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可以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包括同化与异化两个相反方向。人们经常会试图去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父母对于孩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言传心教,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实际上就是价值观的同化过程;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进行的奴化教育和宣传欺骗等,这实际上就是价值观的异化过程。然而,价值观的这种同化作用或异化作用是按照什么样的法则来进行的呢?
一、价值观的差异度
人类主体之间的价值观是千差万别的,怎样来描述两个不同价值观的差异程度?为此提出“差异价值观”的概念。
差异价值观:设主体A与B的价值观分别是 Wa、Wb,则将ΔWab=Wa-Wb定义为主体A相对于主体B的差异价值观。
“差异价值观”与“偏差价值观”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指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而后者是指同一个主体的价值观偏差。
价值观差异度:两个主体的合并价值观的差值,称为价值观差异度,即
|ΔW|ab=|Wb|-|Wa| (3-17)
由于一个主体不容易全面了解另一个主体的作用系数,因此在判断自己与对方的价值观差异度时,或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判断另外两个主体之间的价值观差异度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作用系数来作为基本的参考系。这样,根据不同作用系数的取值,可得出不同的价值观差异度。
1、以已度人。主体A以自己的作用系数为参考系,来判断自己与主体B之间所存在的价值观差异度:
|ΔW|a=ΔWab·Xa (3-18)
2、以人度已。主体B以自己的作用系数为参考系,来判断自己与主体A之间所存在的价值观差异度:
|ΔW|b=ΔWab·Xb (3-19)
3、以旁观者度双方当事人。主体C(第三者)以自己的作用系数为参考系,来判断主体A与B之间所存在的价值观差异度:
|ΔW|c=ΔWab·Xc (3-20)
正是由于采用不同的作用系数来作为价值观差异度评判的参考系,将会不同的价值观差异度,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时自己往往并不觉得与他人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或矛盾,而对方却强烈地感觉到双方价值观的差异;有时第三者觉得当事人双方之间的价值观没有多大的差异,而当事人双方却强烈地感觉到这种价值观的差异。
二、价值观的同化作用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集体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共同利益,为了最大限度维持和发展共同利益,就必须在许多方面形成生存与发展的合力,这就需要尽可能地形成相同的或相近的价值观,以降低社会内耗,增强社会凝聚力。但是人类主体的价值观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来同化彼此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同化就是指主体之间的价值观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妥协而越来越趋于一致(即价值观差异度逐渐缩小)的过程。
价值观同化的主要手段有两个:①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感化等手段,来使他人接受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观,如对婴幼儿及青少年的思想及文化教育等;②通过各种奖惩措施和约束机制来诱导或强制性改造他人的价值观,如对先进人物的奖励和对罪犯的劳动改造等。
主体主动接受和优先接受他人价值观同化的主要途径有三条:①优先选择自己最信任的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价值观同化的蓝本;②优先接受与自己利益相关性最大的人对自己所进行的说服与教育;③优先接受同一集体内、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同一行业、同一社会区域、同一性别、同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的说服与教育。
价值观同化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如下因素:
1、双方的利益相关系数越大,价值观同化力就越大。利益相关系数越大,同一事物对于双方的价值率就越接近,双方对于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价值观就越相同,从而形成越大的价值观同化力。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夫妻之间)有着最大的利益相关系数,因此双方相互产生的价值观同化力最大。
2、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越相似,价值观同化力就越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越相似(如同一集体、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同一行业、同一社会区域、同一性别等),同一事物对于双方的价值率就越接近,双方对于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价值观就越相同,从而形成越大的价值观同化力。
3、价值观层次越高的人之间,价值观同化力就越大。价值观的层次越高,各种价值资源的共享性和关联性就越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就越强,双方对于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价值观就越相同,从而形成越大的价值观同化力。
三、价值观的异化作用
显然,主体之间除了有某种共同的利益关系外,还必定存在一些矛盾利益,这样,如果主体之间价值观的差异程度越大,其利益冲突反而会有所缓解,这就需要各主体之间进行相互作用来异化彼此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异化就是指主体之间的价值观相互排斥、相互冲突而越来越趋向于不一致(即价值观差异度逐渐增大)的过程。
价值观异化的主要手段有两个:①通过各种宣传、欺骗等手段,来使他人接受自己所不拥有的价值观,如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奴化教育、愚民教育和宣传欺骗等;②通过各种奖惩措施来诱导或强制性改造他人的价值观,使他方的价值观越来越偏离我方的价值观。
主体主动接受和优先接受他人价值观异化的主要途径有三条:①优先选择自己最不信任或最为仇视的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价值观异化的参照系;②优先接受与自己利益相关性相反的人的价值观作为价值观异化的参照系;③优先接受不同集体内、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行业、不同社会区域、不同性别、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价值观异化的参照系。
价值观异化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如下因素:
1、双方的利益相关系数越小,价值观异化力就越大。利益相关系数越小,同一事物对于双方的价值率就越偏离,双方对于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价值观就越不同,从而形成越大的价值观异化力。
2、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越差异,价值观异化力就越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越差异(如不同集体、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行业、不同社会区域、不同性别等),同一事物对于双方的价值率就越偏离,双方对于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价值观就越不同,从而形成越大的价值观异化力。
3、价值观层次越低的人之间,价值观异化力就越大。价值观的层次越低,各种价值资源的独享性和独立性就越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就越弱,双方对于同一事物所产生的价值观就越不同,从而形成越大的价值观异化力。
综上所述,人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决定着价值观的同化过程;人们之间的矛盾利益决定着价值观的异化过程。