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ding2005 发表于 2013-6-9 10:14 
其实上列作品都是文集,随笔与学术文章故意混杂着出版。2010年以前的作品,我自己认为值得读的是《经济学思 ...
试着探讨一下丁丁老师的问题。
1.最佳读者问题:从读者自身素质的角度来说,一般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的有限,读书的速度远远慢于经济学家(或老师);老师由于在专业上高屋建瓴,自然能较为高效的阅读,不仅仅是本专业的书,这有一个读书的人力资本累计效应~在以量评价的机制下,当然阅读快的老师有更大的优势;(还有一个借阅权限的问题,不知道北大什么情况,我所在学校老师最大借阅量是学生的两倍)
从读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说,感觉大学阶段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实打实的就业压力让单纯地多读书成了非理性的行为。可以做一个猜测,那个最佳读者可能是一位上了些年纪的经济学家(不会是您吧……)。
2.成功与不读书问题:个人认为成功分为真正的成功(自我认为的成功)和可观测的成功,这二者未必常常重合。自我认为的成功不可观测,只能通过问卷之类的办法测量;可观测的成功无非就是物质生活上的富足与精神情感上的完满,当然这个跟当代的价值观有关,可以设定一些指标计量。
我认为您问题中应该是指可观测的成功,即便如此我也对您的问题存疑,尤其是“苦苦”读书后的大学生究竟是否统计上不成功与不读书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不读书的大学生更贴近社会,早早懂得社会的价值导向和游戏规则,自然能在竞争中获得先机。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现在的价值体系本身就出了问题,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由于对其的发自内心的不认可,导致了在观测上显示出的不幸福。
3.经历有限(本科没毕业),不明白。
4.家长短视与孩子幸福:首先家长的思维逻辑是应循守旧convention式的,是一个建立在“经验法则”上的思维逻辑,是根据过去的数据选择对策。比如:自己的很多同学学了生物,在90年代很好,自己就希望孩子学,以期许未来很好。而不是基于未来的,将未来情景折现到现在进行分析选择的。即便考察了未来,由于认知和预测的有限性,也不能准确把握方向。再者,家长和老师会将自己的价值体系强加于子女身上,以完成自己当年的遗憾,这往往与孩子自身的愿景不重合。综上几个方面造成了所谓的“短视”。
幸福的描述:即对现在的状态和过往的经历以及未来的发展的一种满足。
幸福的维度我认为可以参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分为五个维度: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最重要的部分我任务见仁见智了,我个人认为还是自我实现。
5.2003年我才是个11岁的小屁孩儿,不懂事儿。但感觉上自那之后好像国企、尤其是大型央企发展的很快,上网查了刚好2003年发改委成立,是不是那时候开始在再分配领域中央收紧了权利,造成财富向北京集聚而中央(包括央企的总部)掌握了分配的大权,恶化了逐级的官僚体系,毕竟利益的指针往往比较有效。上述是我凭感觉猜的,无依据,勿见笑。
抵抗学术界坏制度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是否有所影射,我觉得还是博弈论那一套可以解释不抵抗者的所谓理性。
关于人人自私和”上帝谋福利“我认为还是回到了那个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的不一致上,这要看制度怎么设计了,我个人不太相信存在一个制度可以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和全体利益最大化实现完美的统一。
6.认为政治是:资源配置中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没看过那本书。
批判性思考我认为是:当你遇到一个新知识时,要与你自己的常识进行一个比对,看看是否能用你的常识解释的通,解释的通那就自然地接受了;解释不通的时候就得回过头来思考是你的常识错了还是他的理论不对头,然后自己用你的常识他的分析逻辑得出个新结论。就完成了这么个批判性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