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613 4
2009-08-27
由大学生就业难和大学生专业技能低下而对高校扩招持怀疑态度的人几乎成一边倒的形式,这不免让我想起99年国家制定扩招时候的光景。当时的舆论也是像现在一样火热,只是舆论的方向正好相反:多数人赞扬国家出台扩招政策的高明。99年到09年转眼10年过去了,舆论却转了180度大角,可笑可叹!
   我想,舆论的大多数只能看到一个表象,就像当时的赞扬和今朝的批判,我们只看到了进大学几率的提高和现在就业的艰难,而没有去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再来面对这样一个命题:大学扩招到底有没有错,如果错了,究竟错在哪里?
   显然大学扩招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扩招后的教育机制没有跟上。西方国家包括台湾的大学生比例都比我们高,我国作为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谈何我们的大学生已经多了!我们的大学生远远不够,我只能说我们今天培养的大学生有名无实才导致现在的就业难,该驳斥的不是大学的扩招而是我们的教育机制! 这里包括教育成本偏高,教育投入不公平,教育模式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家庭对学费的负担是导致教育成本过大的最大原因,任何一个以民生为重的国家都不会把教育的成本转嫁到家庭,西方不少国家的教育都是免费的,即使是私立学校的学费也是在家庭收入的承受范围内。他们对教育的投入远远高于我国,但并不是说他们的教育成本就高。我想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教育成本?当学费影响到民生问题时才是真正的高成本。本人是07年上的大学,我查了07年在全国各高校中的学费。公立高校一本二本和专科的大致在4000到6000之间,而所谓按准成本办学的独立学院基本在1000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25000。而这仅是学费,还不包括生活费,住宿费,书本费和某些杂费,我算了下上三本的同学一学年的基本花费在25000,一本二本及专科的基本花费在10000以上。试问有多少家庭不吃不喝一年能赚到这个数字?面对付出这样高的教育成本后却得到难以就业的结果,人们不骂娘才是怪事。
  教育投入的不公平是导致教育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同样是拥有1万学生的高校,211大学和普通大学的财政拨款相差不止10倍,而针对独立学院的拨款几乎没有,这样的教育能说公平的吗?能保证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吗?我们坚决反对打着建一流高校的幌子剥夺了其它高校的生存权。本人并不反对侧重重点高校的财政投入,反对的是在其他高校还没有解决“温饱”的条件下就给于重点高校的“少爷”待遇。事实上在给予“少爷”待遇后得到的回报并不成正比。想想西南联大的时候条件何其艰苦,但培养出的人才并不少,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在财政困难的条件下我们还是要提高对普通高校的投入比例,尤其是对独立学院的财政拨款。本人记得刚推出独立学院那会,造舆论说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是私立学校,独立学院是今后大学发展的方向。我说这只是为捞取学费在忽悠人,在中国的人文底蕴和社会制度下私立高校是不可能战胜公立高校。西方私立高校拥有与公立高校同样的招人权,甚至比公立高校的招人权更优先,而我国的事实是公立学校占有绝对优先的招人权。独立学院虽然说是按民营机制运行,而事实上只是公立学校的分校。许多独立学院的师资,教育模式,包括管理层的配置都是跟公立学校一模一样,只是学费平白无辜多出不少。所以国家财政并不能把独立学院视为私立学校而撒手不管,撒手不管只能造成独立学院的培养水平低下,结果培养出有名无实的大学生。另外,正如我上文所说在招生权的相对劣势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被迫进独立学院,它招收的学生并不是家庭富裕的学生,进一步加大了家庭对学费的负担。这样的扩招是歧型的扩招。
  教育模式的落后是造成教育质量的根本原因。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学校基本是按应试教育的模式开展,事事围绕分数展开。在中小学我们培养的是高分低能的学生,在大学自由散漫的环境下培养的更多的是低分低能者。大学生数量变多了,课程变难了,但是我们的教师数量没有上去,更严重的是教师质量的退化。有多少大学教师能够称得上为老师:教授首先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事事围绕科研成果转。只有科研出成果才能晋职称直接导致教授们一心一意搞科研,忽略了教学任务。在失去这批师资后,扩招的质量如何保证。而我们的大学管理层首先是政府的官员,首先想到的是升官发财。所以事事委琐委脑不敢大刀阔斧地改革,生怕抢了上头领导的风头丢了乌纱帽,同时对下又有了一份高高在上的架子。我想起了蔡元培先生为北大的自主权几次三番向当局辞职,我们的大学校长们何曾有这样的气魄?大学做为一个独立单位,政府不应该过多的行政干预,而是规范保证学生与老师们的话语权。只有这样,大学扩招才名副其实。
  所以舆论简单的反对扩招是不对的,要反对的是扩招背后的高校运行机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27 07:59:21
国外大学是培养公民的民主素质,而我们的大学就是培养听话和干活的,如果父母花费大量金钱,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是很大问题。扩招后造成供大于求,不能说没有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7 08:29:19
社会需求一定,大学生数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化。大学生数量一是增速过快,二是质量下降,供需失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7 09:34:04
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低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多,而知识密集型产业很少。所以就业很难啊。国家经济调节的力度和决心都不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7 10:17:29
正如3楼所言,大学生数量和相应工作岗位之间有一个供求关系,扩招意味着增加了供给,如果岗位没有明显变化,肯定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这种供过于求的局面如何扭转?正如4楼所言,应该转变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经济结构不能靠政府和靠等待经济形势好转,需要依靠我们培养的人才。这样,2楼所言非虚,应该大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素质,尤其要培养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依靠他们提升经济结构。如此一来,楼主所言有道理,虽然从短期来看大学生就业难识扩招的结果,但从长期看,只要大学转变育人机制,依靠培养的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个问题还是能够解决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