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742 89
2013-07-02
I 出发点

经济学的模型空间与对象选择

罗鹏

一、模型空间的分类标志

经济学研究个人决策行为及多人决策之间的相互作用(非人格化的竞争市场的供求——价格关系以及近几十年兴起的博弈论研究)。研究个人决策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他人决策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制约着个人决策,从而形成个人决策的互动。比如,当一个人生活于市场经济社会,那么他的大部分经济决策便体现于买多少和卖多少上;但当他进入一个等级制社会,他的决策便更多地要考虑以最小代价维护自己的地位(他的地位决定了他的辛劳程度和消费水平)。个人决策的不同特征,是不能仅由个人自身的追求来解释的,必须考虑其不同的决策环境或(更准确地说)不同的决策——对策环境,即不同的社会关系、习俗、惯例及反映这些事物的法律。个人决策的共性,就是均以最小代价追求最大效果;而不同的决策——对策环境,决定了个人生活于其中时所面临的成本—收益的不同结构,因此决定了个人决策的不同特性,同一个人在此一环境下以行为A为合理,而在另一环境下则以另一种行为B为合理,而行为A与行为B甚至可以是截然对立的。比如,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成了一种合理行为。糟糕的是,死记硬背成为一种习惯时,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合理要求——独立思考,便成了学生们愤恨的对象。经济学,不但要说明特定决策环境下的个人决策,更要说明个人的决策——对策环境。在构造模型空间时,我们用一人和两人区分个人决策和多人决策间的相互作用。

个人决策以多人相互作用的社会为其环境,这两种情况又都以个人或众人面临的资源条件为其环境。人类生存发展需要各种资源,但资源的丰裕程度各不相同。有些资源相对于需要较为丰裕,比如一般意义上的空气、阳光,而另一些资源则相对稀缺,比如各种矿石资源,储量总是有限的。正是因为存在着资源稀缺性,即“熊掌我所欲也,鱼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种情形下,人类的决策及其相互作用才有意义,才有研究的必要。在构造模型空间时,我们分别考察资源丰裕和资源稀缺对人类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不同影响,并对此两种情况的现实性做出评价。

二、模型空间及其释义

根据决策主体数目不同和资源丰裕程度不同做一个交叉分类,我们将得到一个由2×2个模型构成的空间。如下图

  

  

资源丰裕   R1

资源稀缺 R0

一个人   S

伊甸园:亚当一个人 S—R1

孤岛:鲁滨逊一个人 S—R0

多个人   M

伊甸园:亚当和夏娃 M—R1

孤岛上的鲁滨逊和星期五,或者被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 M—R0

1、一个人且资源丰富的情形(S—R1)

S—R1格子表达了这样一种情形:一个人孤独地生活于一个富足的自然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唯独没有同伴,当然也不知道同伴为何物。《圣经·创世纪》讲了一个人类起源的故事:耶和华神在创造了光暗、天地及万物后,用泥土创造了一个同自己形似的人,起名叫做亚当。

在伊甸这个地方,神造了一个永远采摘不完果子的园林。“耶和华 神吩咐他(亚当)说, 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 你可以随意吃。”这个故事,可以看成S—R1的一个范例。

从各方面来看,一个人生活于伊甸园是不现实的。不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面临着与他们的欲望相对立的稀缺性;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到成本代价的限制。资源全面、绝对的丰裕是不可能的,人类总要面对资源有限这个事实,此其一。亚当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同人类实际生活的情形不符。人类由许多个体构成群体,经过个体间的相互接触、交际、偶尔的争斗、经常性的互助并由此形成稳定的交往规则,组成了叫做“社会”的这样一种群体。显然,在亚当一个人的伊甸园,没有社会,也没有社会概念,此其二。

2、多个人且资源丰富的情形(M—R1)

M—R1格子则表达了这样的情形:在资源全面而绝对的丰富条件下,生活着一群人。《圣经·创世纪》给出了一个从S—R1到M—R1过渡的故事:上帝认为亚当一个人生活是不好的,就从他的身体上取了一根肋骨,和以泥土,做成人形,吹入气息,造出了一位名叫夏娃的女性。从此亚当和夏娃就相依为命,共同生活在不愁吃喝的伊甸园里。这是M—R1的一个范例。

