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221 3
2007-10-10

前不久听到牛群、冯巩的一个老相声,说是连队里面考核灭鼠成绩,以每个连队所上交的老鼠尾巴为考核指标,结果,连长因为吹了牛,上报的指标太高无法完成,最后只能通过养老鼠的办法来凑足够的老鼠尾巴。一个灭鼠的制度设计却最终变成了养老鼠的制度,这大概有点出乎制度设计者的意料。

联想到社会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一个制度设计最终的结果可能大大出乎设计者最初的意料。例如,为了刺激销售员追回欠款的动力,规定对追回欠款的销售人员进行奖励,追回拖欠时间越长的欠款奖励越多,结果出现的局面是,销售员都在求客户欠款,而且欠的时间越长越好。

为什么这样的制度设计却得到了与设计者初衷截然不同的效果?问题在哪里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0-10 11:51:00

提示一下:一个有效的制度必须满足参与人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特别是后一种约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0 12:00:00

每个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总会有两个相反的方面.出现这种类似的问题也是因为在制定制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些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制度本身还是有问题的,还是需要在实施后需要进行一些修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0-10 21:47:00

这个问题有趣 责任不在于连长 而在于制定政策的人 忽视了有人钻制度空子的可能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