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得到诸葛亮辅佐以前,只能是寄人篱下、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只有在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以后,才得荆州,占益州、汉中。从历史事实来看,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并不象小说和传说中说的那样的美妙。实际上刘备在其生前从没有重用过诸葛亮。
 看多了《三国演义》的人都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这样的怀疑:诸葛亮每每在一些不怎么重要的战役中,或者是运筹帷幄,或者是指点迷津,出尽了风头。而在象荆州之战、刘备伐吴这样事关全局的大战役中,诸葛却不但无所作为,而且还成了闷葫芦,没有一点见解。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道德品质,就是不能对这些战役运筹帷幄。总可以对关羽和刘备的愚蠢举动提出谏言劝阻。可惜,从历史上看,诸葛亮并没有这么作。这可不是诸葛应有的品格。最合理的解释是:诸葛亮在刘备的队伍中的处于连谏言也无法提出的地位。陈寿《三国志•法正传》里说:“先主既称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也。’”法正(孝直)是在刘备出兵前死去的,可见法正的地位和发言权要高于诸葛亮的。法正其实是刘备重要的谋士,而诸葛亮并不是。
 诸葛亮雄才大略,却为什么不被刘备重用呢。刘备出身流氓,其用人之道就是讲究实用,这点上,大流氓和街上的小混混没有什么区别。而诸葛亮依附刘备之后,却未见寸功,而且所作所为还小有过失,而更关键的是,诸葛亮是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和刘备这样的流氓头子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而且诸葛亮当时还年轻,社会经历嫩点,不太会来事,其行事风格就更加不合刘备的胃口,所以就在刘备的队伍里坐了冷板凳。可法正也是知识分子,刘备为什么能重用法正呢?因为法正本身足智多谋,而且年龄比诸葛大的多,比起诸葛亮来简直是个老江湖,所以对刘备来说更加实用,其行事风格更容易被刘备接受。而且他对刘备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为是张松、法正向刘璋建议请刘备带兵进川引狼入室的,法正两次赴荆州去请刘备进西蜀,还倒了刘璋的戈转向刘备,还为刘备策划如何消灭刘璋占领巴蜀。后来法正又作为刘备的谋士长帮助刘备攻取汉中盆地。
 刘备自称是皇家血统,据说他是西汉中山靖刘胜之后,其实,刘胜到刘备已经有三百几十年的历史了,而刘胜家族庞大,就是刘胜本人就有儿子一百二十多个,就算刘备真是中山靖王之后,那血统也已经非常稀薄了。刘备的父亲早死,家贫,少年时代是个破落的浪荡公子,小说里也说他是“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还“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资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三国志•先主传》)可见,刘备这一伙是一群可黑可白的黑社会组织,要不然商人们给他钱干什么。黄巾起义一开始,刘备这一伙队伍就拉起来,自觉地去剿杀黄巾起义了,刘备得以发迹。
 刘备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就是黑社会的经历,使他就象一个泥鳅一样,能够周旋于各个大小军阀之间。这是黑社会特有的本事,现代的人们还给这种本事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存在哲学,其实也就是混混哲学。他是存在高于一切,一切为了存在,还真的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给存在下来了。直到刘表让他驻守在新野。
而这个时候,诸葛亮也正在这附近蛰居。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非常熟悉,历史上好像也有记载。诸葛亮给刘备大谈了一顿隆中对。诸葛亮也堪是学问大,一个二十几岁的乡下书生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还能够提出一个对刘备夺取天下最可行的战略方针,令人不得不佩服。但问题是,这真的打动了刘备吗。刘备这样的人,是不会让一番话打动的,就如刘备曾评价马谡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他要的是实效。再说,诸葛那一番话,虽然精妙,但是却也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刘备历练多年,可能也多少耳闻目睹,略知一二的。事实上,刘备三顾茅庐后,也并没有立刻把诸葛亮纳于帐下。诸葛投奔刘备是按诸葛自己的话讲,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也就是曹操大举南下攻取荆州的时候,在刘备几乎山穷水尽的时候自己跑去的。