与S—R1相较,M—R1有共同的非现实性——资源绝对地丰裕;不同点是,前者是单个个人而后者是人类群体。但是,在丰裕的环境里,人类群体只是一些不相干的个人群集,同样没有社会,也没有社会概念。亚当和夏娃无需实行互助,因为资源不稀缺;亚当和夏娃也无需相互掠夺,因为资源丰裕。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习俗和法律规范,在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们看来,是非常奇怪的、不可理解的。

3、多个人且资源稀缺的情形(M—R0)

既然资源全面而绝对地丰裕是不现实、不可能的,那么人类现实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呢?M—R0(多人——资源稀缺)格子是人类的现实状态的一个近似描述。还是《圣经·创世纪》给出了范例。夏娃受到蛇的诱惑,摘下智慧树上的果实与亚当同吃。当耶和华神发现了这件事情后,发了怒,“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伊甸园外的亚当和夏娃隐喻了人类的现实处境——无所不在的稀缺性。

如果你是一位无神论者,可以认为人类的这一处境是自然规律,可以认为这与宗教无关,但是,你不应否认也无法否认人类的这一处境,因为这处境是个事实,是人类要面对的现实。

逆境使人绝望,同时也给人机会。资源稀缺性是个令人讨厌的事情,但它给了人类从松散的群体发展成为分工互助的紧密社会的一个舞台。面对稀缺性,或者毋宁说由于个人生产能力低下,逼迫人类聚拢起来,彼此相互照应、共同劳作、取长补短,经过数百万年的蒙昧、数千年文明的冲突和融合,终于达到现今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

在人类通过合作、分工和互助来对抗稀缺性的同时,自身内部孕育着破坏合作、分工和互助的怪胎。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加之不同的自身条件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使得人的行为产生了多样性。以获得食物为例,人们可以通过直接生产来获得,亦可通过分工生产彼此交换来获得(这样可以降低稀缺性程度和发现新资源、开展新分工格局);当然,向他人乞讨来获得食物,又是一种可行但不一定可靠的谋生行为;最后,偷窃和抢夺他人食物的掠夺行为,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类似后者的形形色色的掠夺行为,充斥着人类历史,但另一方面,人类反抗同类的掠夺,向往和维护自由的行为,同样充斥着整个文明史。

经济学,做为研究人类社会运动规律之学科,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人类所面临的基本事实,就是这个情形:资源稀缺性背景下,多人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舍此,所研究出来的结论,或者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或者是被阉割的思想。

4、一个人且资源稀缺的情形(S—R0)

英国作家笛福写了一部小说,很有启发意义。《鲁滨逊漂流记》虽被文豪们指斥为文学价值不高,但其整个故事的离奇、神秘的色彩打动了每一个阅读者的心。当商人鲁滨逊在航船遭遇海难后,海浪把他冲上一座孤岛,并神奇地活了下来。从此,鲁滨逊脱离了人类社会,不得不独自想办法去填饱肚子,不得不独自面对各式各样的生存困境。这个故事可以看成S—R0的一个范例,直到鲁滨逊收留了仆人星期五(可以理解为M—R0被重建起来)。

现实中,由于不同的原因,某些人类个体脱离社会而独居的例子不少。笛福的小说,就是根据一位被放逐荒岛的水手为原型而演绎出来的。中国台湾,也曾有日据时期被征召的台籍日军士兵逃入深山二十余载,后被救出的实例。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人离群索居,不是人类绝大多数个体的生活常态。一个成人脱离社会环境,意味着他或她不能通过对社会做出自己贡献而有权从社会获得他或她所需的一切生活资料和生活条件,一句话,他或她无法通过同他人合作、分工和互助解决生存问题,其生活条件甚至还不如一个乞丐。我们还可以想象,人类的婴儿被弃于荒野,必然命运多舛。世界各地发现的熊孩、猴孩和狼孩等,无一不是生活于这些动物的社会之中的,并且其习性已然毫无人的特征。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帕瓦罗蒂如果从小被遗弃并且幸运地被母狼收养,他也许可以活下来,但当我们遇到他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嗓门最大的世界男高音歌唱家,而是嗓门最大的狼人。

将S—R0做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既不符合人类生活常态,又不符合研究社会的个人主义方法论。

