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013-6-13 17:33:41
dingding2005 发表于 2013-6-12 07:46
反正今天12日,还有一个星期呢。我干脆每天来看看,回答一些问题。18日以后未必有时间每天来看,况且,现 ...
期待着您的精彩答复
18日之后我会发布问答汇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4 05:48:23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3-6-13 17:31
您指的广告干扰是指 ?
我用苹果电脑,Java环境,也可能是打字的时候,有闪动就影响鼠标位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4 05:51:52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3-6-13 17:33
期待着您的精彩答复
18日之后我会发布问答汇总
昨天整日我在外面,今晨来看这里的发言,确实没有增加。可见,同学们疲于奔命,无暇顾及这里讨论的遥远事物。我的预期原本不高,而且忙于其它事务。17日下午和18日上午,我还要主持东财-清华“复杂社会演化理论”的联合研讨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4 07:21:27
汪老师,第一次发言哈,您的《行为经济学讲义》我快能背了,有一大堆问题要问您,嘿:
1. 我发现,现在大家讨论“理性”的时候,其实想说的词都不一样。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甚至日常生活里面的理性不一样,经济学内部的也不一样,比如像金迪斯就说理性的反面不是不理性而是社会性,似乎他眼里的理性是自私的人,但是像阿克洛夫就认为理性的反面是“动物精神”,好像又是对应着另外的意思。那请问您,在讨论行为经济学之前是不是应该先把这个问题盖棺定论地解决掉?
2. 您也说了,现在行为经济学是一大堆碎片,像Fudenberg也说过,现在的任务不是增加模型,而是找到一个统一的框架。那么您觉得在决策理论范畴内找到一个类似于宏观经济学那样的“模型之母”或者基本方程组是可能的吗?
3. 如果上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可行,那么退一步讲,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理论范式呢?比如Dual Process或者演化心理学?(人大翻译的那本Wilkinson的书就试图用这个作为分析框架,但我个人认为太难实证了……)
4. 基于有限理性的行为经济学是要求完全理性的新古典理论和对理性完全没有要求的种群演化理论的中间状态,可以这样理解吗?我一直认为经济学里面只有三个模型,牛顿力学、进化论和西蒙模型……其他所有模型都是从它们仨那儿改过来的,这个理解正确吗?
5. 像您所说的,“西方行为经济学”似乎不太适合中国国情,我觉得那都是基于理论创新的,而中国style的行为经济学应该是基于现实问题的,那么您认为这两个殊途能够同归吗,还是在基本逻辑上存在不可调和的因素?因为我发现您学东西基本上是实用主义的,从来不囿于门户之见。
6. 最后有一个技术上的问题:我看到您在很多场合都很推崇海纳模型,但我有一个疑惑,海纳模型是决策模型吗?会有人真的按照这个模型去行动吗?像管毅平教授就说这是一个演化经济学模型,但您在《讲义》里似乎 把它当做决策模型看待了。海纳自己也说了,实际上决策者限于C-D gap,可能不知道r、w和π的大小,那么他定义的G和L到底是想象世界中的效用还是无意识状态下的fitness或者pay-off呢?
看了一宿书,说话有点儿没逻辑,汪老师我是您的脑残粉,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4 10:53:28
汪教授:
       您好!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早就对于您学识渊博有所耳闻,对您的眼光独到细致更是钦佩不已,佳期难遇,所以想请教您一些问题。前段时间和舍友辩论,耳闻世风日下不绝如缕,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观点“经济的繁荣总是会伴随着道德标准的衰退”,这个从改革开放以来貌似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还专门讨论了应该用怎样的指标去衡量,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些数据,以及如何才能证明这样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我一直认为,道德标准的高低虽然是整个社会所变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但是与每个个体的自律行为(可能是出于道德高尚,也可能是出于对做出不道德行为惩处的忌惮)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能否单单分析个体的情况以代替总体(不考虑勒庞的乌合之众效应)?可否用个人的违法行为用作其道德标准的阐释?这样做的话可信度又有多高?老师能否推荐此方面的一些书籍?

