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所说的是三个从现实社会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而现实社会中的实体是三者从零到三的一个排列组合。
现实中的需求信息转递到供应方时由于中间介质的存在产生了误差,这些误差导致了通货问题,例如今年的猪肉价格的上涨,由于供应方不能很好的预知到需求情况,当然中间的介质在整个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他们主观的加剧了这种情况的程度,并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假设把对猪肉的需求一部分能固定下来,从时间的角度(将来),那么至少供应方的生产不会那么的盲目。
现实中的供应商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包括物质和意识)在经过介质的作用后转递到需求者的手里,这时的需求成本是供应成本加上介质成本,还有一些强制支出(包括税收,物流等)。分析从介质到需求者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介质在此时充当了一个相对供应商的角色,由它把商品给需求者,这个过程就会有一个通货问题;介质到绝对的供应者之间又是一对供需方,这里又会产生一个通货问题,而且绝对供应者所得到的需求信息是通过介质的处理后的需求信息,这时的需求信息里包含的介质的意识里,从而加大了绝对供需的误差,整个过程是两次通货问题的叠加所形成了绝对的供应和需求间的误差。从这里可以发现现在的通货问题可以通过去掉中间介质来减少它的度,从而控制在一个更为合理的范围。
然而现实中这种介质是存在了,那我们从暂时性去分析它的合理性。第一,它能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来缓解供应方的产能过剩,并让供应商能较快的获得一次性庞大的现金流去让供应商这个机器能运转下去。介质的存在成了供应商的一个风险分担者的角色。第二,它能吸引一部分人的就业,而且能更好的做好商品的销售这块,这是专业的结果。但是,从能量的角度可以预知它最终会慢慢消失的,随着供求信息转递的越通畅,因为他们从成本的角度加大了需求的成本,这与将来相比是一种耗能较大的方式。(介质也是一个利益体。)
综合利弊我们可以长时否定掉它,用一种无生命的东西去替代它的供能,实现供求的交流能耗较小。可以这样说,介质的贪婪和恐惧是通货问题的一个主因。
这种无生命的介质他来收集所有的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使得供应商的生产计划中的大部分是由确定的需求来拉动的,形成了一种真正的“计划经济”,这样同时也促进了供应方的竞争,最后形成另一种“托拉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它的产生将是个催化剂,加快了社会的进化,使得劳动成为需求的标准,而不是货币,而且很多介质都会消失,例如 国家。现在的网络可以很好的趋进它。
能量越低越稳定,社会也是这样,因为它也是一种物质。(长时的角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10 14:30:2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