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5181 2
2013-07-11

  我们对各个领域的污染已经忍无可忍了,也对马后炮般的治理行为表示不满,期盼着能改变、能“预案”、能够未雨绸缪,能够“三同时”。

  但分析来分析去,先污染后治理竟然还是一个发展的必经路径和模式呢。这不是哗众取宠,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且听钱皮给你慢慢道来。

  中国的阴阳哲学大家都熟悉。在太极阴阳理论看来,一切事物运动都是朝着自己的反面进行的。当一个事物处在发展的同时,其反面也在悄然孕育发展之中了。阴阳相随,阴阳互补,如果把发展看作阳,污染就是阴。

  从价值中性论来看,人们的行为是一个追求价值(利)积累的过程,但与此同时,由于价值中性,由于利害相随,所谓的负价值(害)也不可避免地被分离出来,并随着利的积累而积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丈,利有几分,害就有多大,也就是说在逐利的过程的同时形成了“污染”。

  人的行为指向就是“趋利避害”。当污染积累到一定程度,人就开始“避害”,开始了所谓的“后治理”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始终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无一例外。人从一个价值平面上挖一个坑,取出一堆被称为“价值”之土,留下一个被名为“污染”之坑。然后,再用取出的价值之土去填平这个污染之坑,填坑的行为谓之“治理”。用chinavalue.net陈嘉珉先生的词语讲,就是“折腾”。

  自然界本是价值中性的。如果非把自然环境看作是最高价值的话,保持这种不受污染的高价值状态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发展”。

  现代管理学关于质量管理总结出一套模式,即P-D-C-A,其实也是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套路。

  不干事就不会出错,也就是说,错误是工作的副产物,做事不会出错那是神仙。干事是发展,出错是污染。质量管理学认为,工作质量决定产品质量,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质量是制造出来的,那就是说,高质量和低质量都是制造出来的。P-D在前,C-D在后,也就是说不可避免地低质量这个污染在前,检查纠偏改进这个治理在后。

  近代中国的历史,不仅仅在环境方面,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一直走“先污后治”的路径。环境方面自不必说了。

  政治上大家也都知道,一次次先把你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然后再来给你平反昭雪,你还得感恩涕零。

  经济上,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先制造贫富分化,然后再来个分配改革,再提倡为富当仁提倡慈善提倡民生,你还得对ZF如此关注民生而赞美ZF。

  最近的政治领域的“治理”就是党内的新整风和司法领域的治理司法腐败。 反对文革的人说文革最大的“污染”就是彻底破坏了国人的法治和党内的民主风气,但在对文革进行了三十年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之后,现在出现的是需要又一轮治理的党风颓败和司法腐败。

  “改革”其实就是“后治理”,因为有需要改革的“污染”在前,才有改革的需要。执政者往往有把“改革”这种“后治理”当成自己施政的主要内容的强烈欲望,一方面可以把“先污染”归于前朝,说明自己英明;一方面可以施展自己治理国家的大略,表明自己的伟大。否则可能落一个“碌碌无为”或“无所作为”的历史评价呢。

  既然“改革”名下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么,有污染当然要治理,没有污染创造污染也要治理。


阅读链接:
俄罗斯先污染后治理的政治路径https://bbs.pinggu.org/thread-305702-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7-11 12:39:58
无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2 22:19:57
感觉说的像是挺有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