       但是我在想,经济发展与道德标准的高低是否应该是一个“U型”曲线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正负方向关系,猜想如下: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不发达而且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商品(或许这样称不恰当)用于交换,这时必然要求人们的道德标准很高,才能避免下一个利益受到损害的就是自己。此外,因为地域范围彼此熟识而加大了道德不高者的惩处力度,使其以后作案的成本加大,道德标准于是也就随之提升了;而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极大充足,或许就如共产主义社会一样,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全人类自由发展的前提,因此也不必要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而对于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我们来说,势必就面临着一个经济一方面高速发展,另一方面道德却在持续滑坡的现象。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制度的缺陷将得到弥补,社会结构的不平衡将得到改善,公平与效率将不再是困扰大家前进的难题,这时,道德标准又会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得到提高,并最终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当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曲折反复的,道德标准的高低也就起起落落,过滤掉其中剧烈的社会动荡,总的趋势应该是这样一个“U型”曲线吧。经济学虽然作为每一个社会人都可对它有感觉,但是要有很精辟的见解无疑是很难的,而在有了见解之后确信自己没有钻牛角尖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倘若有一位大师在前方如启明星一般的闪耀,或许仅仅是只言片语,纵使是高度近视的我也该有所警悟了。谢谢!

                                                                                                                                                                         求学者
                                                                                                                                                                2013年6月14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4 11:05:08
dingding2005 发表于 2013-6-14 05:48
我用苹果电脑,Java环境,也可能是打字的时候,有闪动就影响鼠标位置?
是漂浮AD是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4 11:05:41
dingding2005 发表于 2013-6-14 05:51
昨天整日我在外面,今晨来看这里的发言,确实没有增加。可见,同学们疲于奔命,无暇顾及这里讨论的遥远事 ...
下面两楼小论文.....
没关系
这样长期的持续交流更好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4 17:58:45
汪教授好,问题如下:
1,制度经济学对于指导与改变现实的意义有多大?换句话说,研究制度经济学是否能对当下的制度发展有帮助?

2,我们离完美的制度经济学指导的理论世界有多远?

3,韦森教授也是国内研究制度经济学的专家之一。我前日在读韦教授的文集的时候,感觉他的文章从最初各种建议各种分析,后来到了一种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这样的失落感是不是在您的思想里也存在过?

3,您在开篇提了很多关心当下大学生的生存状况的问题,作为南京邮电大学的一名经济系学生,我感到很温暖。但是我并不想去回答您的那些问题,并不是我没有答案,而是因为这种清议似乎对我们的存在没有任何的影响。
我想说我们这类学校,开设经济学等社科类学校是为了把学院扩张成大学。诚然,现在的结果是我们当初高考厮杀时败寇的苦果,但是,目前的这样僵化的学校制度是否有可能被改善?是否有一门经济学边缘科学会关照到我们的境遇?去研究一下目前流行全世界的,尽管它并不是一个好东西的大学制度?

师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4 18:07:52
请问汪教授如何看待城镇化改革的预期收益和成本,主要难点和问题在哪里以及中国未来10年,除房地产经济之外是否还能找到坚实有力的增长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00:00:12
望。。介绍些文风有特色的经济学散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09:55:03
dingding2005 发表于 2013-6-9 10:14
其实上列作品都是文集,随笔与学术文章故意混杂着出版。2010年以前的作品,我自己认为值得读的是《经济学思 ...
1、学生和经济学家的基础不同,经济学家可以从图书馆抱回一堆书,稍稍浏览即可。学生需埋头苦读以扎实基础。如果经济学家一天可以看五本书,学生需五天看一本书。而且学生读的书是教材的概率很大,但是经济学家读教材的概率很低,即便是读教材,也只是读自己需要的那部分,不像学生那样通篇读下来。读教材也最耗时间。综上,书的类型不同,读的方式不同,决定了两者的不一样。

