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航空档案》2007.9
中国的大飞机在2007年3月终于作为国家重大技术发展项目确立了下来,大民机的发展也开始随着中国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走上了快车道。大型飞机是评价一个国家航空技术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能够自行研制和生产大型飞机的国家就可以被称为航空技术强国。中国航空工业从建立开始就通过引进苏联的航空技术来发展自己的航空产品,轰6和运7/8的仿制和改进为中国大飞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曾经达到试飞状态的运10则是中国自行发展大飞机的又一次努力。
中国航空工业在民用飞机的设计和生产上目前仍然缺乏足够的技术和经验支持,尤其是面对世界上大型民机的主机生产厂只有波音和空客两家,而大型民机的高性能发动机也被西方国家垄断的现实情况,中国独立发展有竞争力的大民机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的大飞机项目在经历了几次起落和反复后终于成为了中国航空技术的重点发展目标,新的大民机是中国继运10之后又一次在民用大型飞机上进行的努力,这次国家开发大飞机项目的基础条件无疑要比当初运 10时完善的多,运10(708)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新的大飞机项目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中国确定了将大飞机的科研和生产工作确定为航空技术发展的重点项目,综合了经济、技术和国防安全意义的大飞机发展项目可以被认为是运10项目的后续发展,运10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到目前为止完成试飞工作的起飞重量最大的机型,对于运10发展过程中在技术上和设计思想上的成绩与错误进行细致的分析,将能够成为中国大型飞机的发展方式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从技术和需求方面分析运10的发展过程
运10大型运输机是中国航空工业到目前为止发展出原型机的飞机项目中,在尺寸规格、载重航程和起飞重量等方面技术指标上最高的型号,也是中国主要国内力量独立设计的第一种百座以上标准的喷气式远程民用运输机。运10从1970年开始历时15年的发展过程和全国航空工业系统在项目上的大联合,是国内航空科研和生产系统在生产和技术应用上进行的一次范围较大的实践。运10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航空基地。运10发展项目虽然经在过了长期努力和曲折、困难的发展过程后最终半途而废,但是运10确实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中所取得的一个光辉成就。航空航天部1988年发表的《一次有意义的攀登-谈运10飞机的研制》一文中,对运10的整个发展过程和项目进行中所取得的成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参与运10发展的技术人员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和在中国航空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功绩。运10是在中国航空科研和生产能力仍然比较薄弱时所开发的大型飞机项目,因为各种因素影响而最终没有完成全部设计和发展工作的运10飞机,在项目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大飞机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运10在原型机试飞后不久就因为暂停拨款而使项目后续发展工作中途停顿,中国国产大型喷气民航机的努力也随着运10的终止发展而一度停滞,中国民航目前所使用的大、中型喷气式民航机完全被国外飞机所垄断。对于运10研制项目的停滞和后期收尾过程中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有着非常大的争论,关于运10停止的这个争论从技术层面一直延伸到了经济甚至政治方面。关于运10项目停滞问题的很多争论都局限在经济因素和不可捉摸的政治因素,但是通过对运10发展初期的技术要求和原型机的实际试验数据来看,运10发展的出发点和技术特点给飞机的实际技术状态都带来了巨大影响,应该说技术问题在运10项目停滞中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运10的基本技术条件和设计指标
运10的研制是中国航空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通过努力进取所获得的成绩,按照中国航空科研在上世纪70年代所具备的技术条件,运10单纯从飞机本身的设计上来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运10作为中国首次开发的大型飞机发展项目,在项目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工作和理论研究。运10在气动和结构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各种试验项目总计163项,先后使用了40套模型进行风洞吹风实验,并且利用3架自由飞模型对飞机的基本气动布局和飞行姿态进行了基础设计验证。运10项目在设计进行过程中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操纵、液压、燃油、电气等部分的试验,并且对几个大的分系统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系统联调,是航空科研系统在基础科研方面对大型航空器所进行的一次全面的验证和提高。
