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3887 49
2007-10-07
<B>
<DIV class=quote>
<P ><B>lhyhqh88888<o:p></o:p></B></P>
<P ><B>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245222-1-1.html3<o:p></o:p></B></P>
<P ><FONT face=宋体>吃饱等价于最优</FONT>”<FONT face=宋体>除非就一种选择即</FONT>“<FONT face=宋体>效用选择的参照系</FONT>”<FONT face=宋体>而言,比如,只能选择单纯吃一种品质的食品如肉类,就西经济学偏于心理学意义的效用概念而言,主体认为的吃饱的确是心理学意义的效用最大化,因为吃者总是认为饱即需要的满足,尽管许多医生总是警告那些消化系统传递神经失灵的肥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觉神经传递的信号,但他们常常还有违生理真正的需要量即效用标准,我行我素,导致某营养素过剩甚至反过来危害自身,产生负效用,中医也常强调无过,不然过之必悔</FONT>(<FONT face=宋体>易经有</FONT>“<FONT face=宋体>亢龙有悔</FONT>”<FONT face=宋体>,五行有</FONT>…<FONT face=宋体>相生相克相悔之说</FONT>“)<FONT face=宋体>。随着生物科学特别是营养学的认识加深,人们了解到要效用更大化,不仅仅是吃饱、吃香,更主要的是营养,这就考虑到食品的组合结构与人体生理有序化结构的优化问题,比如上面提到只选择单纯吃一种品质的食品如肉类也可吃饱,但营养结构不合理,而只选择单纯吃素菜类也可吃饱,但营养结构同样不合理,那么,按现在营养学的说法,一般人应七分素三分肉,另人体对其它如钾、钙、镁、锌等微量元素,维生素</FONT>A<FONT face=宋体>、</FONT>B<FONT face=宋体>、</FONT>C<FONT face=宋体>等营养素每天的纳入量都有一定量的饱和性的,这在营养学中早己是定论,真不明白各位到现在还在争论不休!<o:p></o: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因此,单项选择的效用最大化不等于多项选择的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个结构组合结构有序化的优化问题体现在人体系统则是健康,脱离这一点所有的关于效用最大化的问题都是废话。我认为经济学应该先把定性做好再来定量比较好,否则,数学水平再高,搞出来再精的模型也是一种摆设。<o:p></o:p></FONT></P>
<P ><FONT face=宋体>好了,在下也说了这么多废话,下面大家不知对俺下面的问题兴趣吗,这个可能有意义的多!<o:p></o:p></FONT></P>
<P ><FONT face=宋体>《请用您学的经济学分折如何才他们都满意呢?</FONT><a href="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246186-1-1.html&page=1"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246186-1-1.html&page=1</FONT></A> <FONT face=宋体>》</FONT></P></DIV>
<P>       <FONT size=3>lhyhqh88888老兄在贴子——吃饱与理性的关系依赖于边际效用与吃饱的定义——中提出了一个了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当然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个问题是,效用最大化是否真的意味着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自己感受到的利益与我们社会通常所认为的合理利益是否具有一致性。而88888老老兄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我这里单独再列出来,作为一个新的重大问题来讨论。</FONT></P>
<P><FONT size=3>  一个简单例子是,吸毒者认为自己达到了效用最大化,但是他这是身在庐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自己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正在残害自己。当然,举吸毒者的例子可能过于极端了些,那么上面这位88888老兄则指出了肥胖症的例子,肥胖者自己天天吃饱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以求达到效用最大化,而实际上营养师与医生很清楚他这样做是不符合其自身利益的。</FONT></P>
<P><FONT size=3>  当然,如果把这个问题再扩展一下,问题的实质将更为清楚。一个的知识决定了他的效用函数,而当他在为他的效用最大化而决策时,实际上他可能是在谋害他自身。但是由于他的知识状态使得他认识不到他真正的利益之所在,因此使得他的效用最大化行为与其真正的利益背道而驰。</FONT></P>
<P><FONT size=3>  于是,这就提出了一个更为一般的哲学问题,这也是经济学最为基础的理论问题。什么是人们真正的利益?人们的知识状况如何决定了人们的效用最大化与真正利益的关系。这不仅是一个效用函数本身由什么决定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可能决定人类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FONT></P>
<P><FONT size=3>  我们都知道,美国人在对伊拉克大打出手的时候,不同利益集团、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冲突斗争的时候,都是在满足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但是最终呢?</FONT></P>
<P><FONT size=3>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问题:</FONT></P>
<P><FONT size=3>  (1)暂时不涉及到博弈论中的多人决策问题,先看一个人决策:效用最大化问题与真正的利益之间有什么关系,知识状况如何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FONT></P>
<P><FONT size=3>  (2)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不如说是个人理性不足以预见人类系统的整体利益。今天的世界,出现各种纷争,与其说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导致囚徒困境的两败俱伤的结局,不如说是人们的理性不够高,不能够从个人出发,考虑到个人博弈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认识到人类之间的共同利益,从而真正携手走向世界持久和平。</FONT></P>
<P><FONT size=3>   以上问题,求教于各位高手,这也是本人思考多年的疑惑。感到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复杂,故希望有高手指点。</FONT></B></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0-7 19:23:00

