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能量是极低等动物的核心价值形式,也是人类所有复杂价值形式的原始胚胎,动物和人类的所有其它形式的价值都在食物能量价值基础上进化出来的。全面揭示出食物能量价值的进化过程,是价值理论的基础性工作。
对于极低等动物来说,食物能量价值在经历了一个生命过程以后,又产生了等量的、新的食物能量价值,以维持极低等动物生命的简单再循环过程。
一、食物能量价值的进化方向
极低等动物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逐渐从两个方向进化和扩展其食物能量价值的范围和规模:
1、寻找和利用食物能量价值的相关物。由于受消费生理组织和生理机制的功能限制,极低等动物往往只对某一种特定有机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进行消化和吸收,无法对其它有机物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量进行消化和吸收。随着极低等动物向较低等动物的进化,动物开始调整和改变其生理组织和生理机能,以求寻找相关的两种或多种其它食物能量价值,并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
2、寻找和利用食物能量价值的替代物。为了更广泛地适应环境和更充分地利用周围环境的其它事物,动物开始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生理组织和生理机能,以求寻找和利用某些特殊物质的功能特性或某些特殊环境要素的功能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食物能量价值对于机体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相同效用。例如,水份可以改善动物体内血液循环的特征和其它生理组织的机能,并提高体内食物能量所含化学能量的利用率,因此水份(或空气中的湿度)就可以成为食物能量价值的替代物;氧气可以改善生物体内食物能量的利用率,因此氧气就可以成为食物能量价值的替代物;在冬天,动物躲在洞穴里可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从而减少机体内食物能量的消耗量,因此洞穴就可以成为食物能量价值的替代物。
二、温饱类价值的定义
食物能量价值的扩展形式就是温饱类价值,由此,给出温饱类价值的定义:
温饱类价值:在动物的生命过程中,某些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补偿食物能量价值的部分效用,在客观上起到了与食物能量价值完全相同的作用,这些特殊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能就是食物能量价值的扩展形式,称之为温饱类价值。
三、温饱类价值的两种基本类型
温饱类价值两大类型:
1、内饱类价值。某些生态要素(如水份、氧气、盐、矿物质等)通过动物机体的内部消化与吸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改变机体内部的某些生理特性,从而减少机体对于食物能量的消耗量。
2、外温类价值。某些生态要素(如阳光、温度、湿度)通过机体的表体传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改变机体的外部环境,进而改善或改变机体内部的某些生理特性,从而减少机体对于食物能量的消耗量。
四、“温饱类价值”与“食物能量价值”的关系:
由于温饱类价值是食物能量价值的替代物,在客观上起着替代、补偿食物能量价值的相同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温饱类价值是一种特殊的扩展形式的食物能量价值。
食物能量价值与温饱类价值统称为生理性价值。动物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释放出来的生理性价值,就是它的生理性劳动能力。
五、温饱类价值的作用
温饱类价值一方面提高了动物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推动着动物生理组织和生理机能的不断进化。
1、提高了动物对于多种环境要素的识别能力、反映能力和适应能力。多样的温饱类价值使动物对于食物能量价值的消化方式,逐渐由“单一类型有机物消化”向“多样类型有机物消化”的进化;动物对于环境要素的适应方式,逐渐从“单一环境要素适应方式”向“多样环境要素适应方式”的进化。
2、促进了动物对于价值识别过程与价值利用过程的分化。“趋性”是生物最基本的刺激反应系统,这个系统把刺激因素的识别过程与反应过程混合在一起(即合二为一);“无条件反射”则是多个“趋性”有机地组合起来而形成的刺激反应系统,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它可以分解为两个反应过程:识别过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来完成),反应过程(由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来完成)。温饱类价值使动物能够对多种温饱类价值分别进行识别,然后再进行反应(即获取、消化和吸收)。
六、温饱类价值的条件性
食物能量以及与食物能量相等价的替代物质,以应对环境要素变化的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具体表现在:
1、局限性。温饱类价值的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有限度的,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以及替代物质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同样,当空气稀少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以及替代物质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当水分缺乏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以及替代物质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
2、渐进性。温饱类价值的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从渐进性的角度来看的,不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的,任何形式的温饱类价值对于食物能量的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往往需要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和适应时期(即进化周期),才能真正具备起来。虽然,对于具体的个体,当水分严重缺乏时,个体的生理机制调节、行为方式调整和替代物质寻找往往是来不及的,从而导致个体的死亡;但是,从长远的进化角度和动物整体的生存角度来看,它们都不是最关键性的生命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食物能量以及替代物质所替代、所补偿。
七、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
较低等的动物的生命过程是在获取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消费生活资料。也就是说,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同时包含着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因此,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可分为三种状态:
1、发展状态。此时,动物所获取的新的生理性价值(食物能量价值和温饱类价值)要大于所消费的生理性价值,这些多余的价值主要将用于繁衍后代或者向体内积累食物能量(脂肪等)。
2、平衡状态。此时,动物所获取的新的生理性价值正好等于所消费的生理性价值。
3、萎缩状态。此时,动物所获取的新的生理性价值要小于所消费的生理性价值,动物将通过消耗体内以前所积累的生理性价值,从而导致机体的不断萎缩。
八、温饱类价值的变迁
对于一般的动物来说,温饱类价值的主要形式:保温用的衣服与皮毛、解渴用的水、呼吸用的空气、御寒用的洞穴等。
但是对于人类来说,由于其身体机能越来越高级,机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要的机体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越来越苛刻,那么,能够影响人类机体生理机能的环境因素越来越多,其温饱类价值的物质范围将会所有扩大。在现代人类社会,衣、米、油、盐、酱、醋、茶等,都可以归类为温饱类价值。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