高速性能最初是根据运10预定作为首长专机的基础要求所提出的,经过试飞试验的运10在高速性能指标上确实也达到了国际同类型飞机的前列,运10将巡航气动效率最高的范围控制在M0.79~0.8之间体现出早期设计中对高速飞行性能所提出的要求,974公里/小时的最大设计巡航飞行速度的和阻力发散系数都要优于类似规格的波音707飞机。根据运10原型机在试飞中所获得的实际飞行数据指标来分析,如果不考虑飞机在可靠性和出勤率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单纯按照每座/公里耗油率这个单独的数据来判断飞机的经济性,运10的数据要略超过当时苏联民航使用的伊尔-62远程运输机,在总体结构技术上可以达到与波音 707民航客机基本型基本相当的标准。
最大起飞重量达到110吨的运10在机场适应条件上要优于波音707,根据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机场基础条件来比较,机体重量较小的运10在采用国内航线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接近30个国内机场,而波音707可以使用的国内民用机场只有不足20个,运10在国内航线上可以覆盖比波音707更大的工作范围。运10按照设计指标的最大载重量可以达到17吨,在载重5吨时候的最大航程可以达到可进行洲际跨洋飞行的8000公里,在最大载荷航程和最大航程指标上都达到了与国外同类型飞机相当的标准。
运10试飞情况和实际性能指标
运10的原型机在首飞之前进行了大量的风洞试验和其他系统的试验工作,首飞前已经完成了包括1400小时风洞吹风、自由飞模型在内的各种试验共计163 项,其中液压、电网络、操纵、燃油这4大系统的模拟试验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而运10在静力试验中获得的100.2%的实际数值非常接近理论计算数值,也证明了前期技术准备的合理和工作的扎实和完善。按照专机需要所提出的设计要求在技术指标实现起来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不过运10实际试飞所得到的数据与设计指标之间的差距却并不很明显,虽然运10在试飞过程中的样机平均飞行小时故障率比较高,但是以中国当时的航空技术水平来看却可以说是达到了比较好的标准。运10作为按照专机要求而突出了飞行速度和航程要求所设计的大型飞机,在实际飞机过程中确实表现出了较好的高速性能和在轻载(符合专机载客量少的要求)时的远航性能。运10在结构设计和制造工作中因为设计经验不足和基础条件缺乏的影响,对于初始设计的技术和工艺方面不得不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调整,但是运10的设计如果完全按照设计的角度上来看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
运10在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国内落后的基础条件的制约,运10全机14个大系统共435项成品和附件中有305项需要进行全新研制,这些新成品和附件的开发对于中国当时的航空和电子工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困难。设计和生产单位为了在运10原型机的制造中提高可靠性和争取时间,运10原型机在装机的成品中选用了包括发动机在内的58项国外成品,其中选用引进波音707民航客机的发动机更是使运10绕过了国内飞机设计中风险和变数最大的关口。运 10飞机从1980年9月26日首飞上天到1985年2月11日返回上海的最后一次飞行,在总计4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飞行了123个架次共计167个飞行小时。
运10飞机在这期间经过了调整试飞和研制试飞这两个阶段,试飞过程中的基础飞行性能和稳定性指标基本上与波音707-320C客机相当,单座-公里耗油率也相当或略优于波音707-320C客机。运10在前3年试飞中每飞行小时的故障数分别为3.76、2.37和1.5,而对应的每年度飞行时间为12小时 56分、26小时6分和57小时32分,虽然运10最后1年半的试飞时间里在单位飞行小时故障数字上又有一定的变化,但是考虑到这期间运10进行了大量长航时和进藏的试飞工作,在总计71小时的试飞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数字仍然处于相对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运10在进行长航时试飞工作中也暴露出了维护工作量大和技术故障较多的问题。
运10的平均故障率从原型机的角度来看存在较大的发展和完善潜力,如果投入一定的经费加强技术开发和试验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完善设计之后应该可以达到一个更好的水平。在看到运10在试飞过程中在基础技术条件和可靠性上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的是运10达到这个可靠性标准是在采用国外成熟发动机和大量进口成品的情况下取得的,而国产发动机和机载设备在试验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长期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在设计和技术上完善国内相关系统和成品的开发所需要的投入甚至要比完成飞机本身更加困难。
上海飞机研究所网站数据中记载的运10商载25吨数据,根据同一数据来源中最大着陆重量83吨和基本空重58吨的数据(差额为25吨)来看,没有为燃料留出重量空间的运10商载25吨数据实际上是无法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