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模式”?不同意张五常“县域竞争的”说法
张五常从中国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关注中国的改革。他总结中国的模式经验为中国放开县域层面的竞争,在税制一定的条件下,各区县用土地优惠的不同引起中国中国资本的发展机遇。
这个说法将中国过于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
不可否认,中国这场大变化,从张五常的视角来看,有足够的分析材料,也能够形成很有说服力的结论。目前,象他这样从具体现象到用经济学的竞争来具体的分析,是不可多得的深入分析说法。
但是,他的分析,特别在改革后期,特别是06年后,基本上超出他的期望了,不按他的分析逻辑发展了。原因在于他的分析是有缺陷的。没有恰如其分的把握中国这次改革的真实内容是什么?也就是“中国模式”的内容是什么。
其实,分析中国改革内容,也就是“中国模式”是什么?这要从中国改革开放前,中国缺少什么说起。并不是一个单纯交易费说法能恰当解释的。
中国改革开放前,中国缺少的私有产权的“资本”主义,是大一统的公有制。所以,张五常所说的放开县域竞争的说法,应该改正为中国在县域内用ZF的力量扶持发展“私有产权”的“资本”主义。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内容,也是全国经济活力大增的一个原因。
但是,中国ZF的这一做法,并不影响县域以上级别的ZF扶持“大资本”的发展,这是张五常受自己偏见看不到的情况。
在中国,中国ZF的这一做法,隐藏着很严重的内在矛盾。在中国ZF扶持“私有产权”资本发展的同时,也并没有放弃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个有着公有制偏爱的ZF,是很难把握好“私有产权”与“公有制企业”之间的平衡和谐问题,以至于到改革开放的后期,“公有制”发展突飞猛进,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
中国ZF的这种做法,产生了多个社会严重矛盾:一是扶持“私有产权”的经济成分,这个ZF的扶持政策使经办“私有产权”的个人享受优惠,象天上掉馅饼一样,拉开了享受政策的人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财富差别。二是ZF在扶持“公有制企业”的同时,引进市场化管理方法,不仅产生了垄断经营的权贵,而且在“公有财富”的股份化及改造中,很容易产生腐败和内部勾结和私分情况,不仅造成极大的贫富差距,而且社会腐败呈泛滥态势。
循着这一思路,就知道中国的改革为什么发展在现在,象无头苍蝇一样,在私有化与公有制之间来回徘徊了。中国ZF的县域发展模式,并不是重要内容。是中国ZF并不拿“私有产权”的资本当回事,想发展就发展,想灭掉就灭掉。当老百姓感受贫富差距过大,把火气发泄到资本主义上时,ZF就乘机消灭部分“私有制”经济,以适应政治需要和抚慰老百姓的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经济发展的活力大降。在发现这样做不正确后,就又想办法制定大力发展私有经济政策。并没有一个以一贯之的理论指导。
中国的经济政策是多变的,对私有经济来说,很难把握,所以,也很难稳定发展成气候。除非在公有制无法竞争的IT领域,如电商、网络等才有机会得到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