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04 0
2013-07-13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瑾 2013-07-12 (www.ftchinese.com)
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忧虑,恐难以随着李克强经济学的走红而消解。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6月出口同比下跌3.1%,当月CPI却回升至2.7%,市场普遍对GDP数字不乐观,中国经济是否出现硬着陆之声重启。对此,李克强则表示宏观调控要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一时之间,“上限”、“下限”成为市场的关注核心。
中国经济增速将下台阶,已逐渐成为业界共识,但北京所能容忍的经济增长“下限”仍讳莫如深。从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目标来看,GDP定位于7.5%左右,CPI涨幅3.5%左右,外界预测李克强的经济增速下限可能降低到7%——这比起过去的“保八”显然已经有了更大腾挪空间,但仍显得缺乏想象力。
“保八”可谓中国经济前些年最为流行的口号,也就是GDP年增速锁定在8%以上。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经济指标,背后解释颇为纷繁:有国内经济学家表示是因为朱镕基时代的传统,也有国外经济学家索性表示因为8对于中国人是吉利数字,不过更为官方的说法则是面对每年2400万的新增就业压力,经济增速唯有保持在8%才能满足。
究竟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经济增速下限?空谈误国,或许可以做一些测算。首先,如按照“中国梦”实现速度,也就是2020年比2010年翻番的要求。2011年增速9.3%,2012年增速7.8%,如此2013年至2020年年均增速需要达到6.8%左右。
其次,伴随着转型社会的矛盾频生,官方多次呼吁发展民生,李克强也强调“发展要让人民满意、使人民受惠”。如何衡量经济发展对于人民福利的提升?简单的指标或许是人民的消费水平。假设希望人民的消费水平在未来10年翻番,除了通过经济规模扩张之外,还可以通过消费占比上升来达到目的。以前经济增速高达10%,但居民消费占GDP比例降低到只有34.9%。假设未来10年消费占GDP比例从2010年的34.9%上升到45%(美国比例为70%,印度为56%),则每年只需要4.5%的GDP增速就可以实现人民福利翻番的目标;进一步地,如果消费比例上升到50%,则经济增速只需要3.4%就可以达到目标。
第三个参照系自然是就业,这也是政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考量。从中国统计局的人口数据来看,从2012年开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比重首次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一结果并不意外,其趋势也将延续,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失,业界普遍认为2015是分水岭;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新增就业人口减少,学者蔡昉预计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2020年期间将绝对减少近3000万。从2012年来看,虽然未能保八,但是新增就业目标仍旧超额完成,伴随劳动人口的进一步减少,即使更低的经济增速也可以达成就业目标。
最后,我想强调环境因素。近期经济学家陈玉宇、Ebenstein、 Greenstone、李宏彬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研究结果显示,从北方地区总悬浮颗粒物的水平来看,中国北方5亿居民因严重的空气污染平均每人减少5.5年寿命。凡事皆有成本,环境保护与经济转型并不是天边的口号,而是与每个居民的生活切身相关。从环境承受力来看,经济增速有理由放缓也应该放缓。从目前中国的污染状况看,中国人已经不能再承受这样的“生命重税”,发展速度应该更低。
自然,所谓的下限只能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数字。这一区间的合理位置,往往因为过去的高速增长而充满误读。从国际比较而言,经济增速往往与人均收入水平相关。一般来说,人均收入在5000美元区间的国家比较,5%左右的增速足以傲视同侪。中国2012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6500美元,增速仍达到7.8%,如未来能够延续这一趋势,成绩可谓突出,但过去三十年近两位的高速增长过分拔高了人们期望值,这也是前些年频频呼唤“保八”的原因。
经济增速的下限如何确定,视乎立场而定。对于各地地方政府而言,经济增速自然是越高越好,最好还像以前一样达到10%;对于环保主义者而言,边增长边污染的方式,或许不如不增长;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而言,至少要6.8%;对于老百姓民生梦的实现而言,只需要4.5%。哪一个——0%,4.5%,6.8%,10%——是你期待的?
或许重要的不是你我的期待,而是政府的决策。即使如此,我仍旧倾向于选择民生梦实现,即使增速偏低。理由有二:首先,过高的速度可能“欲速则不达”,列车出轨则玉石俱焚;其次,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恰是民众福祉,正如我在《中国梦,谁的梦》中表达过对民众梦想的认同。以更低的增速、更低的风险、更合理的结构、更少的污染,实现民众福利翻番,有什么不好呢?
按照金融史学家金德尔伯格的比喻,一国经济在存在泡沫时就好比“新手骑自行车”,必须保持前行节奏,否则车就会倾倒。智库杰罗姆列维预报中心的比喻则更为现代,他们把中国比作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过去有两个引擎运转不畅,飞行员现在开始减速,但一旦减速太多,飞行速度将低于失速速度,飞机就会从天上掉下来。FT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援引了这一比喻,强调中国新一届政府现在从事的工作,实际上是重新设计其“大型喷气式客机”。
一个经济体从起飞到高速再到减速可谓必然,符合经济学的重力原则,期间过程却充满未知,需要平衡的技艺。无论自行车还是喷气式客机,如果不能协调节奏,都难逃硬着陆的风险。(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近期出版《中国经济怎么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