1932年,罗宾斯先生给出了学界普遍接受的关于什么是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对待可以用作它途的稀缺资源及其用途之间关系的行为科学”。由那时及至现在,虽然经济学也研究交换,研究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资源,也就是说,经济学也研究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决策相互作用,但,其出发点不是M—R0,而是S—R0,比如,从马歇尔开始,学人们将社会拟人化——看成一个个体,从而引出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及为谁生产的“资源配置”问题,只有针对市场经济社会如何配置资源这个具体一些的问题时,方才引入买方和卖方、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供求分析,只是部分地说明了实际生活中个人决策间相互作用的某个方面,而由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群体的各种新性质,诸如贸易的利益、人际掠夺的群体损害等,无法有效地体现出来。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表现“人类通过合作、分工和互助来对抗稀缺性”这一主题,这个主题在经济学中被压缩为“资源配置”这样一个既无趣味又不完整的主题,对经济生活的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持集体主义方法论的人,其立论更加匪夷所思。他们声称,任何一个人类组织都有一个整体目标,这个目标是不依赖于并高于组织中每个人的目标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你是如何知道一个组织的目标的?这个组织有个大脑同时还有张说话的嘴?如果你认为你所指出的目标就是这个集体的目标,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提出质疑:你有何凭据?管理学中,有个目标管理法。其实施的过程,恰恰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个人主义的,在所有员工同意企业高层有权决定整体目标的前提下,高层要同中层和基层就目标分解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价还价,经过几番往来最终确定上下都能接受的工作要求。这样,每个个体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利益同整体利益的交集是什么,并且为整体利益的实现尽其所能。

三、简短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经济学若不以社会内部人际互动以及社会同稀缺性环境互动为对象,极易走火入魔。乌托邦,就是一个例子。信奉乌托邦的人们,希望通过改变人的行为,甚至改变人性,一劳永逸地进入伊甸园。这是不可能的任务。另一个例子,就是上面分析过的集体主义方法论,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个结论是,新古典经济学将资源配置做为研究结论,失之于狭窄。恢复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着力于研究“合作、分工、互助”及其障碍,“回到斯密”,这恐怕是经济学回归正轨的必要的一个步骤。在这方面,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子。

本文是一个尝试性的探讨,可以看成后续研究的立论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7-2 17:16:09
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困境和努力方向。在这篇文章之后,我会详细描述四个囧境:1、休谟囧境;2、庞巴维克囧境;3、霍布斯囧境;4、洛克囧境。人类社会的进步,均意味着愈来愈远离这些囧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 17:16:36
简单地预告一下人类面临的四大囧境。
休谟囧境:任何孤立的个人,生存能力低于生存需要,简单说,“单打独斗”是没有前途的。
庞氏囧境:当人们缺乏知识和工具的情形下,生产力低下,甚至某些产品都无法生产出来,简单说,“赤手空拳”是没有前途的。
霍氏囧境:人类自私可以产生对人类好的效果,亦可出现互相侵害和掠夺的悲惨后果,简单说,“弱肉强食”的社会,人际关系不稳定,分工、合作和互助被迫停止,这社会是没有前途的。
洛克囧境:人们为了躲避霍氏囧境,于是接受一个利维坦巨兽(即专制ZF)来制止民间的互相侵害,洛克指出,这是“引狼入室”,这是没有前途的。洛克著名的句子:“人们竟然如此愚蠢,他们注意不受狸猫和狐狸的可能搅扰,却甘愿被狮子所吞食,并且还认为这是安全的。”

人类的精神、物质生活的每一阶段性进步,都是阶段性地远离这四个囧境。正如耗散结构,每一次分叉之后,都达到更高的非平衡态。人类社会是活的机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 17:19:58
II 四个囧境之一 —— 休谟囧境
休谟囧境,及如何远离休谟囧境,在休谟的两段话里集中表现出来。

