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模型空间与对象选择
罗鹏
一、模型空间的分类标志
经济学研究个人决策行为及多人决策之间的相互作用(非人格化的竞争市场的供求——价格关系以及近几十年兴起的博弈论研究)。研究个人决策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他人决策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制约着个人决策,从而形成个人决策的互动。比如,当一个人生活于市场经济社会,那么他的大部分经济决策便体现于买多少和卖多少上;但当他进入一个等级制社会,他的决策便更多地要考虑以最小代价维护自己的地位(他的地位决定了他的辛劳程度和消费水平)。个人决策的不同特征,是不能仅由个人自身的追求来解释的,必须考虑其不同的决策环境或(更准确地说)不同的决策——对策环境,即不同的社会关系、习俗、惯例及反映这些事物的法律。个人决策的共性,就是均以最小代价追求最大效果;而不同的决策——对策环境,决定了个人生活于其中时所面临的成本—收益的不同结构,因此决定了个人决策的不同特性,同一个人在此一环境下以行为A为合理,而在另一环境下则以另一种行为B为合理,而行为A与行为B甚至可以是截然对立的。比如,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成了一种合理行为。糟糕的是,死记硬背成为一种习惯时,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合理要求——独立思考,便成了学生们愤恨的对象。经济学,不但要说明特定决策环境下的个人决策,更要说明个人的决策——对策环境。在构造模型空间时,我们用一人和两人区分个人决策和多人决策间的相互作用。
个人决策以多人相互作用的社会为其环境,这两种情况又都以个人或众人面临的资源条件为其环境。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各种资源,但资源的丰裕程度各不相同。有些资源相对于需要较为丰裕,比如一般意义上的空气、阳光,而另一些资源则相对稀缺,比如各种矿石资源,储量总是有限的。正是因为存在着资源稀缺性,即“熊掌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种情形下,人类的决策及其相互作用才有意义,才有研究的必要。在构造模型空间时,我们分别考察资源丰裕和资源稀缺对人类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不同影响,并对此两种情况的现实性做出评价。
二、模型空间及其释义
根据决策主体数目不同和资源丰裕程度不同做一个交叉分类,我们将得到一个由2×2个模型构成的空间。如下图
|
| 资源丰裕 R1 | 资源稀缺 R0 |
一个人 S | 伊甸园:亚当一个人 S—R1 | 孤岛:鲁滨逊一个人 S—R0 |
多个人 M | 伊甸园:亚当和夏娃 M—R1 | 孤岛上的鲁滨逊和星期五,或者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 M—R0 |
1、一个人且资源丰富的情形(S—R1)
S—R1格子表达了这样一种情形: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于一个富足的自然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唯独没有同伴,当然也不知道同伴为何物。《圣经·创世纪》讲了一个人类起源的故事:耶和华神在创造了光暗、天地及万物后,用泥土创造了一个同自己形似的人,起名叫做亚当。
在伊甸这个地方,神造了一个永远采摘不完果子的园林。“耶和华 神吩咐他(亚当)说, 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 你可以随意吃。”这个故事,可以看成S—R1的一个范例。
从各方面来看,一个人生活于伊甸园是不现实的。不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面临着与他们的欲望相对立的稀缺性;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到成本代价的限制。资源全面、绝对的丰裕是不可能的,人类总要面对资源有限这个事实,此其一。亚当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同人类实际生活的情形不符。人类由许多个体构成群体,经过个体间的相互接触、交际、偶尔的争斗、经常性的互助并由此形成稳定的交往规则,组成了叫做“社会”的这样一种群体。显然,在亚当一个人的伊甸园,没有社会,也没有社会概念,此其二。
2、多个人且资源丰富的情形(M—R1)
M—R1格子则表达了这样的情形:在资源全面而绝对的丰富条件下,生活着一群人。《圣经·创世纪》给出了一个从S—R1到M—R1过渡的故事:上帝认为亚当一个人生活是不好的,就从他的身体上取了一根肋骨,和以泥土,做成人形,吹入气息,造出了一位名叫夏娃的女性。从此亚当和夏娃就相依为命,共同生活在不愁吃喝的伊甸园里。这是M—R1的一个范例。
与S—R1相较,M—R1有共同的非现实性——资源绝对地丰裕;不同点是,前者是单个个人而后者是人类群体。但是,在丰裕的环境里,人类群体只是一些不相干的个人群集,同样没有社会,也没有社会概念。亚当和夏娃无需实行互助,因为资源不稀缺;亚当和夏娃也无需相互掠夺,因为资源丰裕。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习俗和法律规范,在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们看来,是非常奇怪的、不可理解的。
3、多个人且资源稀缺的情形(M—R0)
既然资源全面而绝对地丰裕是不现实、不可能的,那么人类现实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呢?M—R0(多人——资源稀缺)格子是人类的现实状态的一个近似描述。还是《圣经·创世纪》给出了范例。夏娃受到蛇的诱惑,摘下智慧树上的果实与亚当同吃。当耶和华神发现了这件事情后,发了怒,“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伊甸园外的亚当和夏娃隐喻了人类的现实处境——无所不在的稀缺性。
如果你是一位无神论者,可以认为人类的这一处境是自然规律,可以认为这与宗教无关,但是,你不应否认也无法否认人类的这一处境,因为这处境是个事实,是人类要面对的现实。
逆境使人绝望,同时也给人机会。资源稀缺性是个令人讨厌的事情,但它给了人类从松散的群体发展成为分工互助的紧密社会的一个舞台。面对稀缺性,或者毋宁说由于个人生产能力低下,逼迫人类聚拢起来,彼此相互照应、共同劳作、取长补短,经过数百万年的蒙昧、数千年文明的冲突和融合,终于达到现今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
