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本世纪内就可实现的!目前上海市区人口为1050万,GDP为760亿美元,那么100个上海就是10.5亿人,GDP为76000亿美元.中国目前人口为13亿,其中城市人口为5.4亿,中国人口高峰期将达16左右,若按高度城市化水平,中国城市人口将超过13亿,与现在相比净增7.6亿.中国2035年总人口将增至15亿,城市化率将达65%,GDP将超过10万亿美元.
你说再造100个上海符合实际么?更何况我是指本世纪内达到即可.
不敢苟同,按楼上所说的上海目前的市区人口是1050万,以后肯定还会增加,假设上限是1300万吧,那么100个上海呢就是13亿的城市人口,这怎么可能做得到?
除非全国的城市(包括现在的县城、建制镇啊、等等在内的全部城镇)人口全部集中于100个城市中,另外就全是农村
我的本意是再造100个目前的上海。
上海到2030年城市人口达到1500万是可取的。
正如4楼所说,就是要高度集中在这些遍布全国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型城市里。
上海市户籍人口2003年人口自然增长情况 |
转自"人口世界网" |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1 23:06:08编辑过]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衔接大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促进农村城市化,这对于中国经济才更有意义
更何况,发展大城市没有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大,我认为
大城市应该有,但就目前来说,不现实,应该控制
一、节约土地
二、信息传递快,成本低
三、促进市场升级
四、资本有效流动
五、培养多层次全方位人才
六、便于建立法制社会
七、便于发展循环经济
八、高效建设和使用基础设施
九、有利于促进研发水准
十、有利于加强国防建设
十一、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效力
十二、有利于资源整合,提升竞争力
怎么会呢?人口的分布差异是难以改变的。但贫富差异却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一种“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经济生活中从生活必需品阶段向耐用消费品阶段的转型,一种新的“二元结构”,我们将其称之为“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开始出现。现在,这两种“二元结构”正叠加在一起。这是我们社会正在面对的一个新情况。 在这里我们所要关心的问题是,这种“二元结构”的叠加,特别是“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的出现,对农民工流动会具有怎样的影响。 我们的分析曾经表明,由于“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的出现,意味着过去城乡之间的互相依赖性消失,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一个社会的不同部分,特别是城乡之间,几乎处于不同的时代。这里所说的不同的时代,甚至具有两种文明的含义。而现在农民工的流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中西部的发展关键是提升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哎,我的本意就是发展大城市有利于扩大耕地和保护生态.不知你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
城市人口的三个概念:
一、市区人口:指城市建成区人口,也就是已实现城市化部分的人口,郊区不在其内。
二、城市人口:市区和郊区人口,包括行政区内市区周围城市发育较好的卫星城镇人口
三、大都市区人口:行政区内“城市人口”范围内的所有人口,包括区内的农业人口
噢,是吗?愿闻其祥?不知是你的教材太旧,还是我真的缺乏常识。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本世纪60年代,是一门"出生"较晚的经济学,在美国的经济学科分类中属于第十大类,因而至今仍是经济学之林的"少数民族"而知名度不高。但是它初出茅庐所体现出来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却是重大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城市问题的长期存在得不到合理解决与我国城市经济学不发达,绝大多数城市领导与管理干部没有学过城市经济学是有很大关系的;城市经济学由于它是处理最新及复杂的城市经济关系的新学科而具有超越许多传统经济学观点和视角的理论优势和独到之处。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也在招考城市经济硕士生、博士生,但多数也没有学过,是慕名而来而又不知其"名"何在的陌生状态。而有些学过研究过城市经济学的同志对城市经济学的内容、性质和特点也见仁见智,其说不一。因此完全有必要向社会较全面地介绍一下我们的看法,一是和同行们探讨,二是向社会作宣传,以便引起大家的重视,促进这门新学科的发展。我们的认识如下: (一)城市经济学是应运而生的经济学 城市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的结果。二次浪潮即工业产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迅猛发展起来。尔后一次次的新技术革命,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20世纪,城市化进入了黄金时期,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世纪初只有13,到本世纪末则将提高到50。城市化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也越来越被各国政府和华术界所重视。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城市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城市土地、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财政、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随着人们认识的深人而逐渐完善起来。30年代,美国己出现一些研究城市问题的著作。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作为科学理论形态的城市经济学的正式诞生。此后的短短30年中,城市经济学得到了较快发展,欧美、日本、前苏联等国家以及台湾都相继产生了自己的(城市经济学)。目前,国内有关研究虽刚刚起步,但己有专著10余本。城市经济学的飞速发展源于城市问题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城市化水平已近30,城市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由此而引起的诸多城市问题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何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城市问题,使中国城市按客观规律实现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是中国城市研究的主要课题。 (二)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城市经济学不同于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是在空间范围内对城市的综合性研究,是跨学科、跨部门的。它实际是把所有部门经济学的应用落实到城市领域并加以发展的新学科,它解决各个部门经济学科独自所难以解决的许多综合性的经济问题。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学科。 但同时,也正因为它是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学科,它的发展又与其他经济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离不开它们的支持。例如,城市作为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有紧密联系:城市化伴随工业化发展,城市经济学也涉及工业经济学的内容;城市作为流通中心,研究城市经济学也离不开商业经济学和交通经济学等;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城市经济管理特别重要,而离不开管理学、规划学、财政学的知识;城市又是密集的生产和建设组合而成的物质实体,因此不仅要研究城市建设和环境的经济问题,也要具有这方面的工程学和自然生态学的相关知识……。 