在栖息于地球上的一切动物之中,初看起来,最被自然所虐待的似乎是无过于人类,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缓和这些需要,却给了他以薄弱的手段。在其他动物方面,这两个方面一般是互相补偿的。我们如果单纯地考虑狮子是贪食的食肉兽,我们将容易发现它的生活是很困难的;可是我们如果着眼于狮子的身体结构、性情、敏捷、勇武、雄壮的肢体、猛力等等,那末我们就将发现,狮子的这些有利条件和它的欲望恰好是成比例的。羊和牛缺乏这些有利条件,不过牛羊的食欲不是太大,而它们的食物也容易取得。只有在人一方面,软弱和需要的这种不自然的结合显得达到了最高的程度。不但人类所需要的维持生活的食物不易为人类所寻觅和接近,或者至少是要他花了劳动才能生产出来,而且人类还必须备有衣服和房屋,以免为风雨所侵袭:虽然单就他本身而论,他既然没有雄壮的肢体,也没有猛力,也没有其他自然的才能,可以在任何程度上适应那么多的需要。
人只有依赖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才可以和其他动物势均力敌,甚至对其他动物取得优势。社会使个人的这些弱点都得到了补偿;在社会状态中,他的欲望虽然时刻在增多,可是他的才能却也更加增长,使他在各个方面都比他在野蛮和孤立状态中所能达到的境地更加满意.更加幸福。当各个人单独地、并且只为了自己而劳动时,(1)他的力量过于单薄,不能完成任何重大的工作;(2)他的劳动因为用于满足他的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在任何特殊技艺方面都不可能达到出色的成就;(3)由于他的力量和成功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相等的,所以不论哪一方面遭到挫折,都不可避免地要招来毁灭和苦难。社会给这三种不利情形提供了补救。借着协作,我们的能力提高了;借着分工,我们的才能增长了;借着互助,我们就较少遭到意外和偶然事作的袭击。社会就借这种附加的力量、能力和安全,才对人类成为有利的。
(《人性论》下册第525页至第526页 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协作、分工和互助,是远离休谟囧境的不二法门。那么如何有助于提高协作、分工和互助的水平,则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二法门。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名词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什么资源稀缺和资源配置,而是如何降低资源稀缺性程度,以及如何保证资源稀缺性不断地降低。后一个问题,有待于远离另两个囧境——霍氏囧境和洛克囧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 17:22:48
III 四个囧境之二 —— 庞巴维克囧境
庞巴维克囧境及如何远离庞巴维克囧境?看庞氏如何说的。

