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贴地址:http://garrishen2.blog.sohu.com/65941201.html
正视中国经济
对国内经济,伙伴们最关心的莫过于房市和股市走势,直接牵涉到个人经济利益。而要全面客观的认识国内经济最重要的得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在国内主要分为两块,一半是基础设施,包括港口/机场/高速公路/铁路等,另一半是房地产,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厂房等等),二是外贸依存度(一国经济进出口总额与GDP总值的比值,也就是说“一国的财富当中有多少比例是通过国际市场实现的”,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部的依赖程度)。2005年年底,中国的固定资产规模为1万亿美刀(约8万亿人民币),而当年的GDP为13万亿人民币,8/13=61.5%,而2005年年底中国外贸依存度达到68%;2006年年底中国的固定资产规模为109870亿人民币,当年GDP总值为209407亿元人民币,两者比值为53% ,当年外贸依存度为65%。通过这两组数据大致可以判断中国经济运营的实质:即通过产品的出口(我国国际贸易实际上有大量外贸顺差)来创造财富,然后把国际市场上实现的财富大量变成钢筋混凝土进行建设。
外贸依存度过高,国内经济对别国的依赖就越大,当国际市场出问题的时候就会大大影响国内经济,国际公认的外贸依存度警戒线是30%-40%,而我们已经多年在警戒线上方运行。事实上,我们大量廉价劳动力生产出来的大量廉价商品主要出口到了美国,而不是给国内的老百姓去消费,一旦美国经济出问题,我国企业的产品将大量积压在国内而没办法套现,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倒闭,经济就会衰退。
二战后,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的国家也有不少,最典型的是日本、韩国,当初他们经济起飞时候也严重依赖固定资产投资,不过韩国和日本当年最疯狂的时候固定资产规模也从没超过40%,而我们已经连续多年在50%以上运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如水泥、钢铁、电解铝等,属于不可持续的行业,如果长时间的依赖这块拉动经济,那么唯一的结果是我们的大好河山日益衰竭,逐步变成超级大沙漠。按照我们的经济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必须大幅压缩,但是基础设施这块很难下降,因为无论是中部崛起也好,还是西部大开发也好,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十分落后,依旧很需要国家在这方面的大力投资,那么剩下的就是房地产了,事实上,国内东南部沿海很多大城市的房地产泡泡已经到了极其夸张的地步,W总200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本意也是要将房地产“控制住”。这个控制住打引号是因为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打压,而是稳住。因为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幕: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W总亲自挂帅组长直接负责该项任务,启动时候的誓师大会气氛有如大决战一般庄严肃穆(业内人士语)。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事关每位百姓的利益,也是逼不得已的战略决战,是国内银行业发展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个中原因大家可以去体会)!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主要包括两万多亿坏帐的剥离、国际级的投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引进),接着就是大家熟悉的一个接一个的银行开始在上海和香港市场登陆,短短一年多,银行的总市值已经占到沪深股市总市值的一半以上,工行/建行甚至还登上世界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银行的宝座,神话在不停的续演!如果在银行上市的节骨眼上房地产崩溃,那么刚刚剥离两万多亿坏账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很可能又会多出1-2万亿的呆账,这将很不利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时的讨价还价,中国的金融改革大业甚至还将功亏一溃。所以,0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给人的感觉好像zy对房价并不是有意打压,其实原因就在这里,可以说银行改制大业让w总在处理国内经济问题时候选择的余地很小。为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登陆成功,04-05年股市也作了相关的充分准备,最为主要的是股权分置的大刀阔斧式改革和印花税下调到1%。02-07这届政府的工作重心其实就是银行体系的股份制改革,其他的任务都是从属于这块的。
所以,当哪天伙伴们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中看到我国的金融改革历程、赞颂银行股份制改革大业基本大功告成的报道时,你就应该明白,中国大牛市的神话快结束了,中国房价只涨不跌的故事也将成为历史了!
中国经济如果要继续神话,结构性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外向型和投资型的经济结构必须加速向消费主导型、技术推动型的内生增长经济转变,否则就会进入死胡同!1七大以后,随着国内金融改革日益接近尾声,随着人事布局的基本完成,随着对方战略的步步紧逼,HW对国内经济进行全局性调整的概率也会越来越大,这是客观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