2、成功的定义:进入该区域内的上层社会?
     测度:以职位和收入为衡量标准(即功名利禄)。
     苦读只是有助于在阶层中向上流动的其中一种因素,且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父辈甚至祖辈的积累的重要性显然更大。另外,不读书的学生能把时间用于积累人际关系、了解做人处世、培养厚脸皮等等,显然这些也有助于在阶层中向上流动。当阶层逐渐固化时,父辈祖辈的积累便成了最重要的因素。

后面几个问题太困难,需要认真做一番研究才回答得出来。。。。俺就回答到这里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0:09:41
汪教授您好:
我想问的是
第一:关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区别和联系!这点很是疑惑,我感觉经济,金融,证券投资领域和会计都不分家。。。。
第二:关于行为经济学,由于本人是大一的,也不是很懂行为经济学,目前只学习了微观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的心理上的基础的吗???这个理解是比较肤浅的!
第三,我看了有很多经济学,各种各样的经济学!但是我感觉有用的不是太多因为人是非理性 的1人是不确定性的 、这个与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相冲突!所以,个人感觉不是很有用的!不知教授怎么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0:40:48
汪老师,请问您对国内主流经济学越来越繁杂的数理模型、计量方法与越来越简单的结论怎么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0:49:39
蓉婕 发表于 2013-6-15 09:55
1、学生和经济学家的基础不同,经济学家可以从图书馆抱回一堆书,稍稍浏览即可。学生需埋头苦读以扎实基础 ...
蓉婕的解释,对我而言,有一定说服力,但仍不足够说服我。因为,我自己学习教材时,需要借阅一大批同类图书,力求从不同视角探讨同一问题。若学生们五天只读一本教材,很可能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澄清根本性的问题。应试教育,最大弊端就在于摧毁人类头脑的创造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0:54:27
上官云天 发表于 2013-6-15 10:09
汪教授您好:
我想问的是
第一:关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区别和联系!这点很是疑惑,我感觉经济,金融,证券 ...
很好,你有这些问题发生在脑子里,是很好的迹象。你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统计显著地,你可能深受应试教育的摧残,需要彻底改换头脑。许多大学生永远无法换脑,处于永久脑残状态。你有这些疑问,是摆脱摧残阶段的开端。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建议你读我发表在什么期刊上的文章“论金融学基本问题”,或“经济学基本问题”,简单在网上检索一下看看。关于你的第二和第三问题,建议你读我2011年出版的《行为经济学讲义》和2008年出版的《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0:55:06
purityly 发表于 2013-6-15 10:40
汪老师,请问您对国内主流经济学越来越繁杂的数理模型、计量方法与越来越简单的结论怎么看?
这问题我已解答了,参阅我的某一文章“关于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或数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0:55:08
purityly 发表于 2013-6-15 10:40
汪老师,请问您对国内主流经济学越来越繁杂的数理模型、计量方法与越来越简单的结论怎么看?
这问题我已解答了,参阅我的某一文章“关于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或数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0:57:20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3-6-14 11:05
是漂浮AD是吗?
似乎是。不过,最近几天消失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0:59:08
dingding2005 发表于 2013-6-15 10:49
蓉婕的解释,对我而言,有一定说服力,但仍不足够说服我。因为,我自己学习教材时,需要借阅一大批同类图 ...
一天五本和五天一本只是为了体现读某类书籍时的速度差异,可能不符合实际。但是可以这么看:同时借五本制度经济学教材,共花了25天完成制度经济学的学习,平均便是五天一本。老师借书,一次借了十本制度经济学教材,两天内便可以还,平均便是一天五本。甚至25天五本还是太快了,这也更充分论证了学生读的书比老师少是必然发生的事实而不是学生不够努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1:08:07
