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658 41
2013-07-22
当我们日常使用劳动一词时,我们是指特指种地,洗马桶或生产家具这些活动的某一种吗?根本就不是。
当我们说劳动光荣,或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时候,我们所说的劳动根本就不是什么具体劳动,而是指为了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而耗费的人工

劳动一词本身就是马克思所谓的抽象劳动。但是很多马克思信徒们愿意相信,所谓的抽象劳动是更深奥的东西,而我们平时提到的劳动都是所谓具体劳动。这样可以显得他们很高深莫测,而不少反马克思主义者竟然会觉得抽象劳动一词比具体劳动还难以理解,真是匪夷所思。
就语言使用而言,根本没有什么具体劳动这种用法。我们在任何场合和意义上使用劳动一词时,都是指一种以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为目的的人工耗费。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

但是马克思为什么非要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两个词汇来划分劳动?
因为他叙述理论总是受黑格尔的所谓辩证法的影响,总是想强调所谓的二重性。难道因为劳动耗费有某种共同性,就非要单独取名称为所谓的抽象劳动吗?他只不过是为不同的劳动形态,找到一个共同的度量方式罢了。
可是事实上所有的度量概念如果按马克思的语言,都可以称为抽象。比如不同的能源有个共同的能量度量,难道我们非要说有具体的能源和抽象的能源

综上所述, 我们日常语言中使用的劳动一词,从来都不是马信徒所认为的具体劳动,而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或者更确切地多,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就是人工耗费故弄玄虚地解读所谓的抽象劳动,都是弱智表现
在这个意义上讲,价值是劳动这一表述完全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7-22 12:16:47
马克思解释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形态中共同的东西。这种解释就像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对理念的解释一样。
柏拉图说,有个理念的马,所有具体的马都享有这个理念的马的共同特征。

其实我们说劳动一词时候,并不是指具体的某项劳动。我们说劳动光荣,不劳动不得食等等,这里的劳动一词本身就是人工耗费,根本就不是具体的刷马桶或生产家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2 12:18:49
所以后世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或反马克思主义学者,从来没有纠缠于所谓抽象劳动具体劳动这个概念的。
所有后世马学者和反马学者在叙述劳动价值论时,都是简单地表述为:价值是劳动

因为都知道马克思所谓的抽象劳动不过就是人工耗费的代名词罢了。

可是坛子里就是有人喜欢故弄玄虚,纠缠所谓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遗憾是,连反马克思主义者都上这种愚蠢的圈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2 13:58:53
有道理。
但当研究劳动分工以及交换、价值问题时,这里所说的劳动,就不再是日常所说的混一的人工耗费。劳动分工,必然涉及不同种类的劳动。A专业生产X,B专业生产Y,这里所说的生产X的劳动,同生产Y的劳动,就是不同种类的劳动,我们姑且称之为“具体劳动”。
问题是,分工意味着交换,我们不能光着身子吃饭,更不能穿着衣服饿死,但是,粮食和衣服的专业生产者之间,如何确定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
一种是玛氏狡辩,编造“抽象劳动”概念,直接把不同种劳动的质的差别抹掉,进而编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声称“社必劳动”“凝结”在商品里,制造一个交换前就已经存在的“价值”,然后洋洋得意地声称“等价交换”。
另一种则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价值被当事人商量决定前,谁也不知道是大是小。但是,我们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知道,按比较优势分工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换时,存在着当事人可以选择的一个交换比例空间,我称之为“价值域”,即价值落入的区间。同时,李嘉图继承了斯密,认为每一种商品在生产出来、尚未交换时,已经有了价值——生产一种产品的相对劳动量,当交换时,只需等价交换即可,于是,他自己也非常困惑,到底劳动价值论符合实际呢,还是比较优势原理符合实际呢?李嘉图放弃了思考,把问题留给后人。
我们根本无需编造交换前就存在的“价值”,不同种类的劳动交换时,当事人双方只需根据价值域的两个外项中的已知的一个,决定是否接受对方要价即可。比如:
A的生产率    粮食一年八吨   衣服32件  机会成本 粮食一吨成本4件衣服  衣服一件成本粮食0.25吨  (这是A所知道的)
B的生产率    粮食一年五吨   衣服25件  机会成本 粮食一吨成本5件衣服  衣服一件成本粮食0.20吨 (这是B所知道的)
A成为粮食的专业生产者,明显,其成本低于对方;B则成为衣服的专业生产者,道理一样。
那么交换按什么比例进行呢?
按劳动价值论,撇开了当事人的谈判过程,直接可以界定为八吨粮食换25件衣服这个比例,即一吨粮食换回3.125件衣服。
按价值域分析,对于A,只要用一吨粮食换回4件及4件以上的衣服,就成功了,否则,就吃亏了;对于B,只要用1件衣服换回0.2吨及0.2吨以上的粮食,就成功了。双方使出浑身解数商量价格(价值),这个过程,当事人都不能完全控制,那么作为旁观者更无法控制,也无权控制。假如这个过程结束,双方共同接受一件衣服换0.23吨粮食,那么,这个成交价值,便决定了价值:一件衣服的价值是生产0.23吨粮食的劳动。(竞争的作用,还没有引入,但价值的原理已经清楚了)

上面的例子里,按劳动价值论决定交换比例,出现了对一方有利,而另一方受损的结局,这个请大家看仔细了。这种情况下,除非有强制,否则自由自愿条件下,是不可能成交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2 14:04:23
        价值肯定不是劳动,劳动也不是价值。它们之间不是具有相等的关系,而是具有上下传递的关系。通俗地讲就是价值是劳动的儿子,是劳动创造了价值。如果价值就是劳动,那等于讲儿子就是父亲本人,这不是乱伦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2 15:22:12
langbo5011 发表于 2013-7-22 14:04
价值肯定不是劳动,劳动也不是价值。它们之间不是具有相等的关系,而是具有上下传递的关系。通俗地 ...
劳动与土地共同创造财富,价值则是通过市场中的各方通过评估得到的“大体两不相亏”的结果。如果劳动这个爸爸能直接生出价值这个儿子,那可是生物学上的一大贡献,可惜同经济学和经济生活边儿都沾不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