大。但我们无法把这种支配权与具体的产品对应起来。只有获得收入的人用其收入进行购买的时候,我们才具体的知道他支配了那一件商品。而这正是支出法,不是收入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08:14: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5 23:47:00的发言:对啊,如果当期的收入不够花,当然会把以前的积蓄全部花掉。这只不过表明,此人本期的储蓄为负而已。

这里的“本期负储蓄”又该如何理解?

如此定义“消费”与“储蓄”,对应支出法的话,是否应写作“y=C+I+G+x-m-z”?其中z表示对往年产出的支出,C/I/G表示包括对以前产出支出的项目。实际统计又是如何仔细区分对往年产品支出与对当年产品支出的呢?

个人以为,这样处理,带来的麻烦太大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08:30: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6 0:23:00的发言:我个人觉得,只有支出法才能让我们知道本年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最终分配给谁了(或者让谁使用了)。收入法,只能让我们知道谁生产提供了这些最终产品(其实这一点也是很难的,一件简单的产品凝聚了成千上万人的劳动,我们无法一一区别),作出了贡献,从而获得了应有的报酬。获得报酬越多的人,当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配权就越大。但我们无法把这种支配权与具体的产品对应起来。只有获得收入的人用其收入进行购买的时候,我们才具体的知道他支配了那一件商品。而这正是支出法,不是收入法。

(1)如此对应“支配”,其实我们仍然不知道谁“购买”了什么产品。模糊程度是同等的。

(2)如果没有政府与外贸部门,公众总使用=公众总支配是显然的(这里的“使用”与“支(分)配”是针对本年本国产出而言的,以下皆针对本国本年产出,因为我们毕竟想以此来核算GDP),也不需特意强调(公众内部也可以有使用多于支配的人,同时有支配多于使用的人,但作为整体,总使用显然等于总支配)。有了政府部门后,如果政府当年搞赤字政策并实现赤字政策,政府支配的产出就比其使用的产出少,同时公众(作为整体,而不具体指某个人)支配的产出就比其使用的产出多。有了外贸部门后,如果有出口,显然公众支配的产出就比其使用的产出多(本国本年产出的一部分被外国使用)。

这里的“支配”,可以这样理解,即使政府想搞赤字政策,如果它从公众那里“借”不到产出,或者,公众不愿意把产出“借”给政府,政府仍然无法实现赤字政策。公众是否把当年产出借给政府,完全取决于公众自己的意愿,而非政府的意愿。

如果“支配”一词让人感到不舒服,也可以换一个别的词,但意义是给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0:55: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6 8:30:00的发言:

(1)如此对应“支配”,其实我们仍然不知道谁“购买”了什么产品。模糊程度是同等的。

(2)如果没有政府与外贸部门,公众总使用=公众总支配是显然的(这里的“使用”与“支(分)配”是针对本年本国产出而言的,以下皆针对本国本年产出,因为我们毕竟想以此来核算GDP),也不需特意强调(公众内部也可以有使用多于支配的人,同时有支配多于使用的人,但作为整体,总使用显然等于总支配)。有了政府部门后,如果政府当年搞赤字政策并实现赤字政策,政府支配的产出就比其使用的产出少,同时公众(作为整体,而不具体指某个人)支配的产出就比其使用的产出多。有了外贸部门后,如果有出口,显然公众支配的产出就比其使用的产出多(本国本年产出的一部分被外国使用)。

这里的“支配”,可以这样理解,即使政府想搞赤字政策,如果它从公众那里“借”不到产出,或者,公众不愿意把产出“借”给政府,政府仍然无法实现赤字政策。公众是否把当年产出借给政府,完全取决于公众自己的意愿,而非政府的意愿。

如果“支配”一词让人感到不舒服,也可以换一个别的词,但意义是给定的。

这其实是用你提出的概念在说,我发现是很模糊的。

因此,我一般不说支出法对应使用,收入法对应支配。

我说支出法对应买者的支出,收入法对应卖者的收入(当然买卖仅仅限于最终产品和服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1:11: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6 8:14:00的发言:

这里的“本期负储蓄”又该如何理解?

