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07/12/7
来源:blog
今天继续我们的特别节目中国制造新版图。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传统的行业,这个行业最近这几年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制造新版图上最新的一个亮点,它就是中国的造船业。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新接船舶订单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165%,达到4260万吨,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总和,而我国船舶工业订单也首次突破1亿吨,占了全球总额的42%,已经超过世界造船两大巨头韩国和日本,位居全球之首。
历数以前的成绩,从1994年到2006年,我们国家的造船产量就一直排在韩国和日本之后,位居世界第三,那么连续当了12年造船季军的中国,为什么会在今年突然拿了全球最多的订单呢,我们今天邀请了长期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经济学家赵晓和我们的记者顾平一起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设在大连的船厂,进行了一次实地的体验。
实地体验现代造船业
记者顾平:“我现在是在大连船舶重工一艘正在建造中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上,不知道你对船的大小有没有什么概念,打个比方说,我们平常在马路上见到的油罐车的载重量一般是10吨,而我脚下的这条超大型油轮的载重量却是30万吨,也就是说,相当于差不多3万辆这样的油罐车,今天我们和赵博士,就来帮你体验一下,登上这条船的感觉,赵博士,你登上这条船,和你以往上的其它的船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
经济学家赵晓:“完全不同,以前的船就像是玩具船,现在才是真正的大家伙,完全不同,刚才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你看,那边有一辆车,那辆车应该是能够坐14个人的小面包,你看在这个大家伙面前就像玩具一样。”
记者:“真的像个小玩具。”
赵晓:“真是没法比了。”
记者:“你猜这个船有多大?”
赵晓:“长有300多米,最宽的地方应该有接近60米。”
记者:“我们来问一下,船上的技术员,看这个尺寸到底对不对,这个船到底有多大?”
大连船舶重工船坞二部副部长林吉明:“这船长是333米,宽是60米,深是32米。”
记者:“你完全猜中了。”
赵晓:“我还可以补充一点,就是它的面积,这个船面的甲板的面积,应该有3个足球场那么大。”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登上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是目前我国国内建造的最大油轮,而30万吨油轮决不仅仅是大,在行业中,它还是公认的衡量一个国家造船能力的标尺。
赵晓:“我想知道这个,能够建造这样的,30万吨以上的,VLCC(超大型油轮)的国家,除了我们之外还有谁。”
技术员:“还有日本和韩国。”
赵晓:“换句话来说,这个俱乐部只有三个成员。”
看着船上工人们井井有条地工作,我们很难想像2002年,我国第一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才在大连船舶重工自主建造完成,而现在国内已经有6、7家企业能够建造超大型油轮,并且已经造出了19艘,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就看到两艘超大型油轮并排正在建造中,而这些油轮的船东遍布世界各地。
记者:“这艘船是给哪建的?”
技术员:“这艘船是给丹麦马士基集团建造的。”
记者:“马士基集团,你听说过吗?”
赵晓:“我听说过,世界上最大的船业公司。”
还有1个多月这艘30万吨超大型油轮就要交工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造这艘船用了4万5千吨钢材,合同金额高达1亿多美金。
赵晓:“换句话说,顾平你知道吗?你站在4万多吨的钢板上,站在1亿美元之上。”
记者:“你什么感觉?”
