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并且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农历九月九日为老年节 。修订法的颁布引起社会热议,一些法律专业人士认为,新法可实施操作性不强,因为难以界定“经常”这一概念;一些从事“银发产业”的人员则从中嗅到商机,实现“经常性”的回家看看,养老地产或许可以发挥其功能。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日益加快,老年人口持续增长,未来市场潜力巨大。而养老地产,近来倍受各界关注。
各路资本纷纷进军养老地产
7月上旬,泰康人寿旗下子公司广泰投资在广州萝岗区竞得一宗面积为2.3万平方米的地块,按照公司计划,该地块将用来建设养老社区。之前泰康人寿已经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拿地布局养老社区。除此之外,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等保险企业,以及房地产大佬绿城、万科、远洋等均积极进军养老地产,看好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趋势。
养老地产目前得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各路资本各显神通,融资,拿地,开发、运营等一系列活动相继开展,其中也不乏浑水摸鱼者,打着“养老地产”的旗号,来迎合地方政府政绩需求,表面上既符合社会大的发展方向和满足民生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圈地才是根本的目的,之后养老地产的开发、建设,也只是象征性而为之,或者就直接转变为商业地产项目。
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指出,当前养老地产开发秩序混乱,责任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开发商。作为企业,盈利是企业的首要目标,没有盈利企业就难以生存。养老地产属于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长期收益稳定,但是短期内难以快速收回成本,对企业资金链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上海亲和源自08年建成运营到现在,投资6个亿,现在成本还没有收回,目前项目的收入也仅仅是能够维持平日的收支平衡。上海亲和源还是国内运作的相对成功的养老地产项目,盈利依然难以保障,可见养老地产经营模式探索的艰难。
盈利水平难以保障,企业不会让自己的资金“打水漂”。圈地而不开发,圈地之后“换汤又换药”去开发其他类型的地产项目,如别墅、商业地产等盈利水平高,投资收益见效快的项目就成了企业的首选。
模式探索中,养老地产不缺乏“有心人”
国内养老地产不能说没有“瑕疵”,但是前进的道路上并不缺乏“有心人”,并不缺乏想做出一番成绩的企业。北京太阳城集团、上海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项目,经过时间的检验和长期的坚持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
万科早在2010年就进行了养老地产项目的尝试,北京房山窦店的养老地产项目“万科幸福汇”,北京的欢庆城、青岛的万科城、杭州的良渚文化村等均试水了养老地产。初期尝试阶段,企业较为谨慎,规模较小,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2年9月份,万科更是投资120亿元,在长春打造养老地产项目,可见万科对发展养老地产还是较有信心的。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开拓新的经营模式,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和盈利具有战略意义。
沉下心来 看养老地产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指出,目前投资者不质疑养老地产未来的发展前景,只关心、担心其经营模式和盈利水平,而且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国内养老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等理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在中西部的部分城市,经济基础不牢固,社会理念难以改变,发展养老地产既没有有利的社会软环境,政府支持度不高;也没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人们还是偏爱于在家养老。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养老地产的发展将主要聚集在一二线城市、沿海地区等经济较为繁荣,人们观念开发的区域;中西部地区,一些自然气候条件优越,交通、医疗等硬件设施过硬的地区,也可以尝试发展养老地产,区域内消费者有限,可以通过吸引区域外老年人到该地度假养老,建设养老基地、连锁型养老体系等,打造区域内的养老品牌,形成一定的品牌和集聚效应,对区域内经济及民生均有利好。挑战和机遇并存,做好养老地产还需潜下心来,从实际出发,从需求出发,做长远打算,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得到应有的回报。
转自:
http://www.ocn.com.cn/info/201307/yanglao2916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