呵呵!难得你有此想法,你的这些问在下也有类似的思考过,请参看我这几天与网友的交流所写希望对解开你的疑惑有帮助:

㈠与hhgxyzp网友

lhyhqh88888:不错!是做学问的态度,佩服!

俺“①效用的概念有问题,没有分清层次,个人效用与社会效用等;没有分清虚实:心理认知(信息) 效用与现实(物质、能量结构)效用”

这句话说的正是现在经济学效用的概念有问题,在不存在约束性条件下,以人为价值参照系的效用应该是有层次的,他作为一个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首先,他作为一个自然人必须获取自身生理的需要(即生存),包括:吃、喝、住等等;其次,在自身的生理的需要(即生存)相对满足时追求安全;再次,为了改善个人与人际环境系统关系达到与社会系统和谐、发展,包括真、喜、美(或仁、义、礼)以及把握控制自身所处的环境系统的控制等等,最终从自我达到客我或大我的境界,当然,这个实现的过程是有阶段的,因此,为了稳定发展实现,个人与环境系统的整体关系体现为平衡、和谐、合理、稳定这种优化状态(高层次整体效用),总之,一个人的所谓效用就是以生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健康的状态体现出来的。

以上所说的是个人的生理与社会的结构的现实态。但一个人并不大可能在不知不觉地就能达到这种状态的,他需要懂得自身的需求、懂得选择环境系统并如何才能使自己在趋利避害方面有所作为,这就需要对自己与环境的信息,但对自己的现实需求标准的认识(估价)往往与自己的现实需求标准不一致,因此,便区别为心理认知(信息)效用与现实(物质、能量结构)效用两种。

以吃饱和效用最大化为例,对于一个不懂得营养信息的心脏病患者而言,单纯吃肉类或单纯吃素都可以吃饱,甚至肉类他的感觉器官更喜欢——心理认知(信息)扭曲了的心理效用(比如,癖君子吸毒也一样),但这会比单纯吃素吃饱可能更死得快,那么,我们是否由此了解心理效用大不一定现实(生理)效用就大呢。

这些西方经济学提过吗,一个最基本上的概念都没有修正过来,那些再怎么精确的数学公式又有何用,只会证明癖君子多吸毒、心脏病患者多吃肉类是正确的。不是吗?来之于:https://bbs.pinggu.org/dispbbs.asp?boardid=47&replyid=117057&id=241847&page=3&skin=0&Star=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7 19:26:2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19:37:00

与Mestra网友:

Mestra1 效用是个个人概念,“社会效用”有另一词社会福利与之对应。经济学上的效用只要承认哲学上的存在性就可以了。没有现实效用,效用就是个心理概念,效用的本质是理性人

2 废话,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稀缺性,没有约束早共产主义了,还要经济学干什么

3 没有什么“最大化的标准状态”,心理概念,因人而异

4 你说的是“商品的多少和效用的多少不成正比?”,废话,显然的

5 先不说“货币边际效用为0”这种明显基数论的说法是否妥当,“价值边际效用”是啥东西?你不解释谁知道,要解释。

6 效用的剩余是什么?资源的只用价值剩余是什么?要解释

7 “可持续性”是什么意思?要解释

8 这句话看上去像个标题,文章的内容呢?

9 “相对”,相对什么?怎么个相对?