赵晓:“我感觉很自豪,我们中国人能够造出这么大的船来,这是我们有史以来我们中国人造的最大的船,然后我们就站在中国人造的最大的船上。”
在大连船舶重工我们目睹了30万吨超大型油轮的建造过程,其实我们现在不仅能造这种海上的巨无霸,像游船,散货船,集装箱船这三大主流的船型的设计,建造技术,我们的造船厂也都已经掌握,并且已经形成一批标准化,系列化的品牌的船型。到2006年,我们国家已经有三家造船企业进入了世界的前十强,有十五家企业进入了世界的前五十强,中国企业的整体崛起,重新划分了世界造船业的版图,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再来看下经济学家赵晓的实地考察。
记者:“我想带你看一个特别的地方,你猜一下这是什么地方。”
赵晓:“这应该是一个车间。”
记者:“走,我们看一看。”
赵晓:“这是做船的一个小模型。”
记者:“那我们看一下你猜得对不对?师傅你好,跟你打听一下,这个地方原来是干什么的。”
大连船舶重工船研所船体室闵善会:“主要就是咱们造船,叫船体外形的放样间。”
放样,乍一听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经过师傅一番解释,我们才终于明白,原来,这放样就是像裁缝做衣服一样,需要先做出个样板,所不同的是,裁缝用纸来做,而造船是用木片儿,1:1地造出木头样子。
师傅:“它把地板全给你刨光了,刨光了以后,完了喷上油。”
记者:“那时候很干净。”
师傅:“你都看不着缝。”
师傅告诉记者,原先放样都是先在地板上画,从船的外壳到内部的结构,全靠手工做出来,这间屋子里曾经有2、30个工人同时在干活,让师傅自豪的是,就连1958年轰动全国的第一艘万吨巨轮“跃进号”,也是在这里做出了最初的木头样板。
赵晓:“这个地方过去,肯定是心脏部位,但现在,是一个辅助的地方。”
记者:“是这样的吗?”
师傅:“是这样,过去我值班,进来拍照,肯定不行,肯定不能进来拍照。”
从80年代开始,这种全船1:1放样的方式已经基本不用了,我们拍摄的时候,正赶上下雨,雨水从放样间顶棚上漏了进来,看着斑驳的地板,和滴落的雨滴,已经很难想像出当年放样间里繁忙兴盛的景象,这也让记者更想知道,之前登上的30万吨巨轮是如何造出来的?跟随工作人员,我们来到了造船厂现在的核心部门——船舶研究所。
揭密:计算机模拟造船的神奇。
在船研所的计算机上,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外形。
记者:“这个就是我们今天上的那个船,但是我还是不明白,这船看上去还是这么复杂,最开始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设计人员:“最初就是由线,很多条线就成面了。”
记者:“这是不是很难啊?”
技术人员:“怎么说呢,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听技术人员说得很轻松,我们决定给他出一个题目。
记者:“我们想要改这个船型,可以吗?”
技术人员:“改这个船型是可以的。”
我们提出把船的长度和宽度都增加几米,短短的几分钟后,我们就看到了改造过后的船体模型。
技术员:“刚刚我把长度增加了5米,白线是原来没有修改的,红线部分是修改后的。”
记者:“也就是说只是简单地改了一个参数,然后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了,好神奇。”
赵晓:“现在转的这条船就是你刚才设计的,加入了你的改装之后,新的,变得比较肥胖的一条船,但是这条船不得了,估计这条船的载重量比30万吨肯定还要大。”
没想到改一条船竟然是这么容易的事,不过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总体设计只是第一步,因为船体内部的设备非常复杂,内部零件数高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王德辉40年前来到造船厂工作,提到船壳建好后安装管子、电线、电器、家具等等,他最深的印象就是——混乱。
大连船舶重工船研所副所长王德辉:“那时就是非常混乱,就这一个仓子不大,人非常多,各工种在交叉作业,有时你干完了,回过头来,人家嫌你挡,又把你的东西撤掉了。”
现在王德辉当了船研所的副所长,船研所里有800名工作人员,全部是在计算机搭建起的同一个平台上工作。
王德辉:“现在都是模型,模型调用,我把我的模型,我把我舾装要用的模型,一个凳子、一个椅子、一个设备,一个个往上装,往里装一看,合不合适,空间够不够,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记者:“那这个环节的话,船里面的东西,我们看到的都全了吗?”
王德辉:“基本上是全的,应该讲95%以上的东西都在这上面装。”
虽然还没有费一钢一铁,但一条船从外到内已经在计算机上模拟建造完成,下一步,精细化的图纸会由船研所送到每个车间、每个工人的手里,复杂的造船就这样变得简单起来。
记者:“在你走过的企业里面,这样的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平算是比较高的吗?”
赵晓:“是比较高的,给我的一个印象,就不仅它的所谓计算机的辅助设计,CAD这块它比较先进,很重要的就是它把管理结合起来了,不仅是你现在看到的让我们眼花缭乱的,漂亮的直观的东西,它跟整个的管理流程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