在人类通过合作、分工和互助来对抗稀缺性的同时,自身内部孕育着破坏合作、分工和互助的怪胎。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加之不同的自身条件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使得人的行为产生了多样性。以获得食物为例,人们可以通过直接生产来获得,亦可通过分工生产彼此交换来获得(这样可以降低稀缺性程度和发现新资源、开展新分工格局);当然,向他人乞讨来获得食物,又是一种可行但不一定可靠的谋生行为;最后,偷窃和抢夺他人食物的掠夺行为,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类似后者的形形色色的掠夺行为,充斥着人类历史,但另一方面,人类反抗同类的掠夺,向往和维护自由的行为,同样充斥着整个文明史。
经济学,做为研究人类社会运动规律之学科,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人类所面临的基本事实,就是这个情形:资源稀缺性背景下,多人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舍此,所研究出来的结论,或者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或者是被阉割的思想。
4、一个人且资源稀缺的情形(S—R0)
英国作家笛福写了一部小说,很有启发意义。《鲁滨逊漂流记》虽被文豪们指斥为文学价值不高,但其整个故事的离奇、神秘的色彩打动了每一个阅读者的心。当商人鲁滨逊在航船遭遇海难后,海浪把他冲上一座孤岛,并神奇地活了下来。从此,鲁滨逊脱离了人类社会,不得不独自想办法去填饱肚子,不得不独自面对各式各样的生存困境。这个故事可以看成S—R0的一个范例,直到鲁滨逊收留了仆人星期五(可以理解为M—R0被重建起来)。
现实中,由于不同的原因,某些人类个体脱离社会而独居的例子不少。笛福的小说,就是根据一位被放逐荒岛的水手为原型而演绎出来的。中国台湾,也曾有日据时期被征召的台籍日军士兵逃入深山二十余载,后被救出的实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人离群索居,不是人类绝大多数个体的生活常态。一个成人脱离社会环境,意味着他或她不能通过对社会做出自己贡献而有权从社会获得他或她所需的一切生活资料和生活条件,一句话,他或她无法通过同他人合作、分工和互助解决生存问题,其生活条件甚至还不如一个乞丐。我们还可以想象,人类的婴儿被弃于荒野,必然命运多舛。世界各地发现的熊孩、猴孩和狼孩等,无一不是生活于这些动物的社会之中的,并且其习性已然毫无人的特征。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帕瓦罗蒂如果从小被遗弃并且幸运地被母狼收养,他也许可以活下来,但当我们遇到他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嗓门最大的世界男高音歌唱家,而是嗓门最大的狼人。
将S—R0做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既不符合人类生活常态,又不符合研究社会的个人主义方法论。
1932年,罗宾斯先生给出了学界普遍接受的关于什么是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对待可以用作它途的稀缺资源及其用途之间关系的行为科学”。由那时及至现在,虽然经济学也研究交换,研究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资源,也就是说,经济学也研究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决策相互作用,但,其出发点不是M—R0,而是S—R0,比如,从马歇尔开始,学人们将社会拟人化——看成一个个体,从而引出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及为谁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只有针对市场经济社会如何配置资源这个具体一些的问题时,方才引入买方和卖方、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供求分析,只是部分地说明了实际生活中个人决策间相互作用的某个方面,而由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群体的各种新性质,诸如贸易的利益、人际掠夺的群体损害等,无法有效地体现出来。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表现“人类通过合作、分工和互助来对抗稀缺性”这一主题,这个主题在经济学中被压缩为“资源配置”这样一个既无趣味又不完整的主题,对经济生活的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持集体主义方法论的人,其立论更加匪夷所思。他们声称,任何一个人类组织都有一个整体目标,这个目标是不依赖于并高于组织中每个人的目标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你是如何知道一个组织的目标的?这个组织有个大脑同时还有张说话的嘴?如果你认为你所指出的目标就是这个集体的目标,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提出质疑:你有何凭据?管理学中,有个目标管理法。其实施的过程,恰恰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个人主义的,在所有员工同意企业高层有权决定整体目标的前提下,高层要同中层和基层就目标分解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价还价,经过几番往来最终确定上下都能接受的工作要求。这样,每个个体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利益同整体利益的交集是什么,并且为整体利益的实现尽其所能。
三、简短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经济学若不以社会内部人际互动以及社会同稀缺性环境互动为对象,极易走火入魔。乌托邦,就是一个例子。信奉乌托邦的人们,希望通过改变人的行为,甚至改变人性,一劳永逸地进入伊甸园。这是不可能的任务。另一个例子,就是上面分析过的集体主义方法论,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个结论是,新古典经济学将资源配置做为研究结论,失之于狭窄。恢复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着力于研究“合作、分工、互助”及其障碍,“回到斯密”,这恐怕是经济学回归正轨的必要的一个步骤。在这方面,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子。
本文是一个尝试性的探讨,可以看成后续研究的立论基础。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