汪教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在一直强调经济发展转轨的今天如何去克服制度惯性呢?您认为在今天的情形下会不会产生新的第一行动集团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1:11:36
Rolex2012 发表于 2013-6-14 10:53
汪教授:
       您好!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早就对于您学识渊博有所耳闻,对您的眼光独到细致更是钦佩不已 ...
你的第一个问题,请读我写的“三分之一定律”,我写过几篇文章讨论这一定律的涵义。网上很容易找到。第二个问题,你猜测的正确,文献里早就有了,所谓经济发展的道德库茨涅茨曲线,网上也可以找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1:15:35
蓉婕 发表于 2013-6-15 10:59
一天五本和五天一本只是为了体现读某类书籍时的速度差异,可能不符合实际。但是可以这么看:同时借五本制 ...
你的论证毫无问题。但我仍要强调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其一是为了考试而背诵教材,其二是问题导向的,于无疑之处生疑,故一定要查阅相关资料。这两种学习方法培养的人才,完全不是同一类人才。可以说,中国社会缺乏的是后者,而大部分毕业生只不过是前者。这两种毕业生,在大学阅读的书,数量一定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1:18:02
蓉婕 发表于 2013-6-15 10:59
一天五本和五天一本只是为了体现读某类书籍时的速度差异,可能不符合实际。但是可以这么看:同时借五本制 ...
你再想想,北大教师也分两类,其一是以其昏昏的,根本不读书。其二是平新乔这类的,借书量最大。为什么平新乔要借阅这许多图书?难道他还有职称要评?还有文章要发表?无非是他读书的方法与应试的官僚体制之内的学生和教师的方法完全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1:18:24
蓉婕 发表于 2013-6-15 10:59
一天五本和五天一本只是为了体现读某类书籍时的速度差异,可能不符合实际。但是可以这么看:同时借五本制 ...
你再想想,北大教师也分两类,其一是以其昏昏的,根本不读书。其二是平新乔这类的,借书量最大。为什么平新乔要借阅这许多图书?难道他还有职称要评?还有文章要发表?无非是他读书的方法与应试的官僚体制之内的学生和教师的方法完全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1:19:45
0o戏子 发表于 2013-6-15 11:08
汪教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在一直强调经济发展转轨的今天如何去克服制度惯性呢?您认为在今天的情形下会不 ...
你的问题似乎需要澄清。任何制度都有惯性。任何制度变革都要支付代价。任何群体,只要不是既得利益群体,都愿意为制度变革支付代价。关键是现实的政治,而不是抽象的制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1:30:45
Vincent_Chen 发表于 2013-6-14 07:21
汪老师,第一次发言哈,您的《行为经济学讲义》我快能背了,有一大堆问题要问您,嘿:
1. 我发现,现在大家 ...
感谢你的发言。如果让我评价,你的发言算是至今为止我看到贴在这里的第二个重要发言,排序第二,祝贺你。我在行为经济学讲义里,反复强调的就是理性问题和合作问题 ---“行为经济学的两个灵魂”。动物精神源于凯恩斯,阿克劳夫和施莱弗的那本书,是行为金融学科普读物,引凯恩斯的动物精神,不算离谱。理性是一个连续的谱系,从完备理性,逐渐到毫无理性和脑内的无意识世界。在这样一个连续谱系里,只有完备理性才是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模型”里的理性假设。谱系里其余的一切状态,都是“有限理性”的状态。请问如何能有一个数学模型描述这样无穷无尽的有限理性状态呢?这不是数学可以做的事情。但经济学家仍有可做的事情,参阅艾智仁1950文章。海纳模型当然不能直接拿来决策,新古典理性选择模型,哪一个可以直接用于决策?Brocas是我推荐的一位女经济学家,她2013年发表的文章,试图将脑科学引入理性选择过程,所谓“共轭决策过程”的模型。可是,她的这套模型,其实与海纳模型殊途同归,而她似乎并未意识到海纳的贡献。年轻嘛,不怪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1:32:41
dingding2005 发表于 2013-6-15 11:15
你的论证毫无问题。但我仍要强调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其一是为了考试而背诵教材,其二是问题导向的, ...
这两者确实不在同一个层次上,阅读量也必然天差地别。但这已经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了,而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学习的态度有问题,阅读量自然只低不高。这种学习态度的形成,应试教育确实要负很大责任。

