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劳动经济学
26188 45
2005-06-01
邢志杰1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

  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search (Beida )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主办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第1卷第1期(总第1期)2003年11月

  主编:闵维方;副主编:丁小浩阎凤桥;本期执行主编:岳昌君

  摘要:从1999年开始的连续三年的我国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在学人口增长很快,旨在拉动内需的扩招虽起到了延缓高中学生的就业困境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由于扩招的增速过大,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本文将从需求理论入手结合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深入探讨高校发展速度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关系。

  关键词: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需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Abstract:Following enlarging the enroll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ince 1999,the rate of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China in higher education is very fast.Enrollmentexpansion in higher education which stimulates the national need postpones the conflictionfor students from high schools and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the mass education of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Because the rate of enrollment expansion in higher educationis faster than the rate of economy increasing and the rate of increasing need forthe graduate students for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condition of employmentbecame more and more austere in recent years.The author hop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rate of enrollment expansion 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university andcollege students by the theory of need and the segmented labor market.

  Key words :enrollment expansion ,employment ,the theory of need ,thesegmented labor marker,

  [UseMoney=1]从1999年开始的连续三年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口增长很快,旨在拉动内需的扩招虽起到了延缓高中学生的就业困境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大,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买方市场性质进一步加强。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主要原因,而高校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高校扩招的背景与情况

  (一)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

  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和外贸受到很大的冲击,东南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造成这些国家的外贸产品相对便宜而我国为了制止金融风暴毅然选择了汇率不降低。这种做法造成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下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受挫,于是人们将目光开始转向国内市场。而恰在此时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投资减少,消费疲软,国内消费市场增长并不迅速,导致经济增长缺乏原动力。这时一些专家瞄向了高等教育事业。我们认为1999年高校扩招的主要目的是:拉动内需,暂时减缓就业压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二)高校扩招状况

  自1999年起,中国高校连年大幅扩招。99年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

  普通本专科招生159.68万人,比上年增加51.32万人,增长4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00年扩招继续进行,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0.61万人,比上年增加60.93万人,增长38.16%.



  资料来源:1998年—2001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和教育部学生司有关文件

  2001年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继续快速增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68.28万人,比上年增加47.67万人,增长21.61%.(见表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人数急遽增加,大学生毕业生总量出现高峰并在今后几年呈现“高原”现象。

  2002年,毕业生达到145万,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0万人。2003年,扩招后的首届毕业生即将涌入就业市场,总量将达212万,以后更是逐年递增。2004年毕业生总数将达到250万。(见表二)



  二、理论分析

  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根据不同的理论假设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以下主要介绍三种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工作分层模式”,“工资竞争模式”,“工作竞争模式”2(文东茅,2000)。

  (一)“工作分层模式”——毕业生失业现象增加

  该模式主要依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它认为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性质不同的两部分:主劳动力市场(the primary segment)和次劳动力市场(the secondary segment )。在主劳动力市场,工作稳定,收入高,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好,个人升迁发展的前景好;而在次劳动力市场,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且工作不稳定。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便造成了劳动者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障碍。一方面,尽管在次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对工作满意度低,归属感弱,工作变换次数多,但他们根本无法直接进入主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尽管主劳动力市场中的失业者可以较容易地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但由于在两个劳动力市场所得利益的差别,并且一旦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便难以再返回主劳动力市场,于是主劳动力市场的失业者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在次劳动力市场就业。根据这种理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将导致毕业生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机会减少,并且由于毕业生不愿意到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从而导致毕业生失业的增加。

  (二)“工资竞争模式”——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

  该模式主要依据新古典主义劳动经济理论,它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工资是可以上下波动的,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工资随劳动力市场上该种劳动力供求关系而变化。假设劳动力市场只有两类劳动者:受过高等教育者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者,根据该模式便有以下推论:如果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数量增加,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另一方面,在劳动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会导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数量减少,根据物以稀为贵的供求规律,这类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将上升。可见,该模式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将不会导致毕业生失业率的上升,而只会使毕业生工资水平降低,由此还可以缩小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之间经济收入的差距。

  (三)“工作竞争模式”——毕业生获得“好工作”的机会减少

  该模式主要依据教育经济学中的筛选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在劳动力市场存在两条队伍:一条为工作队伍(Job Queue ),另一条为求职者队伍(Person Queue)。工作队伍中的每一项工作都对技能和生产力特征有所要求,队伍中的工作位置越靠前,对劳动者的要求越高,相应地付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越高。在求职者队伍中,学历层次越高,所在位置越靠前,获得工作队伍中靠前位置工作的可能性也越大。按照该理论,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其毕业生数量增加,将使高中毕业生以及其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在求职者队伍中的相对位置后移,其结果是使这些人的工资水平下降甚至失业。由于受教育水平是决定劳动者在求职者队伍中相对位置的主要依据,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资教育,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者,为了在求职者队伍中获得更有利的位置,也会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从而使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员的受教育水平都不断上升,于是便出现过度教育和“文凭病”等现象。可见,根据该理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后果将是毕业生文凭贬值和过度教育现象的加剧。

  三、实证分析

  我主要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阐述99年开始的扩招是怎样带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和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有正相关关系的。我们来关注一下近几年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



  资料来源:刘树成等《中国经济走势分析1998-2002》,《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上图表明,就中国1998-2001年这四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已逐渐趋于平稳,GDP 年增长率稳定在7%-8%左右。

