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1154 1
2013-07-19

发表时间:2007/12/7

来源:blog




 今天继续我们的特别节目中国制造新版图。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传统的行业,这个行业最近这几年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制造新版图上最新的一个亮点,它就是中国的造船业。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新接船舶订单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165%,达到4260万吨,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总和,而我国船舶工业订单也首次突破1亿吨,占了全球总额的42%,已经超过世界造船两大巨头韩国和日本,位居全球之首。

  历数以前的成绩,从1994年到2006年,我们国家的造船产量就一直排在韩国和日本之后,位居世界第三,那么连续当了12年造船季军的中国,为什么会在今年突然拿了全球最多的订单呢,我们今天邀请了长期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经济学家赵晓和我们的记者顾平一起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设在大连的船厂,进行了一次实地的体验。

  实地体验现代造船业

  记者顾平:“我现在是在大连船舶重工一艘正在建造中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上,不知道你对船的大小有没有什么概念,打个比方说,我们平常在马路上见到的油罐车的载重量一般是10吨,而我脚下的这条超大型油轮的载重量却是30万吨,也就是说,相当于差不多3万辆这样的油罐车,今天我们和赵博士,就来帮你体验一下,登上这条船的感觉,赵博士,你登上这条船,和你以往上的其它的船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

  经济学家赵晓:“完全不同,以前的船就像是玩具船,现在才是真正的大家伙,完全不同,刚才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你看,那边有一辆车,那辆车应该是能够坐14个人的小面包,你看在这个大家伙面前就像玩具一样。”

  记者:“真的像个小玩具。”

  赵晓:“真是没法比了。”

  记者:“你猜这个船有多大?”

  赵晓:“长有300多米,最宽的地方应该有接近60米。”

  记者:“我们来问一下,船上的技术员,看这个尺寸到底对不对,这个船到底有多大?”

  大连船舶重工船坞二部副部长林吉明:“这船长是333米,宽是60米,深是32米。”

  记者:“你完全猜中了。”

  赵晓:“我还可以补充一点,就是它的面积,这个船面的甲板的面积,应该有3个足球场那么大。”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登上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是目前我国国内建造的最大油轮,而30万吨油轮决不仅仅是大,在行业中,它还是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造船能力的标尺。

  赵晓:“我想知道这个,能够建造这样的,30万吨以上的,VLCC(超大型油轮)的国家,除了我们之外还有谁。”

  技术员:“还有日本和韩国。”

  赵晓:“换句话来说,这个俱乐部只有三个成员。”

  看着船上工人们井井有条地工作,我们很难想像2002年,我国第一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才在大连船舶重工自主建造完成,而现在国内已经有6、7家企业能够建造超大型油轮,并且已经造出了19艘,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就看到两艘超大型油轮并排正在建造中,而这些油轮的船东遍布世界各地。

  记者:“这艘船是给哪建的?”

  技术员:“这艘船是给丹麦马士基集团建造的。”

  记者:“马士基集团,你听说过吗?”

  赵晓:“我听说过,世界上最大的船业公司。”

  还有1个多月这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就要交工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造这艘船用了4万5千吨钢材,合同金额高达1亿多美金。

  赵晓:“换句话说,顾平你知道吗?你站在4万多吨的钢板上,站在1亿美元之上。”

  记者:“你什么感觉?”

  赵晓:“我感觉很自豪,我们中国人能够造出这么大的船来,这是我们有史以来我们中国人造的最大的船,然后我们就站在中国人造的最大的船上。”

  在大连船舶重工我们目睹了30万吨超大型油轮的建造过程,其实我们现在不仅能造这种海上的巨无霸,像游船,散货船,集装箱船这三大主流的船型的设计,建造技术,我们的造船厂也都已经掌握,并且已经形成一批标准化,系列化的品牌的船型。到2006年,我们国家已经有三家造船企业进入了世界的前十强,有十五家企业进入了世界的前五十强,中国企业的整体崛起,重新划分了世界造船业的版图,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再来看下经济学家赵晓的实地考察。

  记者:“我想带你看一个特别的地方,你猜一下这是什么地方。”

  赵晓:“这应该是一个车间。”

  记者:“走,我们看一看。”

  赵晓:“这是做船的一个小模型。”