看,你说了这么多,要不就是废话,要不就是没解释的概念,一点意义也没有

Mestra 效用是个个人概念,“社会效用”有另一词社会福利与之对应。经济学上的效用只要承认哲学上的存在性就可以了。没有现实效用,效用就是个心理概念,效用的本质是理性人

lhyhqh88888谢谢您能回答我的贴子!不过,老兄没有了解我所说的“社会效用”一词,“社会效用”指的是以社会为参照的价值优化,比如,城市治安管理管理的有序、各种行业结构合理进而经济发展的谐调、科学文化技术、艺术的结构能与社会物质需要对接等等,总之,“社会效用”是社会成员整体的效用体现,当然,当我们把社会成员的整体看作一个系统时,“社会效用”的实现也不仅仅体现在社会系统内部的合理、有序或和谐,同时也应是与自然界(主要指地球生态系统的合理、有序或和谐上)。 这与你所说的社会福利是有区别的。

当个人的效用标准与社会效用标准一致(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应该是发展趋向的一致)时,整个社会系统便是“大我”的体现,这可以说是个人与社会的合一,类似于人与天(宇宙)合一,不过,后者是人追求的最终目的了,说下去可能会认你感到很玄,就不谈了。

Mestra2 废话,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稀缺性,没有约束早共产主义了,还要经济学干什么

lhyhqh88888稀缺性是相对于人对环境潜在或未知资源的认知而言的,当一个人病得快要死,就算他手里拿着救他生命的药物也会混然不觉,当古人看着三峡水滚滚激流时,哪里想到现代人竞然可以用它们的流动势能可以发电?当两个人各自手里拿着对方梦寐以求的东西却视之无物,反而要把对方置之死地,以掠夺对方的东西,却不知自己拥有的物品使用价值或功用正是对方梦寐以求的,进行合作性的双赢交换活动就可以了,何必搞得两败俱伤呢?你是否觉得他们很愚蠢?

如果不了解这点,你学经济学也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永远是个悲观主义者,所以,要懂得去发现。

Mestra3 没有什么“最大化的标准状态”,心理概念,因人而异。

lhyhqh88888不错,因人而异!杯子之间也会有容积的大小,但它们能盛的最满状态还是会有区别的,而这个“最满状态”就是,一个杯子盛水时的“最大化的标准状态”,因此,不同容积大小的杯子之间的都有“最大化的标准状态”——即“最满状态”之说,但“最满状态”与容积的大小那是两回事,“最满状态”对于不同容积的大小的每一个具体杯子来说,那是每一个具体杯子的“主观状态”,而容积的大小却不同,它是可以使不同容积的大小的每一个具体杯子之间进行比较的尺度。同理,每个不同的人之间对同一物品或商品的需求及其效用状态在同一时空,也是有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最大化的标准状态”的不同的体现在。这样比喻明白吗?

Mestra4 你说的是“商品的多少和效用的多少不成正比?”,废话,显然的

lhyhqh88888我没有说“商品的多少和效用的多少不成正比?”而是:“货币的多小与个人具体效用多少不一定成正比”,看清楚点,不要嘴口老挂着“废话”两字。当然,即使你把“货币”偷换成“商品”我以为也同样成立。比如,在深山野林给你一堆体大笨重的议器,在社会上己经跟不上现代化,即便拿去卖也不够路,放在那里又生锈发霉,难道您会让为这些“商品”越多越好?哈哈!老兄,可凡事不要有贪小便宜的想法哦,只看商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却不衡量带来这些使用价值或效用的成本,会吃大亏的!

Mestra5 先不说“货币边际效用为0”这种明显基数论的说法是否妥当,“价值边际效用”是啥东西?你不解释谁知道,要解释。

lhyhqh88888这是我想区别于现在人们所说的每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增加的满足程度的边际效用概念,价值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效用的损失(即负效用或满足程度的差值)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Mestra6 效用的剩余是什么?资源的使用价值剩余是什么?要解释

lhyhqh88888人对于某一事物的望欲,在某一时空中总是会存在着饱和、均衡界壳(或你们说的厌足点,这是两维的平面概念,三或四维立体、演化的概念表现为厌足界壳,不知我这样说是否恰当?),可效用的剩余和使用价值剩余其实是价值剩余在不同立场的两种陈述,效用以主体为陈述对象,使用价值以客体为陈述对象,使用价值我也称之为功用。

