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749 5
2007-10-09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联合开展一项调查,7730人参与,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4865人。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研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调查中,分别有39.2%和25.6%的人表示在读研过程中感到迷茫和空虚,而有27.1%的人对硕士生活感到焦虑,28.5%的人觉得失望。这样的数据引起舆论对“读研无用论”的再次关注。以下两篇评论的作者分别为在读和已毕业的研究生,他们的亲身感受也许更值得我们倾听。

  伴随着高校本科扩招,就业压力向后转移,研究生招生也逐年扩大,当那些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付出时间、金钱读研却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很多人自然就会觉得读研不值得,甚至说是“浪费青春”,这种“读研无用”的凄凉论调在今年再次沉渣泛起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如果我们并不能从中洞察到一些问题并想法进行解决,今后这种让人寒心的现象仍会继续重演。

  我是湖南长沙某高校一名即将毕业的在读研究生,由于在报考前对全国各地高校进行过一定了解,再加上现在的一些认知,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状况略悉一二。应当说,不少高校是冲着扩招后的大规模收费和科研经费来的,一个导师带十几或二十几个学生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以个别文科类专业为甚,因为这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学生追求经济、法律、管理等热门专业的需要,这相对理科生来说不需要太多的实验器材,硬件基础上就能省去了很大的开支。

  在当前有限的教育资源被盲目扩招不断稀释的背景下,导师带研究生的方式也开始了急功近利的简化,通常是下发一些研究项目给学生做,结束时再适当给点“奖励”。还有就是经常不见导师面,难怪学生对“老板”(研究生现在对导师通行的称呼)也越来越没好感。饮鸩止渴似的榨取,再将学制缩短为两年的话,要读书、要研究、要实习、要做论文、要找工作等,这种环境下,教学质量不下滑那才真叫奇怪了。

  当然,一言蔽之“读研无用”未免有失偏颇,也不能完全反映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我有个同学在广州工作,大四时保研了,放弃读研而去工作,一年后后悔了,就又考研,自我感觉收获很大,因为较之于本科生方向性很弱的学习来说,研究生更关注学的什么,即研究问题的由来和如何找到解决方法,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自觉查找阅读资料,这个过程也使得很多知识能连贯起来。由于还在原单位兼职,老同事也觉得他考虑问题的思路严谨了很多。

  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并没有蹉跎岁月,两年多来一直努力不懈地学习、做研究,至于说找工作,这就像我们在网上使用搜索引擎,当给出的关键词越多,需要了解的越具体精深,搜索到的内容也就更少,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同理,读研后其实就业面就会窄了,这是必然的。再拿我所学的土木工程类专业来说,要是进一些建筑设计院就比本科生容易多了,要是空调行业的营销,本科生去的就会很多,也是这个理。

  读研到底值不值?这其实是因地、因人而异的。如果我们的高校能够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即便扩招也做好软硬件方面的建设,使其能适应扩招的步伐,而不是为了扩招而扩招,在专业、学年的设置上能考虑实际情况,不是一味追求热门专业,或许研究生教育就会是另外一番天地。而我们的研究生,在读期间除了上网打游戏、花钱发论文及抱怨外,如果也能安下心去学习,我想无论就业市场如何变化,还是能够找到人生的坐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也会愈加强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0-9 17:22:00

目标与现实的错轨令我读研后悔

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我相信这些数据。我研究生刚刚毕业,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但是,我经常会产生“后悔读研”的想法。就我本人而言,我之所以寒窗苦读17余年,目的就是研究生毕业之后,能有一技之长,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眼下的现状却离奋斗目标非常遥远,工资待遇并不理想,两个月工资总和还买不上1平方米商品房。

  就我父母而言,他们是偏僻乡村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供我读书10多年,每年把少得可怜的收入几乎全部投放在了我身上。不仅如此,家里还因为我上大学,欠下了一大堆债。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无非就是希望我接受高等教育,能够“跳龙门”。可是现在,父母已白发苍苍,偶尔来到我生活的城市,还不得不蜗居小小出租房,时不时还得忍受“父女同住一室”的尴尬———父亲节约,不让我去住旅馆。

  从我所就读的高校来看,在西南地区算得上最好的了。学校每年收我上万元的学费,总不可能希望我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到吧;总不可能希望我工作后,在5年甚至10年内,连为曾经上大学而背负的债务都还不了吧。就此而言,也没有理由使我对读研的期待不超出“接受教育”本身,但遗憾,目前我本人的工作境遇和一名本科生差不多。

  这么说,绝不是因为我本人不够努力。坦白说,我在学习上该付出的努力已经付出了,还额外考了一些所谓的“证”,我父母也竭尽所能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学校对我应该付出的也已经达到极限了。但是,即便这样,根据我所在系今年毕业的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参照来看,现实并不乐观。在我们系里,要想找一份月薪上3000元的工作,似乎难度巨大。

  当然,我也经常反思自己为什么会产生以上这些功利化的想法:是自己人生定位没有定好?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机制出了问题?是那些立志一辈子致力于研究、科研的人才需要深造,而像我这样充满功利性想法的人本就不适合去读研?或者说,通过读研究生来加大自己的就业筹码、提升竞争实力,这种出发点本就有问题?可是,如果许多人都读研了,并且学习都挺好,他们毕业之后跟那些本科生的境遇相差无几,那这样的研究生教育除了能给人留下“后悔”二字之外,还会有什么?