  记者:“那我们看一下你猜得对不对?师傅你好,跟你打听一下,这个地方原来是干什么的。”

  大连船舶重工船研所船体室闵善会:“主要就是咱们造船,叫船体外形的放样间。”

  放样,乍一听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经过师傅一番解释,我们才终于明白,原来,这放样就是像裁缝做衣服一样,需要先做出个样板,所不同的是,裁缝用纸来做,而造船是用木片儿,1:1地造出木头样子。

  师傅:“它把地板全给你刨光了,刨光了以后,完了喷上油。”

  记者:“那时候很干净。”

  师傅:“你都看不着缝。”

  师傅告诉记者,原先放样都是先在地板上画,从船的外壳到内部的结构,全靠手工做出来,这间屋子里曾经有2、30个工人同时在干活,让师傅自豪的是,就连1958年轰动全国的第一艘万吨巨轮“跃进号”,也是在这里做出了最初的木头样板。

  赵晓:“这个地方过去,肯定是心脏部位,但现在,是一个辅助的地方。”

  记者:“是这样的吗?”

  师傅:“是这样,过去我值班,进来拍照,肯定不行,肯定不能进来拍照。”

  从80年代开始,这种全船1:1放样的方式已经基本不用了,我们拍摄的时候,正赶上下雨,雨水从放样间顶棚上漏了进来,看着斑驳的地板,和滴落的雨滴,已经很难想像出当年放样间里繁忙兴盛的景象,这也让记者更想知道,之前登上的30万吨巨轮是如何造出来的?跟随工作人员,我们来到了造船厂现在的核心部门——船舶研究所。

  揭密:计算机模拟造船的神奇。

  在船研所的计算机上,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外形。

  记者:“这个就是我们今天上的那个船,但是我还是不明白,这船看上去还是这么复杂,最开始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设计人员:“最初就是由线,很多条线就成面了。”

  记者:“这是不是很难啊?”

  技术人员:“怎么说呢,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听技术人员说得很轻松,我们决定给他出一个题目。

  记者:“我们想要改这个船型,可以吗?”

  技术人员:“改这个船型是可以的。”

  我们提出把船的长度和宽度都增加几米,短短的几分钟后,我们就看到了改造过后的船体模型。

  技术员:“刚刚我把长度增加了5米,白线是原来没有修改的,红线部分是修改后的。”

  记者:“也就是说只是简单地改了一个参数,然后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好神奇。”

  赵晓:“现在转的这条船就是你刚才设计的,加入了你的改装之后,新的,变得比较肥胖的一条船,但是这条船不得了,估计这条船的载重量比30万吨肯定还要大。”

  没想到改一条船竟然是这么容易的事,不过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总体设计只是第一步,因为船体内部的设备非常复杂,内部零件数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王德辉40年前来到造船厂工作,提到船壳建好后安装管子、电线、电器、家具等等,他最深的印象就是——混乱。

  大连船舶重工船研所副所长王德辉:“那时就是非常混乱,就这一个仓子不大,人非常多,各工种在交叉作业,有时你干完了,回过头来,人家嫌你挡,又把你的东西撤掉了。”

  现在王德辉当了船研所的副所长,船研所里有800名工作人员,全部是在计算机搭建起的同一个平台上工作。

  王德辉:“现在都是模型,模型调用,我把我的模型,我把我舾装要用的模型,一个凳子、一个椅子、一个设备,一个个往上装,往里装一看,合不合适,空间够不够,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记者:“那这个环节的话,船里面的东西,我们看到的都全了吗?”

  王德辉:“基本上是全的,应该讲95%以上的东西都在这上面装。”

  虽然还没有费一钢一铁,但一条船从外到内已经在计算机上模拟建造完成,下一步,精细化的图纸会由船研所送到每个车间、每个工人的手里,复杂的造船就这样变得简单起来。

  记者:“在你走过的企业里面,这样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平算是比较高的吗?”

