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宣布在上海准备建新厂,近日,德国大众准备在长沙建新厂进一步扩大产能至400万辆,据悉,中国每生产5辆汽车,就有一辆大众。日本丰田、日产等公司也都有扩产计划,甚至在电动汽车方面也有投资打算。而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奇瑞呢,确近期宣布要进行结构调整,因为经营困难要裁员近万人。
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纺织行业带动的,蒸汽机的技术,同时还有铁路、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汽车工业,由此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如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德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韩国。也就是说,现代国家实现工业化,主要就是靠了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
以日本为例,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汽车也曾大举进军日本,以其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车型,迅速的占领了市场。而本土汽车厂家如丰田、尼桑等摇摇欲坠,眼看就要破产。这时日本国内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任由国内汽车工业倒闭,作为即将发动战争,建立整个东亚帝国的日本来说,其战争机器无异于一辆汽车给卸了两个轮子去。那么战时谁来给军队生产至关重要的汽车呢。所以强制性的把美国汽车给撵了出去,为此美国ZF提出了抗议。
事实证明是对的,如果没有了汽车工业的日本,其战争的能力将大打折扣。而战后日本以汽车为代表的经济腾飞更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我国,建国后,先后建成了一汽、二汽、东方红拖拉机等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各省市也大都建有自己的汽车厂。既有解放、红岩等重型车,也有红旗、北京吉普、天津面包车、松花江面包车等乘用车,客车等门类齐全的汽车工业。改革开放之初,当时记得我国汽车也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小而全,哪怕是一个地市生产所谓的大头车的厂家也是整车生产,也就是没有形成社会化的以各零配件为专业化生产的形式,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上能力不足。当时一个车型十年甚至几十年不动是很正常的。
当时根据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应该根据当时汽车技术落后、形不成规模化生产能力等问题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一个指导性文件,对各地的汽车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统一布局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很遗憾,我们是任期自生自灭。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是引进技术和生产线的方式,想合资人家也不肯的,因为当时中国国内也没有多大消费能力,也就是没有市场。日本最早就是来了个五十铃,江西一家企业买的技术。当时汽车工业主要就是重型运输汽车,引进了奔驰和瑞典等的技术,即北方奔驰、山东的太拖拉、重庆的斯太尔,现在看,我们汽车工业唯一还有半壁江山的就是剩下了重型运输车,大中型客车等没有被外资占领。
日本不只是汽车工业,其他企业也是如此,它是不允许你和它的本土企业合资的,只能是买你的技术和生产线,然后消化吸收你的技术,真正掌握后再进一步创新,我国为什么允许合资呢,也不知道是哪一位大能的口号“以市场换技术”。
我们中国的一些所谓经济学家,这么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实在是让人无语,其水平之低劣、思维之弱智、一厢情愿的想当然,确实让人叹为观止。其结论性的话语,既无实例来论证,也无真正之远见。
汽车工业怎么发展,从美国经验看,真正的发展在乘用车的大规模普及,也就是福特的通过汽车流水生产线的发明,大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很快的实现了他的让每个美国家庭都拥有一辆汽车的愿望。
从日本韩国经验看,就是只买你的技术,而且在开始都实行保护主义,不允许外国汽车进入国内市场,从而扶上马,送一程。等到技术成熟了,能够和国外先进厂家竞争了,再推出去。你看今天日本和韩国国内有几辆国外的车,当然和民族性也有一定的关系。
美国一个通用,就是三个小锤子标志的那种,作为中档车在美国已经奄奄一息,但是在中国确获得了新生,以其成熟的技术和车型,迅速的占领了我国多大的市场。市场是给出去了,技术呢却没有换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呢?类似过去鞍钢宪法式的企业内让工人到管理层,管理人员到车间一线参加具体劳动,所谓的三同时,不仅是互相熟悉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能力,更极大地带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类似这样的先进的经验我们没有听说.也许是孤陋寡闻了.