如此定义“消费”与“储蓄”,对应支出法的话,是否应写作“y=C+I+G+x-m-z”?其中z表示对往年产出的支出,C/I/G表示包括对以前产出支出的项目。实际统计又是如何仔细区分对往年产品支出与对当年产品支出的呢?

个人以为,这样处理,带来的麻烦太大了吧?

储蓄的概念不会在支出法里出现。因此不会改变支出法Y=C+I+G+X-M这个核算式。

如果一国当期的消费C>Y,(这是有可能的),如果不依赖进口M来满足缺口,特别的,假设这是个封闭经济,没有进出口。只能说明本国在动用以前的存货,且存货在下降。因此存货投资是负的,还可进一步得出投资 I<0,最终Y=C+I+G+X-M还是平衡的。不需要引入y=C+I+G+x-m-z。-z项目可以通过存货投资而在投资 I 反映。

储蓄是在收入法里出现的。即Y=C+Sf+t(忽略折旧,t是扣除了转移支付后的净税收,Sf是家庭储蓄,为区别政府的公共储蓄以及国民储蓄)。

本期负储蓄,不过表明收不抵支,要么借贷,要么动用以前的财富。

一般说来,本期期末财富(存量)=本期期初财富(存量)+本期储蓄(流量)。

本期储蓄为负,说明财富值下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1:32:00
至于一国当期的消费C&gt;Y,依赖进口M来满足缺口的情形,前面的帖子已经讨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1:32:00
至于一国当期的消费C&gt;Y,依赖进口M来满足缺口的情形,前面的帖子已经讨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4:07:00

我觉得版主的思路可能是这样:

Y=Cd+Id+Gd+X (其中,Cd、Id、Gd指对国内产品的消费,投资及政府购买)

因此Y-Cd-Gd=Id+X,意思是本国的当期产出扣除被消费,政府购买的部分,剩下的用于投资,和出口。

其中Y-Cd-Gd是当期产出中未被当期消费的储蓄。

而Y-Cd-Gd=(Y-Cd-Td)+(Td-Gd)=当期产出中留在家庭里储蓄+当期产出中留在政府里的储蓄。

当然这里的储蓄概念与一般的国民储蓄,家庭的私人储蓄,政府的公共储蓄的概念已经不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4:25:00

也就是说,版主的储蓄概念针对产出的储蓄(以物为核心)

一般的教科书上的储蓄概念针对的是经济主体(家庭,政府)的储蓄(以人为核心)。

不知我有没有说明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6:33: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6 10:55:00的发言:

这其实是用你提出的概念在说,我发现是很模糊的。

因此,我一般不说支出法对应使用,收入法对应支配。

我说支出法对应买者的支出,收入法对应卖者的收入(当然买卖仅仅限于最终产品和服务

个人以为,这种区分,意义不大。

“支出”与“收入”的说法,其“不模糊”之处,在哪里呢?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

http://www.stats.gov.cn/tjzd/tjzbjs/t20020327_14293.ht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6:36: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6 14:25:00的发言:

也就是说,版主的储蓄概念针对产出的储蓄(以物为核心)

一般的教科书上的储蓄概念针对的是经济主体(家庭,政府)的储蓄(以人为核心)。

不知我有没有说明白?

同意“针对产出的储蓄”;但“以什么为核心”这种说法,个人以为无所谓。

如果你认为,“一般教科书上的‘储蓄’”对于理解宏观理论问题有很大帮助,歧义很少,也可以使用。

再强调一遍,个人以为,GDP核算中的“储蓄”无非是一种余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6:42: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6 14:07:00的发言:

我觉得版主的思路可能是这样:

Y=Cd+Id+Gd+X (其中,Cd、Id、Gd指对国内产品的消费,投资及政府购买)