这里我想问丁丁老师一个问题,古人读书便是为考试而背诵经典,他们写文章时不以提出新观点为乐趣,而是以引经据典为乐趣,即便是现在,我所认识的一个饱读诸子百家的人,他写文章时所持观点也是如此。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聪明,为考试而背诵便成为越来越简单的一件事情,应试教育的制度是否有可能因此而改变,因为为考试而背诵越来越简单则应试教育将越来越无法选拔人才。

在古代,能饱读经典便是上等人才了,这也是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理论依据。未来将不是这样的时候,应试教育就会灭亡。然而,现在高考被评价为中国最公平的制度。那么,未来的选拔人才机制应该如何设计,才能既保证最公平,又有助于人才选拔,且在中国社会可行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1:33:04
没有问题了,好啦,明天我可能再来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1:35:55
蓉婕 发表于 2013-6-15 11:32
这两者确实不在同一个层次上,阅读量也必然天差地别。但这已经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了,而是学习态度的问题 ...
刚刚回答了全部问题,才见到你新的问题。首先,古人读书似乎不是你说的这样心态。古人的学问是所谓“为己之学”,今人才有为人之学。古儒的精神根本不是今人可及甚至可想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5 11:43:42
dingding2005 发表于 2013-6-9 10:14
其实上列作品都是文集,随笔与学术文章故意混杂着出版。2010年以前的作品,我自己认为值得读的是《经济学思 ...
汪教授,您好!我对“官僚化”和“批判性思维”这两个问题比较感兴

趣。下面是我的浅见,请您指正。

1.ZF组织采用官僚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官僚制具有不断僵化的趋势

(见唐斯《官僚制内幕》)。
1.1ZF的官僚化,应该主要是指官僚制的不断僵化过程。社会的官僚化

,应该是指ZF范围的扩大,并不断僵化。

1.2官僚化的根源在于宪法规定的权力结构。改革开放前,民众(人民

)普遍具有较大的实际政治权力,但没有把政治权力有效的制度化。改

革开放后,根据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中央ZF具有最高名义政

治权力。 然而实际的政治权力在各部委和地方ZF。这主要是由中央-地

方、中央-部委层级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对称所致。中央难以有效

监察各部委和地方ZF。同时,人民缺乏有效的政治权力,以监察或制

约部委或地方ZF。

1.3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各层级中的政治人都是向上负责,为了晋

升并规避风险,评价指标化(论文数量信息容易证实,而质量信息难以

证实)和组织官僚化(按章办事)也会越来越严重。

1.4中国大学组织各层级也是向上负责,指标化和官僚化难以避免。

1.4.1当教育和科研产出成为晋升的手段时,大学目标必然扭曲。大学

较少对学生(家长)负责,较少对社会负责。结果社会整体难以有效进

行知识创造和积累。

1.5此外,在这样一个大的权力结构框架下,中央为了加强对部委和地

方的控制,普遍采用项目制。结果,官僚化和腐败加剧。公共服务不

足或扭曲。

1.6在给定这样的权力结构框架下,三分之一定律可能未必起到关键性

作用。框架中的弱权力群体,难以有效集体行动,来反抗坏制度。

1.7虽然人人自私,但是会有“上帝”出来的。

1.7.1大脑神经元也是各个自私。神经元网络为什么会涌现出自我意识

呢?自我意识的出现应该会增加个体存在的稳定性。

1.7.2相对应的,社会成员人人自私,社会网络也会涌现出社会的自我

意识。社会意识(例如有意识的制度设计等)的出现应该会增加社会存在的稳定性。

1.7.2.1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应该包括社会存在何以稳定的问题。

2.思维(或思考)的本质是探索(或搜索)。针对一个问题,应该探索

各种可能的解决思路,此即探索。应试教育的弊病是,灌输特定的解决

思路(思维习惯),而没有从问题开始,缺乏探索精神。学生也习惯于

接受灌输,而缺乏反思、批判意识。而提倡批判性思维,应该属于矫枉

过正,以希望不要被思维习惯所束缚。

3.补充说明,以上个人浅见,缺乏论证,多为断言。请您批评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