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制造满足我们需要的物品,亦即制造用于直接消费的财货,或消费品。这种财货的生产方法,我们已经概况地考察过了。我们将自己本身的自然力,和外在世界的自然力结合在一起,以使我们所需要的物质财货在自然规律作用下必然产生。不过这只是对于这一问题的十分概括的说明;如果仔细加以考察,就能看出我们尚未考虑到一个重要的区别。这一区别是与人和自然联合生产中人类劳力的支出和所需要的财货的出现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关的。在生产中我们可以一付出劳动马上达到目的;也可以故意采用一种迂回的方法。这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付出我们的劳力,使它能够马上完成所需财货的生产所必要的条件,因而财货就立即随着劳力支出而出现。或者,我们也可以首先将我们的劳力同财货的远因联系起来,目的并不在于获得所需财货本身,而在于获得这种财货的一个近因;然后再把这个近因同其他适当的物质和力量结合起来,直到最后——也许要经过许多周折——得到成品,即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
这个区别的性质和重要性,可以从几个例证中看出来。由于这些例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我们理论中实际上最基本的命题之一,所以我必须不避繁琐来加以叙述。
例如一个农民需要饮水。水源和他的住宅有一段距离。他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满足他的日常需要。第一,他可以在渴的时候到水源去用手掬水喝。这是最直接的方法,行动之后马上就得到满足。同时这也是一个不圆满的方法,因为他永远不能储存大量的水来供给其他需要。第二,他可以用一段木料凿成水桶,再从水源把每天所需用的水运到他的茅屋里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很明显的,但这需要有一段相当长的迂回过程。他必须花费也许是一天的时间来做桶;在做桶以前,他必须到树林里伐倒一棵树;在伐树之前,他还得做斧头,如此等等。另外还有第三种方法,他不是伐倒一棵而是伐倒很多棵树;并把这些树干劈开凿空,连接起来,铺成一条能引水到他的茅屋里去的渠道。显而易见,这在劳动的支出和得到水之间,要有一段非常迂回的过程。但这样一来效果是大得多了。这个农民不再需要肩挑沉重的水桶,从住宅到水源去;他在自己的大门口就可以经常而充分地得到最新鲜的水的供应。
另举一个例证:如果我需要石头来建造房屋,而在临近的山中有富有上等砂石的矿脉。怎样得到它呢?第一,我可以空手使松动的石头前后摇动,取下可能断裂的石块,这是最直接的,但却是生产力最小的方法。第二,我可以拿一块铁做成铁锤和凿子;然后使用它们来开取坚硬的岩石——这是一个迂回的方法,它当然比前一方法得到更好的结果。第三,有了铁锤和凿子之后,我用它们在岩石上凿一个洞;然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取得木炭、硫磺和硝石上面,将这些原料的粉末混合起来,灌入洞中;再把岩石炸成适用的碎块——这是一个更加迂回的方法。不过经验指出,它在效果上比第二种方法更为优越,正如第二种方法优于第一种一样。
再另举一例:如果我的眼睛近视,希望有一副眼镜。为此,我需要磨光的玻璃和钢制镜架。不过,自然为这一目的提供的一切只是硅土和铁矿石。我将怎样使这些东西变成眼镜呢?无论如何,我是不能直接用硅土制成镜片,也不能直接用铁矿石做成钢制镜架的。这里没有直接的生产方法。除了采用迂回的方法——而且是非常迂回的方法——以外,别无其他办法。我必须取得硅土和燃料,设窑用硅土炼出玻璃;再把这样得到的玻璃通过一系列工序仔细地精炼,加工和冷却;最后把这样制成的玻璃——也是用事先精心设计的精密设备制成的——磨成适合近视眼的透镜。同样,我必须在鼓风炉中冶炼矿石,将生铁变成钢,并用它来制造镜架——如果没有一连串的工具和装备,这种生产过程就不可能完成;而在工具和装备方面,事前也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力。所以,制造眼镜是要采用非常迂回的方法才能成功的。
从所有这些例证中得出的效益是同样明显的。这就是——用迂回方法生产财货所得到的结果,比直接生产它们为大。如果财货可以用任何一种方法来生产,则用间接的方法可以以等量劳动得到较大的成果,或是用较少的劳动得到同样的成果。除此而外,间接方法的优越性还表现在它是能够获得某些财货的唯一方法。如果我可以这样说:它是这样的优越,以致往往是唯一的方法!
迂回的方式比直接的方式能得到更大的成果,这是整个生产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命题之一。……
(《资本实证论》第53页至第55页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我们成功的条件是,比起许多将被变成所想望的财货的物质来,我们能更容易地控制那些帮助我们的所依存的物质力量。可喜的是,这些条件是经常能够得到满足的。我们软弱柔顺的双手不能克服岩石的聚合力,但是坚硬的铁凿是能够的;有了铁凿和铁锤,我们就可以不大费力地操纵它们。我们不能从土壤里把磷和钾碱的原子收集起来,将它们拼成麦粒;但是,种子的有机化学的力量能够使这个不可思议的过程进行起来;而我们却能容易地把种子埋在它起奥妙作用的地方——土壤里面。当然,有时我们不能直接地控制帮助我们的力量所依存的那些物质的形态;但我们的确能够按照我们希望它来帮助我们的那种方式,靠着它来帮助我们自己;我们设法取得第二种自然力量的联盟,这种自然力量能将带有第一种力量的物质形态置于我们的控制之下。我们希望把井水带到住宅里去,木制的导管能迫使井水服从我们的意志,依照我们规定的路线流动;但是,我们的双手无力使森林中的树木变成导管。可是我们不难想出一个办法。我们求助于斧头和凿子做为第二个助手,有了它们的帮助我们得到了导管,于是导管引水进来了。在这个例子中通过两个或三个成员所作的,也可以通过五个、十个、甚至二十个成员,得到同样或更大的成果。正如我们利用一种友好的力量来控制和引导构成财货的中间物质、并利用第二种友好力量来控制和引导第一种友好力量,我们也可以利用第三种力量来控制和引导第二种力量,利用第四种力量来控制和引导第三种力量;这样一直下去——总是向最终成果的更远的一个原因追溯上去——直到最后达到我们能方便地用我们本身的力量来控制的一个原因为止。这就是我们深入探讨迂回生产方式的真正的重要性所在。这是与迂回生产方式有关的后果的理由:任何迂回的方式都意味着,利用比人类的手更有力或更灵巧的力量来为我们服务;迂回方式的范围的每一次扩大都意味着,有更多的力量来为人类服务,也意味着把生产的某部分负担,从有限而昂贵的人类劳动转移到丰富的自然力上去。
现在我们可以把早已等着发表、且读者也一定已经想到的一个概念用文字写出来了,用迂回方法进行的那种生产,不过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资本主义生产,同它对立的就是直接达到其目的的那种生产方式,即如同德国人所说的“赤手空拳的生产”(Mit der nackten Faust)的那种生产。而资本只是在迂回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里出现的中间产物的集合体罢了。
(《资本实证论》第57页至第58页 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迂回生产以充分利用自然力,也就是通过劳动获得资本,后续劳动通过资本控制自然力以节约总劳动,达到远离庞巴维克囧境的效果。迂回生产以分工生产形式进行,会产生叠加效应。