  赵晓:“是比较高的,给我的一个印象,就不仅它的所谓计算机的辅助设计,CAD这块它比较先进,很重要的就是它把管理结合起来了,不仅是你现在看到的让我们眼花缭乱的,漂亮的直观的东西,它跟整个的管理流程结合在一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7-19 00:10:25
 经济学家亲身体验高精尖工艺
  用计算机来造船对很多观众来说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但是这样的技术在中国造船企业里面其实还只能算是小伎俩,工人们说,船厂现在造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船舶这才是真正值得一夸的地方,在大连船舶重工,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海洋工程船,建造了这样一艘船,大连船舶重工才最终算是在世界造船业的版图上占据了核心的位置,那么敢揽下这样的瓷器活,工人们到底靠的是什么呢?
  记者:“这里是大连船舶重工的焊接实验室,焊接应该是造船厂里面最常见,最普通的活儿了,可是这儿的人告诉我,他们能够接下合同金额两亿美金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制胜的法宝还是电焊,这电焊里究竟有什么样的门道呢?我们决定亲自来试一试。这是赵博士吗?赵博士你已经开始作准备了。”
  赵晓:“没有,我在学习。”
  记者:“你在学习,你能拿下来让我们看看你的脸吗?你准备的怎么样了。”
  赵晓:“我们正在学习。”
  对于从来没有干过电焊活儿的赵晓,这次尝试的确是个大难题。仔仔细细地一番询问、观摩之后,他终于大胆地拿起了焊枪。
  但很快赵博士就遇到了第一个麻烦。
  终于,在赵博士的焊枪下,我们看到了焊花四溅,而几次尝试过后,他居然焊得有模有样了。只是看看焊出来的作品,好像还是没有焊到点儿上。
  赵晓:“比如说一个学徒工,怎么也得一个礼拜到一个月,才能够可以上去干活了,你有没有?”
  大连船舶重工海工部高级焊工郭自松:“没有没有,就这一个位置最少都得学一年。”
  知道电焊不容易了,但我们还是决定提高难度,让赵博士和他的焊接老师郭师傅比试比试。
  让所有人惊讶的是,赵博士不仅焊完了四根焊条,而且还意犹未尽。
  赵晓:“终于完成了,我们其它的地方体验都是背着手看,只有这个体验是蹲下来这么体验的。”
  记者:“我们的赵博士,他自己有很多的感受了,那不知道师傅怎么评价?”
  师傅:“赵博士很聪明,说得是很有道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一定的差距。”
  尽管师傅和技术人员对赵博士的首次焊接一致称赞,但他们还是委婉地表示这样的焊接作品达不到检测的基本要求。而郭师傅的焊接检测结果很快出来了。
  检测人员:“检测结果是合格的,完全合格。”
  检测人员告诉我们,这个完全合格,意味着完全焊透、没有裂缝、没有气泡、没有夹渣。
  记者:“像你这样焊到100%合格的焊工有多少?”
  赵晓:“在咱们大连船舶。”
  师傅:“大约有100多个。”
  赵晓:“10000多人,只有100多人能够干这活。”
  记者:“我听说你们要拿很多证书是吗?”
  师傅:“资格证书,由那个美国船级社、中国船级社,还有大连船舶 重工焊接实验室给予的合格证书才能上岗。”
  赵晓:“这100多人里边,平均拿到这些证书要多长时间?从一个学徒进来。”
  师傅:“最少也得7、8年以上,还得说比较聪明的,时间长都得10几年。”
  苦学上10年才能焊的船,究竟是什么样的船?记者来到了郭师傅干活的地方,原来这竟是一种不能开的船,叫做自升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
  揭密海洋工程船:
  记者:“刚刚赵博士他实验,亲手实验了一下电焊。”
  大连船舶重工海洋工程事业部部长殷学林:“是吗,感觉如何。”
  赵晓:“很困难,很难很难。”
  记者:“我们发现那个要求的精度特别高。”
  殷学林:“对,能够焊我们这种桩腿的电焊工,应该说都是经验非常丰富,而且技术是拔尖的。”
  记者:“为什么要那么高的要求,这个电焊。”
  殷学林:“桩腿是整个自升式平台里面最关键的部件,它的材料,强度特别高,焊接性能难度也特别大,所以说必须是一次焊接成功。”
  这就是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桩腿,它要能稳稳地伫立在海里,并且保证将钻井平台升高100多米到海平面以上,还要经得起百年一遇的海上风浪,因此对焊接工艺的要求极为苛刻。
  殷学林:“将来桩腿建好以后,总长是169米,对准直度的要求是,误差是8毫米,事实上我们第一条船完工以后,准直度检测结果是3毫米。”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属于海洋工程船,建造要求高,价格也非常昂贵,原来世界上能够制造自升式钻井平台的,也就只有韩国、日本、新加坡,由于工艺难度太高,没有客户愿意找中国人来造,直到2005年,大连船舶重工为中海油建造出第一座钻井平台的主体,才让世界相信了中国具备有制造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高超工艺。随后,世界第三大专业钻井承包商美国NOBLE公司,在短短的一年多里,把4艘海洋工程船的订单全交给了中国,每艘船的合同金额都在1.5亿到2亿美金之间。