总结汽车工业的发展看,有这么几点经验教训:
(一)市场换技术的失败。这么多年以来,市场给出去了,技术没换回来,充其量解决了部分就业,增加了点GDP,地方ZF带来了点利润和税收。实际上就是外国企业的高级打工仔。真正的实惠根本没得到,否则,现在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市场的中国,汽车工业确不能成为核心支柱产业,而是一个害国害民的房地产这么个怪胎成为支柱产业。
一辆车,首先要给人家按股份分红吧,汽车的车型都是人家设计的,这个要支付设计专利费吧,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是人家提供的,这个要支付采购费用吧,最后算算落在手里的还有多少。就和生产手机一样,大部分的利润都被拿走了。关键问题就是技术受制于人。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里,成本就很难降下来,老百姓就得不到真正的实惠,要用比国外多的多钱去消费汽车。一辆甲壳虫,在国外不过是一万欧元,和人民币不到十万元,国内售价近30万吧。国内合资汽车,最近披露,20多万的车成本不过8万元,让中国老百姓本就不多的消费能力还多花了冤枉钱。
这么多年以来,你看见几辆合资车出口了,好像没有一辆吧。有一年,我国大型国有公司没有一辆车出口,一个民营企业所谓的个体小厂,其出口占了国家汽车出口的90%,那就是奇瑞了,当时他出口了一万多辆。
(二)国有企业的不作为。那么多大型的国有汽车工业,有建国后三十多年来雄厚的积累,有国内这么大的市场,国家的资金、政策的支持,可是,都走了省时省力的短平快的合资项目。
我们的核潜艇,开始依据的就是一张外国的报纸上一张照片,还不清楚。后来一个从香港回来的华侨,孩子带回来一个潜艇玩具,如获至宝。从未接触过的水滴型的船体,而动力问题,核反应堆的小型化、上舰的问题,十几年的时间吧,也就下水了。我们的运十大飞机,从立项,十年的时间吧就飞上蓝天了。
你汽车再难还难的过核潜艇和大飞机,我们的大飞机,比空客仅晚起步了一年,几乎是同时试飞,而空客是集中了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等整个欧洲的力量。
(三)地方ZF的无奈。不要怨地方ZF的合资,他们也要发展,也要产值,要解决就业,增加税收。问题是这样的发展能坚持多久,没有一点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外方技术和配件供应一撤,也就关门大吉了。现代技术差一点都不行,不是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
80年代从德国进口的机器,我们自己偷偷拆开来研究,再装回去产品出问题了,怎么弄也不行。没办法我们就写信给对方,说你的机器有问题。德国派了技术人员来,一看说你们拆开过了,我们当然不承认。然后人家把我们撵出来,自己钻在屋里拆后又重新组装起来,产品一点问题没有了。
2012年我们生产了家用车1900多万辆,世界第二,不知道若是把合资品牌去掉,还有多大的生产能力,我们自己的吉利、奇瑞、长城,还有质量不是很好的江淮汽车等,才是我们真正的家用车生产能力,自己的东西才是真东西,不要看江淮汽车不好,关键时候确是能救命的。很难想象如果我们这些自己的品牌都给外国合资车给竞争跨了,外国品牌统一撤出的话,我们自己是不是生产不出一辆自己的乘用车,那就会对我们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人家随时可以用这个来威胁你。
你如果认为那是不可能的,资本家都是追逐利益的,只要有钱赚,中国人就永远有车坐.正常情况下是如此,但是看看89年动乱以后,西方的经济制裁,人家还有一个整体利益,ZF的话不听,那么一个西方的企业就没法生存,所以中国市场是随时可以放弃的.而对我们来说,如果所有的汽车工业都被外资控制了去,这就是真正的受制于人,其后果在平时是被人盘剥利益,战时那就是灾难性的.
事实上,从军事采购上,这么多年来,只要我们自己发展出相应的技术,马上从外边进口的相关产品就会大幅度的降价。技术,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安全的。所以说,一个国家的真正经济是民族经济,是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那么,我们在保护自主品牌,发展自己的技术方面做的怎么样呢,从汽车工业来看,没有看到有这样的计划和任务安排,一时的落后不要紧,如果没有这样的改正意识,那就说明问题没有解决的时间表,这才是最可怕的。
地方上在原有的汽车厂家基础上引进外资,合资生产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北京汽车,曾经创造过所谓的“北京奇迹”。这篇文章在报纸上还读过。北京是和韩国现代汽车合资,所谓的北京现代。它的奇迹在哪里呢,是指得从签订协议后,到第一辆汽车下线,用了九个月的时间。
后来得知,它就是把包括发动机在内的所有零配件全部进口,运到国内再给组装起来。后来国家有关部门意识到这个问题,出台规定,合资车进口配件超过70%的,视同为整车进口,按进口车征税。
一直以为,北京现代是我国和外方合资中的做法,是到了合资车中的极致,也是这种急功近利,只顾地方利益、眼前利益,盲目发展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市场换技术,技术怎么可能换的来呢。这个也不能简单的说国家政策没问题,是地方上把经给念歪了。现代经济的发展,没有正常的规律可循,每个国家又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奢望执政者的政策开始制定都是正确的,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关键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纠正,根据实际对政策进行及时调整,视问题而不见,放任问题逐渐放大,这只能说是不作为。这个不是市场经济。也不是靠市场能自我调节的。
(四)民族企业的艰难发展。这里主要是指乘用车等小型车,运输车、工程车和客车不在内。从普通桑坦纳、捷达开始,国产轿车就逐渐江河日下,偶尔的就是中华和红旗,也没蹦达了几天。后来奇瑞的异军突起,吉利、长城后来居上,还有不少不知名的品牌。关于奇瑞,其老总应是从上海汽车国企高管跳槽出来自己创立,也带出来一帮人。后来一机部一位退休的老领导专门去过,回来一番很好的评价,特别喜欢的就是建立了自己的有相当规模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发动机生产基地。发动机的问题,到今天不管是汽车,还是飞机、轮船、坦克,只要是跑的东西,一直是我们的软肋。设计是一方面,动手能力不强也是大家所公认的。
