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多个人且资源稀缺的情形(M—R0)
既然资源全面而绝对地丰裕是不现实、不可能的,那么人类现实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呢?M—R0(多人——资源稀缺)格子是人类的现实状态的一个近似描述。还是《圣经·创世纪》给出了范例。夏娃受到蛇的诱惑,摘下智慧树上的果实与亚当同吃。当耶和华神发现了这件事情后,发了怒,“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伊甸园外的亚当和夏娃隐喻了人类的现实处境——无所不在的稀缺性。
如果你是一位无神论者,可以认为人类的这一处境是自然规律,可以认为这与宗教无关,但是,你不应否认也无法否认人类的这一处境,因为这处境是个事实,是人类要面对的现实。
逆境使人绝望,同时也给人机会。资源稀缺性是个令人讨厌的事情,但它给了人类从松散的群体发展成为分工互助的紧密社会的一个舞台。面对稀缺性,或者毋宁说由于个人生产能力低下,逼迫人类聚拢起来,彼此相互照应、共同劳作、取长补短,经过数百万年的蒙昧、数千年文明的冲突和融合,终于达到现今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
在人类通过合作、分工和互助来对抗稀缺性的同时,自身内部孕育着破坏合作、分工和互助的怪胎。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加之不同的自身条件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使得人的行为产生了多样性。以获得食物为例,人们可以通过直接生产来获得,亦可通过分工生产彼此交换来获得(这样可以降低稀缺性程度和发现新资源、开展新分工格局);当然,向他人乞讨来获得食物,又是一种可行但不一定可靠的谋生行为;最后,偷窃和抢夺他人食物的掠夺行为,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类似后者的形形色色的掠夺行为,充斥着人类历史,但另一方面,人类反抗同类的掠夺,向往和维护自由的行为,同样充斥着整个文明史。
经济学,做为研究人类社会运动规律之学科,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人类所面临的基本事实,就是这个情形:资源稀缺性背景下,多人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舍此,所研究出来的结论,或者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或者是被阉割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