Mestra7 “可持续性”是什么意思?要解释

lhyhqh88888当你一瓶矿泉水时,你喝了半瓶后感到己解渴(暂时),此时,如果你正处在沙漠中缺少可饮用水水源的情况下会把它扔掉吗,应该不会对吗?那么,剩下的半瓶矿泉水便是效用的剩余或使用价值剩余了,它可能再利用转化为效用或使用价值。当然,这种可持续性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空内的消费者而言,时间拉长了,消费者的暂己满足的状态又会转化为不满足状态,这就没有所谓“可持续性”了,除了时空上的延长,还要考虑到空间方面,比如,前面拥有一瓶矿泉水的消费者在某一时刻内不仅是只有你一人,而是夫妻什么的两人,那所谓的效用剩余或使用价值剩余又不一定大于0,也可能是指等于甚至小于0了,怕大家不理解,解释一下:价值剩余小于0,即是稀缺!另,这个价值剩余不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他那实际应该叫平均剩余价格,对不起,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Mestra8 这句话看上去像个标题,文章的内容呢?

9 “相对”,相对什么?怎么个相对?

看,你说了这么多,要不就是废话,要不就是没解释的概念,一点意义也没有

lhyhqh88888至于89,我就不再多说了(如果你能明白俺前面的陈述的话)

https://bbs.pinggu.org/dispbbs.asp?boardid=47&replyid=117303&id=241847&page=3&skin=0&Star=2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7 19:50:3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19:43: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21:34:00

   

  “五发兄”,我看了你的几个发言,很有力度。

  

“五发兄”,我在基本立场上与你一样。估计你也可能受中国国学影响很大,你所提的许多观点是典型的中国哲学观即天人合一观。我的思考在内容上与你有很大类似之处,只是表述上可能不同。

你这里的广义效用当然有意义。

但是我的分析却主要是这样一个思路,佛教与市场营销对于欲望的处理是两个极端,市场营销强调无限发展人的欲望,并设法满足人的欲望。当人们没有欲望时,市场营销还不断开发人的新欲望。而佛教却主张克制人的欲望,并认为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求不得苦是最大的痛苦。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经济学显然十分靠近市场营销对于欲望的处理,而你在上面所展示的观点可能更接近佛教的观点,但是与佛教的观点仍然相去甚远,你的观点仍然是一种心理科学的观点。

  在欲望与满足欲望的资源的这二元关系中,从逻辑上讲有三方面值得考虑。一是市场营销与经济学所考虑的,即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更好地满足人的欲望。二是考虑如何更好地提高生产力,相对地减少资源的稀缺性,这在亚当斯密与杨小凯的经济学中是中心任务。三是考虑如何使得欲望更好地与资源条件相配合,适当管理与控制欲望,把欲望本身纳入到管理之中,从而真正提高人的快乐与幸福;即通过适当抑制人的欲望来相对减少资源的稀缺性。

   这里着重讲一下第三个方面,我认为,佛学作为最高级最科学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它考虑问题的方式实在值得借鉴。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如果人的欲望不进行适当抑制,人的欲望是不可能完全满足。最为要紧的是,人的欲望在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当然,欲望的满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但是如果无限扩展人类的欲望,这里主要指扩展那些需要通过外在对象才能满足的欲望,那么将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不可避免在面临着资源争夺的困境。当今世界,自911之后,我几乎每天都听到各种自杀性袭击、爆炸性事件、恐怖性事件、游行、上访、政变等事情。这些事情说到底是欲望满足争夺战,是所谓利益之争。

经济学致力于如何用稀缺资源更好地满足人类的欲望,但主要关心资源配置,这主要是一个生产效率上的概念;政治哲学主要关心如何对资源进行正义地分配,从而使得稀缺资源在满足人类的欲望时,更为正义、公平、公正,即在道德上更为合理。道德上合理不完全同于经济学上的资源配置效率,二者为交叉关系。

而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难冲突之权衡折中的学问,至少从目前来看,其研究所涉及的层次是比较低级的。新古典经济学主要考虑既定历史文化既定信仰、既定效用函数、既定制度、既定分工组织结构下的资源配置中的权衡折中问题,新兴古典经济学则考虑上专业化分工发展与交易费用的权衡折中,考虑了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生产力上升相对减少稀缺性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考虑到了制度对于资源配置的意义。但是这些经济学都没有真正考虑人的终极关怀,没有考虑人的终极幸福从何而来的问题。

本来,从经济学产生的目的来看,它是要达到人类社会的利益增进的。但是自从新古典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学之后,主流经济学甚至连古典经济学所考虑的通过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力来相对减少资源稀缺性的问题都抛弃了,把关注的核心放在资源配置上面,并把资源配置绝对化为经济学本身的目标。而实际上,资源配置仅仅是达到社会最优化的一个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类幸福。新古典经济学似乎忘记资源配置仅仅是达到人类幸福的初级手段。