因此Y-Cd-Gd=Id+X,意思是本国的当期产出扣除被消费,政府购买的部分,剩下的用于投资,和出口。

其中Y-Cd-Gd是当期产出中未被当期消费的储蓄。

而Y-Cd-Gd=(Y-Cd-Td)+(Td-Gd)=当期产出中留在家庭里储蓄+当期产出中留在政府里的储蓄。

当然这里的储蓄概念与一般的国民储蓄,家庭的私人储蓄,政府的公共储蓄的概念已经不同了。

NO。

(不考虑折旧)

y=c+s+t,其中,t是政府可支配收入,y-t是公众可支配收入,s=y-t-c是“余项”储蓄。

s作为余项的意义,与y=c+i+g+x无关。至于s与使用项目的关系,完全来自核算恒等式,但这种等式(s=g-t+x+i)并不是s的定义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6:46: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6 11:11:00的发言:

储蓄的概念不会在支出法里出现。因此不会改变支出法Y=C+I+G+X-M这个核算式。

如果一国当期的消费C>Y,(这是有可能的),如果不依赖进口M来满足缺口,特别的,假设这是个封闭经济,没有进出口。只能说明本国在动用以前的存货,且存货在下降。因此存货投资是负的,还可进一步得出投资 I<0,最终Y=C+I+G+X-M还是平衡的。不需要引入y=C+I+G+x-m-z。-z项目可以通过存货投资而在投资 I 反映。

储蓄是在收入法里出现的。即Y=C+Sf+t(忽略折旧,t是扣除了转移支付后的净税收,Sf是家庭储蓄,为区别政府的公共储蓄以及国民储蓄)。

本期负储蓄,不过表明收不抵支,要么借贷,要么动用以前的财富

一般说来,本期期末财富(存量)=本期期初财富(存量)+本期储蓄(流量)。

本期储蓄为负,说明财富值下降。

你当然(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这样处理,但我认为这很麻烦。

在我的概念中,此时,“本期储蓄”就是0,它表明本期产出没有用于积累的部分(“余项”的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6:55: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6 11:11:00的发言:本期储蓄为负,说明财富值下降。

个人以为,这种“储蓄”的定义、计算及解释方法,也不是“一般教科书”上的说法以及统计操作中的作法。

(当然,我的做法也不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18:07:00

这里不考虑政府的转移支付,即赤字=政府支出-税收.国内收入总值=税收+可支配收入。

那么T=900;储蓄S=可支配收入-消费=300;政府支出=税收+赤字=1100;投资=GDP-消费-政府支出-净出口=200;

没有考虑那么复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5:41:00
哈哈 我也算对了~~很怕考这个。明天中宏期中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7:52: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6 16:55:00的发言:

个人以为,这种“储蓄”的定义、计算及解释方法,也不是“一般教科书”上的说法以及统计操作中的作法。

(当然,我的做法也不是)

我提到的“储蓄”的定义、计算及解释方法,主要是根据mankiw的经济学原理以及他的宏观经济学。

支出法,收入法的理解也主要是根据他的书。当然,我把隐含的意思明白的表达了出来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7:58: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6 10:55:00的发言:

这其实是用你提出的概念在说,我发现是很模糊的。

因此,我一般不说支出法对应使用,收入法对应支配。

我说支出法对应买者的支出,收入法对应卖者的收入(当然买卖仅仅限于最终产品和服务

sungmoo:个人以为,这种区分,意义不大。

“支出”与“收入”的说法,其“不模糊”之处,在哪里呢?

-------------------------

我的意思是:你如果说支出法对应使用,收入法对应支配(或分配),那么为了让人明白,你需要说清楚使用的概念,分配的概念,二者有何不同。

当然,我的理解是:说到使用,就是产出的使用;说到分配,就是收入的分配。

但我发现你说到使用与分配都是针对产出的,跟我的理解不一样,因此让我也糊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8:12:00
当然,我比较欣赏版主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追问真理的精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08:33: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7 17:58:00的发言:

我的意思是:你如果说支出法对应使用,收入法对应支配(或分配),那么为了让人明白,你需要说清楚使用的概念,分配的概念,二者有何不同。

当然,我的理解是:说到使用,就是产出的使用;说到分配,就是收入的分配

但我发现你说到使用与分配都是针对产出的,跟我的理解不一样,因此让我也糊涂。

如果你的“收入法”能用来核算GDP,难道你的“收入”不需要考虑针对“产出”?