  美国诺贝尔公司项目经理格莱姆.阿诺德:“我们和中国船厂的合作是非常积极的,我们向船厂学习了很多,船厂也在向我们学习,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造船新模式:一条半造船法
  其实就在十几年之前,大连船舶重工一年还只能够造3到4条船,当时在全球造船业版图上,这家企业还只是很小的一个不起眼的点,但是现在他们年造船量已经达到了30到40条,在数量上是翻了十倍,成为全球造船巨头,谁都不敢忽视的一个对手,根据国际船舶界权威机构最新统计,截至2007年6月底,大连船舶重工手持订单达到107艘、1345万载重吨,在全球船厂中第4位,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造船企业获得的最高排名。那么从默默无闻,到进入全球造船企业第一方阵,除了工艺技术的进步之外,大连船舶重工还有什么秘密呢?在采访的最后一天,赵晓博士决定把这些问题搞清楚。
  赵晓:“昨天我们在那艘大船的甲板上,往下看,就看见有两艘船正在建造,旁边还有半条船,当时我们对这半条船觉得很奇怪,我们俩也在猜测,究竟是为什么呢?”
  大连船舶重工生产部部长于逢平:“确实是一个半条船,是一条整船之外的,另外一船的尾半段,我们管这种建造方法呢叫做一条半造船法。”
  原来,造船厂里最影响造船周期的,一是船坞资源,二是建造设备复杂的船尾部,而一条半造船法就是将这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利用的一种方式。
  于逢平:“当时我们没采用一条半造船法的时候,每年最多只能生产两条VLCC(超大型油轮),出两轮船,现在按照我们一条半造船法,我们现有的能力是每两个月开一次坞门,现在我们的船坞等于每年能出产六条VLCC(超大型油轮)。”
  赵晓:“相当于过去的三倍。”
  于逢平:“对。”
  不仅如此,为了提高效率,现在船厂里进行的都是分段造船、总装造船。
  赵晓:“这是什么?”
  于逢平:“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叫分段,我们一条30万吨级的超大型油船,就是由大约400个这样的分段组成的,简单讲,就是像拼积木一样,把它们拼起来。
  这是一个机舱段了,你看这机舱段有主结构,有梯子,有风道,有管系、有电子烤架。”
  赵晓:“是不是可以这么来说,就是现在你们这个,无论是造船的理念,还是你们的方式方法,也包括你们的技术,包括你们的管理,都跟传统的造船,有很大的差别了。”
  于逢平:“对是这样的,现在应该讲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过去造船,和其它的国有企业一样,是大而全的一个概念,现在我们国防科工委倡导的叫‘现代总装造船’。”
  受益于现代造船理念的,不仅仅是大连船舶重工,近年,我国船舶工业以强劲增长势头在发展,2006年造船产量达到1452万载重吨,比2000年翻了两番;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比2000年增长5.5倍。上海长兴、广州龙穴、青岛海西湾三大造船基地陆续建成。上海长兴岛造船基地,以全新的高起点计划生产液化天然气船;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以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油船为代表产品;青岛海西湾将主要承修和建造超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各类船舶和海洋工程船。据最新统计,2007年三大新基地的接单量再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骨干船舶企业的订单都已经排到了2011年。
  船舶工业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个板块的快速崛起,带动了不止是这个行业本身,也会撬动整个中国经济的版图,那么根据海关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占造船总量的80%以上,出口到128个国家和地区,金额达到54.9亿美元,同比增长61%。前面提到的这三个新的基地,瞄准的都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舶,他们将会带给中国船舶工业一个更加富有含金量的新版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