从根本上讲,如果人类欲望无限扩展,资源稀缺性问题不可能解决,即使有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力相对资源稀缺性。那么在人类无限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有两个问题是显然的。一是人类内部为了争夺资源,而发生各种战争等,导致人本身的生命都可能不保,还谈何幸福、效用。二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欲望扩展的速度必须有一个适当控制,从而才能够从根本上使得欲望与资源能力相配比,从而达到人类的根本和平与幸福。

因此,真正的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两难冲突权衡折中的学问,必须要研究欲望与资源之间的两难冲突之间的权衡折中。这可能应该是最抽象,但也最具体的两难冲突之间的权衡折中。现代经济学总是把欲望偏好关系看成既定,没有想到从欲望管理学出发,“两头抓”,一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适当抑制欲望,研究人对自身的欲望进行管理,对自身欲望进行选择,对自身欲望本身进行决策,对自身的效用函数的形式本身进行选择,从而使得人自身与环境资源,与社会,与他人,都有一个合理良性的相互关系,从而真正达到逍遥自在的境界。新古典经济学通过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学问”,完全把经济学真正的研究目的忽略了,也把经济学的各种研究路径给屏敝了。

不过,完全没有经济学之荣耀的佛学理论,却作为真正的经济学,早就在考虑人类欲望无穷性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两难冲突了,而且提出了系统的权衡折中的方法。当然,佛学理论的权衡折中方法偏向于抑制人的欲望,从而相对减少资源的稀缺性。这种办法,加上古典经济学与新兴古典经济学所提倡的专业化分工,才可能真正解决地球资源稀缺性问题。

经济学方法(各种两难冲突的权衡折中)的真谛在于,我们既要看到欲望对于人类进步的积极意义,也要看到欲望无限扩展对于人类的毁灭意义,从而对人的欲望本身进行合理的管理(修行是一种典型的欲望管理行为,因此应当纳入到管理学研究范围之内)。

目前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也提出,人类在物质欲望达到一定的满足程度时,必须及时地转向自身内部,通过寻求精神价值,调整世界观来达到真正的幸福。200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欧文-拉兹洛编辑的《意识革命——跨越大西洋的对话》一书表达了这种观点。如果采用我们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可以说就是要及时地把自己的效用函数调整为有物质需要上具有厌足点的情形。而在许多发言中,版主jerryliu与sungmoo均表达了如果效用函数有厌足点,经济学将不复存在的观点。显然这种观点是把新古典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的理解绝对化了。真正的经济学,其核心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两难冲突的权衡折中,这个经济学的定义可以在杨小凯的经济学原理里面清楚地看到。

  由于本人还有其它事情,这个话题今天就讨论这里,以后有时间再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7 22:37:00

这是我刚刚写来回答其它网友的,但发现也可回答你认为的人与社会的利益矛盾上:

首先,对于一个人而言,不管是甲、乙还是丙,他如果自己生产的产品足够自己的需求的话,那么,他用不着与别人交换自己足够用或甚至消费不了放在哪里过期的东西,除非是用这些自己足够用或甚至消费不了的剩余产品去交换不够满足自己需求的稀缺物品或产品,这就是说发生交换一般必须存在几个条件:①自己存在产品剩余,②自己存在对另一产品或物品的需求稀缺,③交换对象存在另一产品剩余,④交换对象存在对自己拥有的产品或物品的需求稀缺;

其次,交换双方会考虑到交换获得对方物品或产品时,自身的付出(效用损失)以及失去机会成本等跟对方物品或产品进行比较,所得的差值越大越好,用公式表示为效用成本-获得效用=效用剩余即所得的差值;

再次,由于物品的效用剩余还未转化实现为真正的效用,由于物品有保质期限,因此,如果不及时消费可能存在过期的问题;

最后,如果不及时消费的物品过期,这对于社会也是一种浪费的,虽然,短期而言,对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物品浪费可以认为与社会无关,但却可能引起社会的倒退,而这也有反作用于自身,因为别人没有得到你消费不了在哪里浪费的剩余物品,他也可以使你得不到他有你无的东西,这就造成整体的局部过剩与局部稀缺。所以,要想个人获得更大的满足,必须使整体也满足,而这种双赢是通过交换这一社会行为获得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