所谓“支出法”与“收入法”,不过是从两个角度看同一样东西(这个观点我应该重复几次了,可见其他贴),这“同一样东西”即GDP本身。否则何以核算呢?GDP,从一个角度看,它可以理解为总使用(GDP总要被使用,即使“存货投资”也理解成一种“使用”),从一个角度看,它可以理解为总分配(GDP总要被分配)。从这两个角度考察乃至核算GDP,由于具体核算数据来自支出与收入(或者这两类数据事先已经被人们定义成所谓“支出”与“收入”),所以叫“支出法”与“收入法”。但这两个角度同时明确限制了,不是所有的收入与支出都可以核算GDP,同义反复地说,能核算GDP的所谓的“支出”与“收入”都要对应GDP。这应该是无需争论的根本原则。

个人以为,理论上严格讲,GDP的使用与分配表达式是不应该存在“负项的”,它是一系列项目的总和。至于统计操作中,需要“扣减”某些项目,这是照顾到统计操作中的方便(但根本原则不能背离,这也正是这些项目被扣减的原因)。如果“支出”与“收入”词语本身让人们“糊涂”,何不换其他词呢?既然不是所有的支出与收入都用来核算,为何不考虑换一些词,它们对应且仅对应GDP?

把你的负项目同其他正项目具体合并,其实就可以得到我说的表达式。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一种表达式在理解上容易给人带来歧义,不如采用更简洁明晰的概念。

如果你认为我的“使用”与“分配”不够明确,不妨这样理解:我的“使用”项目即对应本国本年产出的支出项目(就是被精确限制了的支出),我的“分配”项目即对应本国本年产出的收入项目(就是被精确限制了的收入),并且,在GDP表达式中,使用项与收入项不存在负项(这是为了使概念更明晰)。这样也还是因为,不是所有的“支出”都能对应“(本国本年产出的)使用”,不是所有的“收入”都能对应“(本国本年产出的)分配”。

个人以为,尽管这样表达,并不易直接用于统计操作,但它们事实上是统计操作的根本指导原则。同时,理论上的分析,误会也会少一些。

无论现实中确立怎样的核算原则,可以想见,实际操作难度都是很大的。而关键在于,难度归难度,根本原则不能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08:52:00

我大致理解了你的意思(不敢说完全),也知道了你为什么坚持你的处理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09:07: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1-18 8:33:00的发言:

个人以为,理论上严格讲,GDP的使用与分配表达式是不应该存在“负项的”,它是一系列项目的总和。

我觉得这这是分歧的根源。

一般的教科书上的处理,不论是支出法,还是收入法,里面都在理论上存在负项的可能。

例如支出法Y=C+I+G+NX中,I,NX(net exports)理论上都可能为负。

收入法中Y=C+S+T中,S在理论上也可能为负。

当然,不论怎么处理,Y不可能为负。

这些项目为负时,有特定的经济含义。就好比数学里说到一个负向量,同样有其特定含义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09:11:00

当然,你的处理方法,的确不可能出现负项。

到底哪一种方法好理解,因人而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0:41:00
以下是引用vincent_wgd在2007-11-18 9:11:00的发言:到底哪一种方法好理解,因人而异。

个人以为,处理极端情形时,理解上的差异还是有的。至少不需要随机应变地变更符号的意义。

在收入法中,“C”、“S”到底指什么呢?写出含负项的表达式的人,可否事先一次性地说明它的含义,而不再根据讨论内容的变化不断变更它的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0:48:00

既然提到“收入”与“支出”,哪些项计入,哪些项不计入;哪些项计入后要有扣除项,哪些项计入后没有扣除项,这些有没有统一或一致的标准?

个人以为,这对于理解收入法与支出法,是非常关键的。

关于“加项目”及“减项目”的规定,应该有一致性的标准。各项最好是平权或等位的,这样记忆与理解更加方便,混乱也少一些。(厚此薄彼的规定,有时是出于无奈,但应该尽可能减少)

既然允许有扣除项,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无限地先增加一些“笼统的”项目,然后再一项项扣除。这有时也许提供了操作上的方便,但有时也许提供了理解上的困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8 13:34:00
储蓄到底怎么算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