在国内这么多合资品牌的激烈竞争中,艰难的求生存。在出口方面为国家不是支撑起半壁江山的问题了。日本和韩国只所以汽车能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是最终靠了国际市场,仅仅国内是远远不够的。而我国的合资企业,不能出口就直接取消了他们做大做强,成为跨国公司的可能,再发展就是一本土小合资,实际上是外国跨国集团的一个小配件而已,永远只是依附在别人身上的一个打工仔。
如果说是北京现代的地方车企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原来我们的一汽、二汽等大型国企,就难逃其咎了。他们,本来应该挑起发展国有民族汽车工业的大旗,可是这样的重任一直是几家民营企业在苦苦支撑,让人情何以堪啊。
(五)规划缺失的自由主义经济。当时比较有名的是上海桑坦纳和广州标致,再后是法国雪铁龙。富康也是大众系列吧,记得当时演员朱时茂第一辆车就是富康,当时那也是很风光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手中逐渐有了钱,国内的市场渐渐成型,国外厂商闻风而动,最过直接的是日本,所有的汽车品牌都在中国落了户,而且一个品牌还不值一家,比如说本田吧,就有广州本田、东风本田,而我们的厂家也不甘示弱,一汽丰田、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一汽马自达等,东风悦达起亚、东风标致、东风日产等。
整个开了一个万国博览会,全球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对于产能过剩问题,外国合资品牌是无所谓的,成本收回,就是挣钱多少的问题,随时可以撤走。我们呢,留下了庞大的生产能力无处消化。重要的是,这样的无序竞争浪费了宝贵的资源,留下工人失业的隐患,同时也挤占了本国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关键是这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美国汽车市场大不大,人家有几个汽车品牌?福特、克莱斯勒、通用、林肯,就这么几个吧,
(六)毫无代价的出让市场。在外国合资汽车进入我国市场,有好多文章可做。可惜的是,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听任地方ZF自由作为,没有利用好自己市场来写一篇大文章。一是有计划的审批,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汽车工业。二是对有关国家打好经济牌。比如说日本这个麻烦制作者,跟在美国后边在我们周边的国家瞎转悠,公开游说欧洲国家不要放开武器禁运等。既然这么明显打压我国,那么就要付出应有的经济代价。在对日本企业的再审批上就要有所侧重,我们也可以明确选择敏感的时期,否决掉日系车的审批。三是没有打好政治牌。如美国,对外除了战争,经济制裁是第二厉害的武器。靠的就是国内庞大的市场。和美国打交道,你会很深的体会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如通用汽车,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在审批上拖延,让美国ZF来做工作,好了,那么我们也有我们的条件。我们相关的企业要在美国收购兼并企业,那么你也给审批同意来再说。可是,事实看到的是,我国企业在美屡屡受阻,美国企业在我国兼并收购合资,不亦乐乎,自由自在。
(七)日渐过剩的生产能力。除了少数几个民族品牌,我国大多数的车企都是以国内为市场,但是国内市场总是要饱和的。那么就要在汽车新上项目的审批上,就要有所克制,不能无原则的审批。应该对国内的消费群体做个调研,对市场预期大概有个数量,再对现有的生产能力进行约束。实在要上,有限的市场和生产能力也要让给国内自主品牌。
如果等到汽车高库存,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再来调节,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今后的发展建议:
1、要树立好发展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的指导思想。要实现工业现代化,成为制造业强国,汽车工业是个绕不过去的坎。从今后看,还有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这样的远景。最近听说日本丰田要大规模投资我国的电动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改变一下合作方式。一次性买断你的技术,否则没得谈。其实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技术并不落后。再说技术的合作并不是只有日本。你不卖,还有德国法国。
2、对现有的汽车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国企合资、自由品牌、全国布局 ,比如说哪个地区是重卡,哪个地区是客车,哪个地区是特种车,至于乘用车,在现有的布局上也不能再随意上新项目。像一个丰田,或者马自达,就芝麻开花式的全国合资建厂,实在是没有道理可讲。要规定,一个品牌在国内只能和 一家企业合资,不 再批第二家。这种为了抢占市场最大化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我国企业和经济。人家捞完金就跑,扔下过剩的能力和失业的工人,只能我国ZF来买单。
这个都是需要国家有关部委审批的,那么企业的年生产能力我们是能掌握的,而作为消费群体有多大的消费能力,包括以后几年的发展潜力都是相对可以预期的。那么就有理由从源头上控制一下。特别是在新上的合资生产企业。
3、今后发展的技术引领。新能源汽车。刚才上边讲了,这里不再多说了。
4、政策支持。在汽车工业的发展上,要制定一个明晰的政策。从发展规划,采取的政策措施,如何发展自己的民族品牌。如何扶持自己的企业走出去,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要改变现在这种乱而无序,万国博览会式的发展模式。
最近ZF带头使用自己的红旗自主品牌的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