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读过三国,正所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于谋略本身甚是崇拜。但《三国演义》毕竟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戏说占很大一部分,很多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是子虚乌有的。实际上,谋略本身就是一项计划,而计划之所以被采纳,就是因为制定者认为事情会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一切的因素包括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自己控制的范围之内。但是在现实世界当中,这些因素都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因素甚至是人无法预测和控制的。《三国演义》之所以把谋略写的这么精彩,就是因为背后有一个人在掌管着这一切的因素,每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一个人就是作者罗贯中。作者设计了一切的场景,然后让主角在其中发挥。所以诸葛亮和司马懿交锋,几乎每一次赢得都是诸葛亮,但历史的事实却是笑到最后的是司马懿。
谋略本身需要在一种可控的条件下执行,但其中最不可控的就是人心,这里所说的人心并不是别人心里的想法,而是谋略制定者自己的内心。儿时的理想,现在还有几个人在坚持着呢,是什么让我们背离了原来的理想甚至信仰呢,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在谋略的执行过程中,由于遭遇不可控因素而遇到了困难,这时自己内心的摇摆对于策略本身来讲才是最致命的。所以,谋略的执行力比谋略本身显得更加重要。
谋略所起的作用大小受制定者所处的平台大小的制约。有两个拾荒者,两个人有一个彼此默契的无言约定,即一个拾荒者负责这条街左边的垃圾桶里的矿泉水瓶,另一个拾荒者负责这条街右边的垃圾桶里的矿泉水瓶。其中一个拾荒者想多赚一点,他观察了另一个拾荒者的行踪,发现他在中午炎热的时候绝不会出来,于是他利用对这一信息的掌控,制定谋略,他在中午的时候跑到另一个拾荒者范围内的垃圾桶里去捡矿泉水瓶,这样这个拾荒者可以多捡十几个瓶子,每天多卖两块钱。大家可能觉得可笑,不过谋略制定者所处的平台确实制约着谋略发挥的空间,因为一个人所处的位置越高越容易接触价值较高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制定谋略并保障谋略成功不可或缺的。
在古代兵荒马乱,谋略在那个没有定制成规的时代具有很大的发挥的空间。但是,在现在这个体制化的社会当中,谋略发挥的空间相当有限。那个拾荒者即便再会制定谋略,每次也只是多赚两块钱,因为这个社会几乎已经把每一份财富都通过法律、传统、体制等固定化了,你只能通过资历、学历、背景等这些硬性的东西去获得。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即便再有谋略,也不可能达到年薪百万,他只能慢慢提高自己的位置,去接触更有价值的信息,制定更有价值的谋略并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执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