  根据“八五、九五”以来,国民经济增长平均在7%以上,我国城镇平均年新增加的就业岗位约750万个,新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在7%左右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每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约在700-900万个(其中从事个体生产的就业岗位约占1/3)。也就是说,2003年的劳动力市场和2001年的劳动力市场相比需求变化不显著,其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情况如表三所示:



  资料来源:曹殊,《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中国人才》2002年第5期

  可见2002年、2003年要想同2001年有相同的初次就业率,需要劳动力市场提供多于2001年30%的就业机会。但是,这个要求劳动力市场很可能难以满足了。从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看,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和现有的增长速度,每年的新增就业岗位仍低于新增就业人口的增长速度。

  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模型图来说明大学生失业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大学生失业率是如何提高的。

  劳动力市场需求在扩招前后没有显著变化,于是表示需求的曲线(D )没有移动;而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现在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所以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S )

  由S0向右移动到S1.假设,短期内大学生对收入的预期来不及变化、市场来不及自身调节,于是,在W0的工资水平上增多了的供给打破了原来的均衡点a ,到达了不均衡的点b ,这样,短期内就造成了△L 的大学生失业。在长期,劳动力市场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身的调节,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改变就业心理和自我预期。这样,工资水平向下移动到W1时,劳动力市场会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C.结果是以收入降低为代价,增加了L1-L0的就业人口。但我们同时发现有Lb-L1的大学毕业生将无法就业。

  随着扩招速度的增加,S1线继续向右移动,同时,假设对大学生需求无法适当增加(经济增长稳定),即D 线并不向右移动,而同时大学生的需求弹性较小(社会并不会因大学生收入的下降而大量招聘大学毕业生),那么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将更大。就业的人数增加幅度较小,而失业人数增加幅度较大,结果就是大学毕业生失业率提高。



  四、未来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预测

  与2001年相比,毕业生就业形势要严峻得多。2002年将有145万名学生毕业,其中研究生8.8万,本科生63.6万,专科生72.7万。其中专科生增幅最大,去年为52万人,增幅达39.8%。在社会需求与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毕业生供给大幅度增加,而且专科生增幅最大,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都比较突出。从长远看,1999年高校扩招的第一批3年制专科生今年离校。今后几年这种增幅会更大,3年将有212万毕业生,2004年将超过250万人,也就是说,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都在200万人以上。因此,做好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特别关键,不仅仅是要把145万毕业生安排好,更要为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准备。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都比较突出。就业制度将有重大突破。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站在今天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要根据今后面临的情况调整就业期望和学习内容,为将来就业提高适应能力。

  在我国的高校扩招中,大专与高职学生是扩招的重点。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于2002年3月27日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到:“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其中大专和高职生72.7万,占总数的50.1%,他们是待就业大学生的主体,估计占待业总人数的65%左右,是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我国的高校扩招,是以大专和高职生的大增为特点的高校扩招。而大学生的失业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大专生和高职生的就业情况。然而他们的就业率又是怎样的呢?

  在许多地区,他们的初次就业率不足40%,有些省区和学校甚至低于10%.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后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问题。诚如一些学者所言,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有利于减轻当前就业市场的压力,一是扩大规模本身会吸纳新的师资及职工就业;二是较多的就业人口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可以暂时减缓对就业市场的压力,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效应。高等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市场是高层次人才市场(相对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而言),这一市场需求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经济发展的非跳跃性决定了它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的相对稳定。因此,突进式或跳跃式的高教规模扩张方式所带来的高层次人才供给的跳跃式增长必然会与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的需求产生剧烈矛盾,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或者是文凭贬值现象。这种问题在60年代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已有前车之鉴。因此,就我国的实际来看,高等教育需要扩张是毋庸置疑的,但扩张的方式不应采取突进或跳跃的方式。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方面的研究文章有很多,本文就不一一赘述,也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我仅就把对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研究中有关的政策建议列出,供大家阅读方便: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扩大大学生就业途径与市场。

  第二,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

  第三,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开辟就业新渠道。政府功能和市场制度的完善。

  第四,深化教学改革,设置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结构。

  第五,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增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六,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指导毕业生把握好择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文东茅《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高教探索》2000年第4期。

  2.闵维方主编《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北京。

  3.瞿振元、谢维和主编《2001-200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及预测》4.陈希《认清当前形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6期。

  5.薛天祥等《高等教育发展与高校扩招问题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6.林毓铭《关注失业:高等教育深化过程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7.曹殊,《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中国人才》2002年第5期。

  注释:

  1作者简介:邢志杰,男,天津人,(197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研究生,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

  2本部分主要参考文东茅《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大学生就业》

[此贴子已经被angelboy于2008-8-19 10:32:2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6-3 01:06:00
我新人,没钱 呜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3 10:49:00
以下是引用unartist在2005-6-3 1:06:33的发言: 我新人,没钱 呜呜

具体赚钱方式见总固定帖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3 16:12:00

顶啊

可是钱好象不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3 16:56:00

长远来说,好处多多:

一、促进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生产升级,增加大学生就业

二、创业起点高,增加大学生就业

三、刷盘子的中国才使大学生就业没有出路,博士生办猪场都别出心裁

四、促进市场升级,中国海外投资大有可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6-4 09:31:00
以下是引用4j4w在2005-6-3 16:12:00的发言:

顶啊

可是钱好象不够!

做宣传赚钱很快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