  都说“学以致用”,这里的“致用”,想必不只是“致用”于论文,“致用”于纸上谈兵,“致用”于拿文凭,“致用”于一个高学历身份,“致用”于一种纯粹的研究生梦想……我想,它至少还应该包括就业、谋生,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实力吧。可是,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如此调查数据,其背后暗含的深意能支撑起“就业、谋生、提升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实力”等这样的起码诉求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7:23:00

目标与现实的错轨令我读研后悔

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我相信这些数据。我研究生刚刚毕业,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但是,我经常会产生“后悔读研”的想法。就我本人而言,我之所以寒窗苦读17余年,目的就是研究生毕业之后,能有一技之长,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眼下的现状却离奋斗目标非常遥远,工资待遇并不理想,两个月工资总和还买不上1平方米商品房。

  就我父母而言,他们是偏僻乡村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供我读书10多年,每年把少得可怜的收入几乎全部投放在了我身上。不仅如此,家里还因为我上大学,欠下了一大堆债。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无非就是希望我接受高等教育,能够“跳龙门”。可是现在,父母已白发苍苍,偶尔来到我生活的城市,还不得不蜗居小小出租房,时不时还得忍受“父女同住一室”的尴尬———父亲节约,不让我去住旅馆。

  从我所就读的高校来看,在西南地区算得上最好的了。学校每年收我上万元的学费,总不可能希望我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到吧;总不可能希望我工作后,在5年甚至10年内,连为曾经上大学而背负的债务都还不了吧。就此而言,也没有理由使我对读研的期待不超出“接受教育”本身,但遗憾,目前我本人的工作境遇和一名本科生差不多。

  这么说,绝不是因为我本人不够努力。坦白说,我在学习上该付出的努力已经付出了,还额外考了一些所谓的“证”,我父母也竭尽所能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学校对我应该付出的也已经达到极限了。但是,即便这样,根据我所在系今年毕业的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参照来看,现实并不乐观。在我们系里,要想找一份月薪上3000元的工作,似乎难度巨大。

  当然,我也经常反思自己为什么会产生以上这些功利化的想法:是自己人生定位没有定好?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机制出了问题?是那些立志一辈子致力于研究、科研的人才需要深造,而像我这样充满功利性想法的人本就不适合去读研?或者说,通过读研究生来加大自己的就业筹码、提升竞争实力,这种出发点本就有问题?可是,如果许多人都读研了,并且学习都挺好,他们毕业之后跟那些本科生的境遇相差无几,那这样的研究生教育除了能给人留下“后悔”二字之外,还会有什么?

  都说“学以致用”,这里的“致用”,想必不只是“致用”于论文,“致用”于纸上谈兵,“致用”于拿文凭,“致用”于一个高学历身份,“致用”于一种纯粹的研究生梦想……我想,它至少还应该包括就业、谋生,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实力吧。可是,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如此调查数据,其背后暗含的深意能支撑起“就业、谋生、提升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实力”等这样的起码诉求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7:26:00

读研值不值何以真成了问题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7730人参与,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4865人。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54.5%的人认为,读研还是工作,每个人应该视自己情况而定。(10月8日《中国青年报》)

  当求职会上招聘者以一种丰收时节逛农贸易市场的神情睥睨着眼前争先恐后投递简历的年轻研究生的时候,在这个庞大的买方市场上,从这些年轻人脸上你看不到二十多年教育所应该带来的丰盈与自信,看不到"研究生"这个精英教育标识的鹤立鸡群--"研究生"的贬值似乎是个不容回避的话题。时光倒转十数年,"研究生白菜价"是个充满酸葡萄心理的天方夜谭,十数年后,"读研值不值"还真成了个需要权衡成本收益的难题。

  一个限量发行的VIP面包,忽然被发现早已批量复制且营养寥寥,就不仅仅是倒胃口的事情了。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贬值"是一种误读:一方面,从培养研究生的家庭成本而言(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的、贫困的研究生),生存的压力使困难家庭急需兑现教育投入的回报,因此,最感受到贬值之痛的是研究生自己和家庭;另一方面,五年前,国内一些高校纷纷以"探索研究生新培养模式"的名义,将全部或部分硕士研究生三年制培养模式改为两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加上"2006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34.5万人,而 2007年全国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预计为40万至42万人",研究生教育早已从"实体精英"滑向"形式精英",所谓"贬值"只是借助市场之手完成了一次不留情面的归位罢了。