自诸葛亮投奔刘备至刘备死的十四年间,诸葛亮没有给刘备建立什么实际的功劳,刘备也是从未实际重用过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所写的诸葛亮种种精妙招数和一场场精彩表演,其实大多数是有别人的故事移植到他身上。下面就是诸葛亮在刘备那里的真实表现。
 火烧博望坡:《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坡军师初用兵》是小说中诸葛亮的第一次精彩表演,而历史上此时是公元206年,这时的诸葛亮,还未出隆中。这一仗其实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刘表)使拒夏候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同理,小说中的火烧新野,其实是子虚乌有,因为那时诸葛也是还未到刘备帐下。
 借荆州:《三国演义》里面说诸葛亮命关、张、赵云分别率军取襄阳、荆州和南郡,还把周瑜气了个半死。其实历史上并无此事。赤壁之战后,荆州地为周瑜击败曹仁后对取。周瑜死后,刘备用流氓手段和欺骗手段孙权同意鲁肃予刘备,所以才有借荆州之说。如果荆州早让刘备占领,就不存在借与还的问题了。这种事是刘备这种流氓头子的拿手好戏,与诸葛亮其实无关。
 取西川:《三国演义》称庞统死后,刘备被困于西川,是诸葛亮杀张任、占雒阳、降李严,得绵竹,取得了西川,还解救了刘备。其实刘备去西川时就是不怀好意去的,并不是小说那样的满身仁义道德却反遭刘璋陷害。刘备进川第二年,就从川北回师消灭刘璋,把刘璋围困在成都。而诸葛亮才带领张飞、赵云合围成都,打了二年,拿下了成都,取得西川。这是刘备集团取得的一个战略上的大胜利。而诸葛亮却在这场战役中其实是因小失大,干了件大蠢事。具体情形,我们后面再讲。
 定汉中:定汉中是刘备的又一次漂亮重大胜利。《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辅佐刘备取汉中,使出了种种精妙计策,打得曹操找不到北。其实,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从未到过汉中,取汉中是法正辅佐刘备取得的。按诸葛亮的说法是:“先主外出,亮常值守成都”。
 其实,刘备其实是给了诸葛亮机会的,但诸葛亮并没有抓住机会,并且实际上是办了大蠢事。而这些也是令诸葛亮不被刘备重用的重要原因。只不过这些蠢事在《三国演义》里被作者的精彩之笔写成了诸葛亮大出风头。
 建安十三年,曹操取得荆州,并准备进击孙权。孙权在曹操的大兵压境下,心里没有底,很着急地想找帮手。而这时,被曹操打得走投无路的刘备逃到了汉口,眼看着就要被消灭。孙权于是派鲁肃去见刘备,希望能够拉上刘备。刘备于是派诸葛亮去回访孙权。从刘备派诸葛亮这点上,可以看出刘备作为一个流氓头子的世故来。当时孙权有一些实力,找刘备是找一个帮手。而对刘备来说,却是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所以对孙权、鲁肃当然是极尽巴结之能事。而鲁肃虽和诸葛亮一面之缘,却非常看中诸葛。而且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孙权那里当官。熟谙关系学的刘备当然认为诸葛亮是最好人选。而诸葛亮在这次使命中,却因小失大,干了蠢事。当时的孙权在鲁肃和周瑜的“我等可以降曹,但主公却不可以降曹的”劝谕下,已下了坚决抗曹的决心。这时对孙权来说,是急需要知道刘备的心意,揣摩刘备是否靠得住。而老于世故的刘备,当然明白这一点,又急于想抓住孙权这棵救命稻草,所以急于向孙权表忠心。而诸葛亮却不明白,在孙权面前舌战群儒,出尽风头。虽然没能令鲁肃和刘备心照不宣的联盟瓦解,但也使孙权明白了刘备不是一只普通鸟,对孙刘两家的长期关系留下了隐患,诸葛亮此行虽然表演的很漂亮,却实际上损坏了刘备的长远利益。刘备能在曹操面前装孙子,诸葛亮却使刘备失去了在孙权面前装孙子的机会。刘备这个人却有个好处,心里能装住事。所以刘备对诸葛亮不满意,却能够让人看不出来。而诸葛亮却蒙在鼓里。
 在小说中,诸葛亮在这次出使中出尽了风头,又是借东风,又是草船借舰,还和周瑜互写火字,定下火攻之计,最后还把周瑜气了个半死。好象赤壁之战没有诸葛亮不行。其实这些都不是历史事实。赤壁之战时,周瑜已经占据了主动权,曹操对孙权已经没有办法了,所以才想出了把战船连起来的权益之计。对孙权的问题是击退曹操还是消灭曹操的问题,而且时间拖得越久对孙权越有利,周瑜还不至于着急地吐血,还要急着借东风。其实冬天刮东风,就连我们也知道是常有的事,用不著弄得那么神秘。火攻之计,其实是黄盖想出来的,并一手策划实施的,周瑜的作用只不过是点头同意而已,根本就没有诸葛亮什么事。就算是诸葛亮真的借了东风,这种江湖术士的把戏,在周瑜这样的有识之士看来,也不过是贻笑大方而已,不至于气得吐血,还说什么:“既生瑜,何生亮。”而且,火攻的作用也不是小说上写得那样大,令曹操几乎全军覆没。火只不过烧掉了曹操的战船,叫曹操死了心。岸上的火还是曹操自己放的。曹操虽然退得狼狈,但还是全身而退,孙权和刘备虽然追了,但互相观望,谁也不敢狠追,根本就连个边都没追上。华荣道上诸葛的神机妙算和关羽的义放曹操其实是子虚乌有。小说这样极力抬高诸葛亮的写法,其实和我们现代人替当官的写材料,把坏事写成好事的写法一样拙劣。但中国人就喜欢这样,也是没有办法。