还要指出,城市经济学与城市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治安这一类非经济学科也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问题也需要经济的支撑,需要研究其中的投入产出关系和政府的投资政策,因而也是经济问题。为此,国外早已产生教育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犯罪经济学等等。在犯罪经济学中,还产生了"警察生产函数"一类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得很细,与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若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研究城市经济学的人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知识面窄是不能胜任的。 (三)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公共经济学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程度与城市聚集程度的不断提高,公共经济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公共经济己经成为推动和制约企业经济的一个十分重要和明显的因素。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性质和特点就是它与西方宏观微观经济学、马克恩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各个部门经济学相比,只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公共经济的角度和侧重点。城市经济学不仅仅从企业角度出发,更多地是为城市政府决策服务。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等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从这层意义上讲,城市经济学又是一种公共经济学。相比之下,政治经济学,西方宏观微观经济学及各个部门经济学,由于出发点和侧重面不同,对公共经济的涉及和涉及程度是相形见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多属范性研究,重视价值的分析和应用,是以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因此对"公共品"、"公共投资。"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西方微观经济学基本是企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收入、财政、货币等"公共经济"问题但侧重面是不同的。我国各部门经济学基本是作为与公共经济学相耦合"的另一个方面而存在而发展的。只研究部门经济学,会把人带到另一个"片面"上去,对作为本来具有整体联系和关系的经济学起"肢解"作用。城市经济学则弥补丁这个缺陷。它重点研究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调控方法与政策问题,如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交通、环境、供水、供电、通讯等等)、公共文化设施(学校、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福利设施(福利医院、养老院、公墓、公园、绿地、草坪等等)和住宅的建设、投资,都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经济。不重视城市公共经济的发展,是传统经济学的"痼疾",也是我国城市问题较多、欠账太多"卡脖子"现象很多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城市宏观调控不力、短期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城市经济学正是基于以上正反两方面的原因,把公共经济的研究作为自己的重点,并充分论证直接生产经济效益与公共经济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四)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空间经济学 从量的规定看,以往的经济学可以说基本是一种"时间经济学"。马克恩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任何一种商品的本质都是物化劳动,价值量的衡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商品劳动力要素价格时,亦认为劳动的供给实际上是个时间分配问题,各种均衡(如供需平衡)、不均衡也都是在时间轴上或某一时点(静态)或不同时点(动态)上的价值形态或实物形态的平衡或不平衡。但事物的实际运行不仅仅是在时间中的运行,更是在空间中的运行。劳动时间的长短不仅决定于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也与劳动的空间距离有很大关系,如在流水线上的工人,其使用的工具的摆放(如远或近)就是一个空间问题,摆放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劳动效率,这一点在泰勒提出的企业科学管理中多有体现。不仅企业中如此,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决定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空间布局的问题。城市中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使得相互之间的距离缩短、运输成本下降、生产成本下降(公用设施如水、电的规模使用)、分工协作加强等,因而产生了聚集效益。不仅城市企业如此,城市住宅\产业分布、交通等等都存在一个空间布局问题。城市作为各种经济事物的空间聚集体,从这种意义上讲,城市经济学又是一门空间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空间经济学,主要集中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密度。城市由于经济密度高(如人口、企业分布等),所以比农村经济更有效率。正如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效益好,中小城市又比农村经济效益好,是这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但这种密度带来的效率提高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城市过密,也会带来效率的下降。限度该如何界定,是城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内容。二是相邻关系。事物的分布并不是单纯的集中,还须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不同事物由于有着不同的外部效用,因此可能是相互干扰的。如城市中工厂产生的噪音,使得工厂与学校在城市布局中应是相互隔离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实际中的问题要复杂得多。有时也可能是相互有;的,如交通路线及其与用户相邻、工厂住宅与工厂相、学府与研究机构相邻等等,在一定密度下,相邻效益十分明显。三是布局效应。布局是密度与相邻系的综合。布局一旦产生,就会有持久的羁留效应。科学的布局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科学的布局必然会通过羁留效应产生负面影响,而要改变它十分不容易,有一个很长的时滞问题。中日许多城市中"拉链马路"现象正是这一问题在交通方面的一个表现,一个很好的说明。企业的布局关系更为重大,所以产生了生产力布局经济学。城市经济学通过研究以上问题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城市经济学是崭新的制导经济学 这里的"制导"是控制、导引之意,是从宇航学方面移植过来的一个概念,一个飞行器(航空器和宇宙飞船)是否能按照原来设计的特定基准飞行路线飞行,与飞行器本身所具有的和地面遥控的制导设备及其运行程序有很大关系。城市经济的运行也是如此,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而具有"心脏"和"头脑"的作用(正像大连被认为是东北发展的"龙头"一样)。