附:油气岩提炼技术的发明,是人类迂回的分工生产的又一个进展和例证。一个保障知识产权工作做得好的体制,犹如土地改良工作做得很好的老农,静等好收获。人类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脑力和脑力劳动,这好比种子,在改良的土地里开花,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 17:26:07
IV 四个囧境之三 —— 霍布斯囧境
霍布斯囧境
远离休谟囧境和庞氏囧境,需要和平安全的社会秩序。而人际侵害却常常要打破这个秩序。为什么?怎样恢复秩序?霍布斯如此说。

……在人类的天性中我们便发现:有三种造成争斗的主要原因存在。第一是竞争,第二是猜疑,第三是荣誉。
第一种原因使人为了求利、第二种原因使人为了求安全、第三种原因则使人为了求名誉而进行侵犯。在第一种情形下,人们使用暴力去奴役他人及其妻子儿女与牲畜。在第二种情形下则是为了保全这一切。在第三种情形下,则是由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一言一笑、一点意见上的分歧,以及任何其他直接对他们本人的藐视。或是间接对他们的亲友、民族、职业或名誉的藐视。
根据这一切,我们就可以显然看出: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
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
……在人人相互为敌的战争时期所产生的一切,也会在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体力与创造能力来保障生活的时期中产生。在这种状况下,产业是无法存在的,因为其成果不稳定。这样一来,举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进口商品的运用、舒适的建筑、移动与卸除须费巨大力量的物体的工具、地貌的知识、时间的记载、文艺、文学、社会等等都将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利维坦》第94页至95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如果要建立这样一种能抵御外来侵略和制止相互侵害的共同权力,以便保障大家能通过自己的辛劳和土地的丰产为生并生活得很满意,那就只有一条道路:——把大家所有的权力和力量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能通过多数的意见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的多人组成的集体。这就等于是说,指定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来代表他们的人格,每一个人都承认授权于如此承当本身人格的人在有关公共和平或安全方面所采取的任何行为、或命令他人作出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大家都把自己的意志服从于他的意志,把自己的判断服从于他的判断。这就不仅是同意或协调,而是全体真正统一于唯一人格之中;这一人格是大家人人相互订立信约而形成的,其方式就好象是人人都向每一个其他的人说:我承认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并放弃我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授予这人或这个集体,但条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权利拿出来授予他,并以同样的方式承认他的一切行为。这一点办到之后,象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在拉丁文中称为城邦。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Leviathan)的诞生,——用更尊敬的方式来说,这就是活的上帝的诞生;我们在永生不朽的上帝之下所获得的和平和安全保障就是从它那里得来的。因为根据国家中每一个人授权,他就能运用托付给他的权力与力量,通过其威慑组织大家的意志,对内谋求和平,对外互相帮助抗御外敌。国家的本质就存在于他身上。用一个定义来说,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
承当这一人格的人就称为主权者,并被说成是具有主权,其余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臣民。
取得这种主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通过自然之力获得的,例如一个人使其子孙服从他的统治就是这样,因为要是他们拒绝的话,他就可以予以处死;这一方式下还有一种情形是通过战争使敌人服从他的意志,并以此为条件赦免他们的生命。另一方式则是人们相互达成协议,自愿地服从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相信他可以保护自己来抵抗所有其他的人。后者可以成为政治的国家,或按约建立的国家;前者则称为以力取得的国家。……
(《利维坦》第131页至132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霍布斯规范性地认定利维坦的伟光正,而不能解释怎样形成的,实证性工作到了奥尔森才完成。这个可以参见《权力与繁荣》中的“坐寇原理”。坐寇利维坦,在远离霍氏囧境下,阶段性容许和促进了人类远离休谟囧境和庞氏囧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