 第二次是刘备入川,派诸葛亮留守荆州辅佐关羽。关羽这个人,据史书记载,非常得看不起读书人。诸葛亮也是读书人,所以关羽一直看不起诸葛亮,别说一起共事了。诸葛亮可能在关羽手下受了不少气。所以在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找了个借口,跑到西川和刘备一起围攻成都,以此摆脱关羽。但象刘备的这样的老江湖,怎能看不出这些小九九,而在刘备集团中,刘关张的铁三角关系是高于一切的,得罪了关羽,也就是得罪了刘备,所以,刘备越发冷落了诸葛亮。关羽刚愎自用、志大才疏,法正等人对关羽不熟悉,诸葛亮和关羽共事多年,对关羽非常熟悉,却连向刘备进言的机会也没有,以致关羽被吕蒙和陆逊玩弄于股掌之中,全军覆没,把荆州全部丢失。这上面刘备虽然有着错误,但诸葛亮意气用事,以小失大,令自己隆中对中的大计失去了大半,虽然十分痛心,但也无可奈何,而且还失去了刘备的信任,对刘备的下一次东伐孙权的错误留下了伏笔。
 平心而论,诸葛亮才能超群。但诸葛亮是人不是神,在其历史活动中,犯下了许多错误。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可悲的是,在刘备的手下,他的错误被放大了,而且还没有改正的机会。可见,象刘备这样的人,虽有三顾茅庐的举动,但总得来说,在他的领导下,不是一个人才能够成长的良好环境。在这点上,刘备就不如曹操和孙权。
 历史有时候也很奇怪,刘备生前一直不重用诸葛亮,而在其死前却又演出了一幕托孤的戏。这是因为刘备其人就是反复无常,还是另有隐情?话说刘备借口为关张报仇,做出了不顾吴蜀联盟大局,集全国之兵伐吴的大蠢事。吴国经营数十年,根基雄厚,在有陆逊等人才的辅佐,刘备开始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也打不动了。战场的主动权渐渐移到了孙权一边。以刘备的性格,就是占一点便宜算一点,咬一口算一口的想法,所以他把大军就地驻扎,企图逼迫孙权接受即成事实。但孙权岂是一只呆鸟,用一把火把刘备大军烧得全军覆没。刘备仅以身免,在一小队人马的保护下,逃回了白帝城,在这里住了半年,无面目再回成都,第二年就死在了白帝城。在这半年里,蜀国的政权不能出现真空,所以刘蝉已经在成都执掌了大局。刘蝉和诸葛亮的关系非常地不一般,所以诸葛亮才开始被重用,而且把几乎所有的大事都交给了诸葛亮,给予了诸葛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托孤之说,最大的可能,是刘蝉为了提高诸葛亮的威信,编造出的托词。
 但真正的悲剧在于,诸葛亮辅佐刘备是个悲剧,在刘备死后,他辅佐刘蝉,同样也是一个悲剧。刘蝉对于诸葛亮,和他的父亲正好相反,几乎是完全放手,完全把权利交给了诸葛亮。这等于把诸葛亮放在了高山之颠独立支撑,几乎没有人能帮助他。诸葛亮的失败,有环境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其一是蜀国本身就缺乏人才。吴国根基雄厚,孙氏家族凭借自己的势力自然就形成了一个人才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人才网也有凋零的时候。魏国凭借曹操的雄才大略,形成了自己的选拔人才的机制。而且魏国还继承了东汉的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机制,所以其人才是层出不穷。但魏国的悲剧是其成于人才,也败于人才。而刘备出身下层,刘氏就没有和知识分子有太多的交往,也不会和只是分子交往。而且,蜀所虽然作为一个国家,但却没有形成一个真正国家的机制,当然也就没有一个真正的选拔人才的机制。诸葛亮虽能,但他也是出身乡下的下层知识分子,不会有建立国家机制的经验。蜀国的人才凋零可想而知。二是诸葛亮的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地位,使其和人的交往面非常的窄,所以,在其周围,也不能形成一个智能团。所以他既不能得到应有的帮助,他犯了错误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正。其三是诸葛亮本身的缺点。诸葛亮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识人用人,甚至识才后亦妒才甚至诛才。诸葛亮五次北伐两出祁山,都以失败而告终。二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用人不当。第一次是错用了马谡,第二次是错用了自己。第一次出祁山,错用了马谡,使其主力被魏张颌歼灭,只得狼狈退却。第二次更是谁也不相信,事必躬亲,结果是功未成,身先死。而其身后,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但其本身来说,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并不是一个能够左右局势的枭雄。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其正统观念很强,这就决定了他决不愿为曹操、孙权效力。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人感动,但他所奋斗的事业从历史上来看,无所谓什么正义性,虽然他作了很多好事,但他的事业实质上是失败的。这个人物的人格和精神永远或许令人敬佩,但他多少又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但他的悲剧,却感动了当时乃至后世的许多国人,甚至还包括他的敌人。这一点,周恩来有点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