它与城市周围地区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城市的兴衰直接影响着调节者或带动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国内外的有关研究都表明,地区或国家首位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城市经济发展不上去就会对区域经济产生"瓶颈"效应。因此,可以说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起着"遥控"制导作用。但是如何实现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的遥控制导作用,这是宏观城市经济学要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要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二是城市经济内部的自身导引和控制。在经济学上有过类似的提法,如管理经济学、经济控制论等,要向管理要效益,注意和加强经济运行的定量分析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但基本概念都是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的"管理"和"控制",缺乏"导引"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所以还是制导经济学的提法比较全面和符合实际需要。这是微观城市经济学要重点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属于自制导范畴。实际上对企业来说,城市好比是一个调控台、服务台,城市政府应根据制导原理、为适应城市经济整体发展需要,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平衡和科学决策与管理。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制导经济学,其重要任务很可能就是要研究城市制导的机制、条件和最优化问题。这也是我国深人改革、扩大开放应该努力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六)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经济学 现在国内外已出版的一些城市经济学的教科书和专著,基本上各有各的体系内容,也存在较多的不同见解,研究的范围和深浅程度也不一样,实际上还设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一些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城市问题,也没能提出权威的解决办法。这是它"出生"较晚的缘故,所以为发展中的经济学。一个学科的完善与成熟,往往需要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说明了研究城市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迫切性。但是它还有许多"处女地"等待后来者去开垦,有许多科研"空白"需要我们去填补。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很前途的学科,它的发展不仅会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理论认识条件和政策根据,从而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而且还会为整个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升华增添新的"血液"和重要有机成分,做出突破性贡献而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世人会对它刮目相看的!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现在一些学子选读城市经济学,从个人发展来看也是选对了,他们的前程远大。我相信,经过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开拓创新,持之以恒,不断进取,我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就一定会不断完善发展,其崛起指日可待! 附带介绍一点情况,城市经济学在美国的经济学科分类中属于第10大类,与区域经济学并列,但排在区域经济学的前面;城市经济学下还有三个分支学科:城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住宅建筑经济学;城市运输经济学。早在1968年美国各大学中有招53个系可以培养和授予城市经济学博士学衔。我国现在只有一个城市经济博士点(在南开大学经济系),一个可以培养城市经济方向博士生的高校,即东北财经大学。该两校已同时从1995年开始招收第一期城市经济博士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确实具有巨大潜力。
我们平常在路上见到的那种塔式金属支架电线杆,总是四个脚支撑在地上,然后以三脚架的形式向上扩展并不断缩小。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形式呢,因为它稳定。这样的电线杆绝不是利用了钢筋自身的承受力和韧劲,否则为什么不采用那种多根同样高度的钢筋捆绑在一起固定在地上来当作电线杆呢?
有点拗口,不过没关系,我只是要说明,有的东西结构比数量和质量都重要,比如一国乃至全世界的城市分布形态。象上海这种城市是要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当然它的地位还不如伦敦、纽约、东京乃至香港、新加坡,但也绝不是那种在一个国家内可以拥有多达100个的那种城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8 7:20:54编辑过]
每个国家的国情存在着差异性,其他国家的情况并不一定能用来推断本国的情况,毕竟我国和其他国家在历史,社会制度,发展阶段,文化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定位到什么程度还要看中国的实际。
同时,这种预测有一定的意义,但意义不大。城市化水平不是越高越好。一个城市化水平很高,但不一定就是合理的。我觉得,衡量一个城市化水平,不仅要看其水平高低,更要看它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是否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就业,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一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只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寻麻烦。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衔接大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促进农村城市化,这对于中国经济才更有意义
更何况,发展大城市没有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大,我认为
大城市应该有,但就目前来说,不现实,应该控制
还是请各位把本主题中我所发的所有贴子都看一下再来评述比较好些.
一、城市化水平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城市化水平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城市GDP、城市人均GDP、城市卫生教育医疗环保等都是其分项指标。
二、城市化也是生产力,是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它既是结果同时也是手段,走积极优先发展“上海式”城市是中国实现腾飞的最优选择。
三、再造也不是重新打造,中国目前的大中城市就有近200座,这些城市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目前中国的上海相比大多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但是正如楼主所引用的资料显示的那样,城市化是一系列的问题,“再造100个上海”也是个夸张的说法。城市化不是靠几个指标就能说明问题,那些统计指标也只是衡量的一个角度,在推进城市化的也要考虑空间等因素,
再说从事实的角度,不可能达到“这些城市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目前中国的上海相比大多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的情况,就好象美国至今也没有100个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