  抛开所有纷繁的表象不说,"研究生究竟研究什么"注定是决定研究生价值大小的核心问题。在"扩招"的旗号下,低层次、权责失衡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往往是一位导师带十几个、几十个研究生的"大班管理",学生第一年忙着跟学分较劲、第二年频频跟用人单位过招……最后的结果就是严重损害了"研究生"的社会公信和市场口碑。据说眼下的研究生学制又不动声色地退回到三年制,设若只是为了回应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诟病而在一个"休学年制"上做回归,那么,拉长时间除了增加研究生的求学成本外,基本没有多大意义。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厘清:研究生教育定位是否清晰?高校"导师制"有没有落地?教育内容评价指标是否错位?……

  在"学历泡沫化"下有的是泛滥的公共课程、不恰当的论文指标、学术工具化倾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有句幽默的说法:"你以为老师都有两桶不同的水,给本科生浇一桶,给硕士生浇另外一桶?"诚然,先有名不副实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后有不断贬值的研究生社会行情。也许,我们不妨把"读研值不值"这个问题看作是高层次人才培养重归集约化、精英化的一个预兆,它迫使我们更冷静思考包括硕士、博士等培养制度的最终价值旨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17:27:00

目标与现实的错轨令我读研后悔

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我相信这些数据。我研究生刚刚毕业,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但是,我经常会产生“后悔读研”的想法。就我本人而言,我之所以寒窗苦读17余年,目的就是研究生毕业之后,能有一技之长,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眼下的现状却离奋斗目标非常遥远,工资待遇并不理想,两个月工资总和还买不上1平方米商品房。

  就我父母而言,他们是偏僻乡村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供我读书10多年,每年把少得可怜的收入几乎全部投放在了我身上。不仅如此,家里还因为我上大学,欠下了一大堆债。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无非就是希望我接受高等教育,能够“跳龙门”。可是现在,父母已白发苍苍,偶尔来到我生活的城市,还不得不蜗居小小出租房,时不时还得忍受“父女同住一室”的尴尬———父亲节约,不让我去住旅馆。

  从我所就读的高校来看,在西南地区算得上最好的了。学校每年收我上万元的学费,总不可能希望我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到吧;总不可能希望我工作后,在5年甚至10年内,连为曾经上大学而背负的债务都还不了吧。就此而言,也没有理由使我对读研的期待不超出“接受教育”本身,但遗憾,目前我本人的工作境遇和一名本科生差不多。

  这么说,绝不是因为我本人不够努力。坦白说,我在学习上该付出的努力已经付出了,还额外考了一些所谓的“证”,我父母也竭尽所能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学校对我应该付出的也已经达到极限了。但是,即便这样,根据我所在系今年毕业的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参照来看,现实并不乐观。在我们系里,要想找一份月薪上3000元的工作,似乎难度巨大。

  当然,我也经常反思自己为什么会产生以上这些功利化的想法:是自己人生定位没有定好?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机制出了问题?是那些立志一辈子致力于研究、科研的人才需要深造,而像我这样充满功利性想法的人本就不适合去读研?或者说,通过读研究生来加大自己的就业筹码、提升竞争实力,这种出发点本就有问题?可是,如果许多人都读研了,并且学习都挺好,他们毕业之后跟那些本科生的境遇相差无几,那这样的研究生教育除了能给人留下“后悔”二字之外,还会有什么?

  都说“学以致用”,这里的“致用”,想必不只是“致用”于论文,“致用”于纸上谈兵,“致用”于拿文凭,“致用”于一个高学历身份,“致用”于一种纯粹的研究生梦想……我想,它至少还应该包括就业、谋生,提升自己在社会上的竞争实力吧。可是,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如此调查数据,其背后暗含的深意能支撑起“就业、谋生、提升人在社会上的竞争实力”等这样的起码诉求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9 22:31:00

我曾经说过,现在大学对本科生的定位不对,既然是要普及本科教育,那么,在本科阶段就不应该再以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形式为方,而应该改成以职业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而不应该再去钻研所谓的理论,那是做研究用的,而大部分的本科生毕业之后首要面临的问题是找工作,是就业而不是所谓的研究。

现在研究生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研究生到底应该被培养成什么样子的。如果是要培养成研究型的,为以后研究做准备,那么,就应该控制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因为社会上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研究员,如果是要为就业做准备,特别是工科,是为了研究一点技术,之后就业,那就不要以理论为主,而应该以实践为主,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培养方案。

同时,不同的培养方式,也应因学校而异,一些学校可以重点从事理论研究,而一些学校则可以从事对技术的研究,这样,学校也可以实现差别化和多样化,形成自己的优势。这样,学校有了自己的优势,申请课题和经费也相对容易得多。而现在的问题是,所有的学校开的课基本上是一样的,没有针对性,这种课程的趋同,必然会导致学校申请课题的难度加大,而难度加大的结果之一就是学校为了钱,只好去扩招,而扩招就必然会降低教学和研究质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现在看来,已经将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提出来了,那么,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那么,结果只能是研究生无用论的加剧,同样,研究生的工作也会越来越难找,而最后,两年制研究生的结果,真的可能像我以前所说的,只是晚毕业两年,晚结婚两年,为降低中国人口数量做出了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