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资金流向之后,让我们回到开头谈到的“钱荒”。假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用五花八门的理财及信托产品装扮后,拐几道弯,很大部分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和地方债务平台,在这种局面下,央行给头寸紧张的大银行注入流动性,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稍微喘口气,这些资金终究还是会流向上述两个回报更高的池子。
看到这里,聪明如你已经发现,央行不是不救,是救不了,资金注入也枉然。至于6月25日央行说已向商业银行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其实更多是为稳定市场情绪,施加心理层面的影响,本质上难以扭转资金偏好。流动性的结构性短缺将持续存在,直到经济转型取得成功。
那么如何转型?
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房地产调控。为何这么说?因为房地产业在整个经济所占的权重太大。根据笔者个人的研究,过去10年,年均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而住房消费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据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的《201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2012年商品房销售金额为64456亿元;而据原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会答问,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1万亿元,前者规模还超过了后者的四分之一。在投资和消费上,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如此庞大权重的行业,找不到第二个。因此可以说,房地产调控的成功,即是经济转型的成功。
全社会资金的流向和权重亦是如此。只要扼住资金不是倾斜性地流向房地产市场,以及严重依赖房地产市场的地方债务平台,解决所谓的银行间的流动性紧张及其他行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就具备了良好的改善基础。反之,一切努力都是徒劳。
2012年以后,地方债务平台进入偿债高峰。但如上所述,它们的偿债能力极为有限,一旦房地产调控收紧,土地卖不出去或者地价下跌,地方债务危机就面临一触即发的可能。这绝非危言耸听。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就是地方债务危机。
中央政府不可能不知道情况的严峻。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过去9年中的历次房地产调控,都称为针对地方政府的调控。但很显然,没有成功。地方政府已经尾大不掉。即便不称之为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能力,也可说,他们对调控产生了“抗药性”。
近几年来,时有专家声称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严重泡沫。我宁愿将这种泡沫称作是地方债务催生和堆砌起来的泡沫。但是,层层叠叠之后,今天的中央政府已不敢刺破房地产泡沫,正如不敢刺破地方债务泡沫一样。
新一届中央政府的两难抉择出现了。
稍具经济学常识的都明白,即使现在再出台8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也已无力托举经济的连续快速增长了。而笔者在前文已证明,即使央行拼命印钞、注入流动性,其边际效应也已递减到不断打折的地步。过去30年来行之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家所说的中国模式、中国奇迹或中国之谜,已走到了一望可知的地平线前。
而如果要促进经济转型,打造李克强总理所说的“中国经济升级版”,就必须彻底变革中国房地产制度及其要素组织方式。这可能意味着,甚至必须要刺破房地产泡沫。但另一方面,刺破房地产泡沫,就必须做好迎接地方债务危机爆发的准备。
历经了上半年的波澜,2013年下半年将是房地产政策的静默期。而2014年的房地产市场动向,包括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状况,均取决于中央政府促进经济转型的意志力。在2013年四季度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之前,这一切均是未知数。
(文章首发于纽约时报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